章易
春天是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季节。这个季节的特点是,天气虽然逐渐转暖,但并不稳定,还忽冷忽热,早晚温差还比较大。甚至,可能出现像冬天似的“倒春寒”。并且,这个季节多风。了解了春季的特点,下面就来谈谈春季养生保健。人的起居饮食、养生保健离不开与自然界的关系。这就是中医经常讲的“天人相应”。人要顺应自然界四时、四季的特点,才有利于人的健康。
春季养生保健较其他季节稍复杂一点。因为,春天是一个从冬天到夏天的过渡季节。从阴阳的角度来说,是一个由阴转阳的季节。根据它的季节特点,我把春季的养生保健概括为三个字:捂、松和清。“捂”,就是保温、保暖;“松”,是放松、解脱;“清”,是清醒、清淡、轻松。下面我们分别讲解。
捂
大家都知道“春捂秋冻”这个词。这是中国比较传统的、百姓都普遍效仿的保养方法。什么叫春捂?春捂,就是到了春天,先不要急着把冬天的衣服换下来,再捂一段时间,等气温稳定了,确实暖和了,再慢慢换下来。
春天为什么要捂?一个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由冬季转到春季气候还不稳定、忽冷忽热。先不急换下冬装以避免身体受风寒。有个词叫“春寒料峭”就是这个意思,有的时候春天比冬天感觉还冷,所以要捂。另一个原因,就是一个冬天我们都在忙,本应该早睡晚起、多休息和积蓄能量的冬天,大家都没闲着,照样起早贪黑,忙忙碌碌。晚上十一点以后睡的很普遍,半夜一两点睡的也大有人在,喝酒熬夜看电脑,消耗了大量的体力、精力。耗伤了大量的气血,每个人到了春天,精气神都表现出一些不足。人体抵抗力也不足,很多人身体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足了就要加强保护,就要捂着点,这就是“春捂”的道理。
怎么捂呢?等气温稳定以后,确实暖了,可以从上到下,从外到里慢慢换。先把厚帽子、厚围巾、厚外套换下来。最后,要保留秋裤再多穿一段时间。不要担心出汗,内衣经常换洗就是了。出汗,是把冬天的寒气排出来了。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寒从足下生”, 还有一句叫“人老腿先老”。为什么腿先老?就是因为下身虚寒的原因,平时不注意,太贪凉造成的。而且,出汗的过程也是一个排毒的过程,把一个冬天积蓄在体内的“毒”通过出汗的方式排出来。所以,春捂的好处,第一不爱得病,第二排寒气,第三排毒。
松
春天是一个放松的季节。春天郊游,到户外多散步,多晒太阳,都是放松。放松的目的就是解脱冬天给人的封闭。怎么放松呢?在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段论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开始有生机的季节。这个时候要早睡早起,这和冬天要早睡晚起不一样,春天要早睡早起,大步在庭院里散步。“披发缓形”,是把盘着的头发散开。在中国古代的男女都是留发盘头的,到了春天,春暖花开了,要把盘着的头发散开,让头脑和头发都得到放松,以利于阳气的生发。这些都是为了适应春天的特点,和大自然的节奏同步,放松自己的身体。
放松身体对于自身的健康很重要。按照中医的观点,人在放松的状态,气血经络的流动是通畅的。相反,人经常大脑紧张、焦虑,全身不放松的时候,气血、经络流动的阻力会增大。长期紧张压力大会造成气的走向发生变化,气本来是上下走的。这时,有可能停留在人体某部位,或变成横着走,那会怎样,做事爱急、爱发脾气,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时间再久了,气不通畅了,会造成血淤现象,叫气滞血淤,就是血液流动的不通畅了。这时,会有可能出现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所以,中医讲,“不怕虚,就怕淤”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在佛堂练功打坐,是一种很好放松形式。在练功打坐的同时,法师都会提醒我们放松,提醒我们头放松了没有,颈椎放松了没有,肩放松了没有,胳膊放松了没有,腰放松了没有,腿放松了没有。这些提示有没有用?很有用。我们自己在练习过程当中有没有这样的提示,或者说,有没有这样的意念效果是不一样的。练功时我们要细心体会,用心去做。
身体放松,实际上只是物质方面的,最重要的还应该是精神上的放松,心神的放松。所以,刚才讲了那么多,其实都是为了精神的放松。《内经》讲“以使志生”,志是情绪,意思是让情绪焕发出春天的活力和朝气。这就是春天我们应该做的,这才叫养生之道。
清
清什么?清醒、清新、清淡。首先是清醒,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也要像自然界的动植物一样结束冬眠状态,开始清醒了,而不应该是迷迷糊糊的不清醒。清新,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一切都是清新的。你看,天亮的早了,可以看到蓝天白云了,大地也春暖花开了。我们人呢,随着天气的变化心情应该是很清新的。清淡,主要表现在衣食起居方面,喜欢喝茶的人可以喝些绿茶,或者菊花茶,菊花有清肝明目的作用,对于电脑一族更适合。野菊花也叫菊米,不但清肝明目,还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更适合年轻人饮用。饮食上可以多吃些清淡食物,绿叶菜,凉拌菜都可以,还可以多熬些绿豆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