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周
内容摘要:商贸流通不畅是导致我国消费不旺盛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商贸流通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都有过相应的研究,但两种理论研究的视角、方法有很大的不同。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商贸流通理论的比较研究,探讨两种经济学观点的异同,从而为我国商贸流通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经济学 商贸流通 比较研究
马克思经济学的商贸流通理论
(一)对商品流通内涵的研究
马克思经济学对商贸流通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从商品交换开始的。其认为早前商品的交换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交换,但随着货币的产生和商品流通中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多,商品之间的交换改变了物与物之间的交换,从而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商品的流通主要为每个商品在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形态,最终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这样与其他的商品也形成了一个相对的循环系统,两个循环系统相互融合和交错在一起,这样的一个全部过程表现为商品的流通过程,也叫作商品流通。对商品流通和商品之间直接交换进行了特别的区分。商品流通是一种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社会交换行为。个别偶然的交换行为被称为直接的商品交换行为。马克思经济学对商贸流通理论的研究是把商品的流通作为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生产的历史前提,最终构成了贸易。因此商品流通共同作为资本生产的前提和商品生产的前提。商品流通与商品生产之间的具有很紧密的关系,只有商品流通才会出现商品生产,进而产生发达的商品经济。总之,马克思经济学从三个方面定义商品流通的概念,对商品、货币以及资本流通进行了总体上的概述,将商品流通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流通,并将这一过程划分为购买阶段和售卖阶段,共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对商品流通过程的研究
商品交换在马克思经济学中是以货币为交换的媒介,实现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的整个过程,主要表现公式为W-G-W。在这两个过程中,商品形态经历了两次的变化,由商品变为货币称之为售卖的过程,也就是商品变化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商品价值体现的最重要一个阶段。由货币变为商品也就是购买的阶段是商品变化的第二个阶段。一种商品出现第一阶段的变化也就意味着要出现第二阶段的变化。相反地,商品出现第二阶段的变化也意味着必定会出现第一阶段的变化。购买和售卖的阶段使商品完成了流通的过程,形成了商品流通中相互对立统一的阶段。关于商品流通的定义中,商品流通的形式和实质上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物与物之间的交换会受时空和人之间的限制,但商品流通能够消除时空限制,扩大商品的数量和类型,扩大时间和空间,打破了地域限制。但物与物之间的交换,交换双方能够对物进行人为的控制,而在商品流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十分的复杂,各方面的因素交错在一起。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的根本区别在于交换过程中是否把货币当做媒介。在商品流通中需要把货币当做媒介,且在流通中将货币贯穿始终,从一个人的手里转移到另一个手里。因此从商品的流通形式来看,商品流通可以将使用价值的所有权进行转移,从而实现商品的价值。
(三)对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的研究
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过程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研究,主要从资本周转的角度出发分为生产和流通的领域。其中商品流通的时间为流通领域的时间。将商品的流通时间分为:购买时間和销售时间。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也就是购买时间,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的时间是销售时间。商品的流通时间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控制。如果在商品的流通中能够有效地缩短流通时间,资本周转的时间就会大大的缩短,资本周转的速度就是大大的提高,从而增加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量。马克思将商品流通的费用划分为纯粹流通费用和生产性流通费用两个主要的部分,纯粹流通费用主要包括具体的买卖、薄记和货币费用,生产性费用主要包括具体的保管、运输费用。马克思经济学对纯粹流通费用的功能进行了阐述,认为纯粹流通费用是进行价值形式的转换,而不是为了创造价值。通过剩余价值总额补偿纯粹流通费用,扣除剩余价值。同时认为生产性流通费用是在商品价值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是在商品的流通领域内产生的费用。而运输、保管和包装等属于生产性劳动,能够有效地转移劳动中所耗费的物质资料,最终把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并且能够在转移的过程中创造一种新的价值,为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增加新的内涵,而在这一过程中的流通费用通过增大了商品价值而得到有效补偿。
(四)对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之间关系的研究
商贸流通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主要是将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作为两个重要的内容,通过对两者关系的分析和比较,找到两者之间的差异性。W-G-W表示为商品流通的公式,这个过程是商品到货币最终到商品的转化过程。G-W-G是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到商品最终到货币的转化过程。虽然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对立和统一,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一方面从流通的形式上来看,两种流通的顺序刚好是相反的,且起点和终点也很不相同。商品流通中将商品作为流通的起点,最后再回归到商品,起点是卖,到终点是买。而资本流通的起点是货币,最后以货币为终点。起点是卖,到终点是买。两者之间的媒介有着很大的不同。货币在商品流通中是媒介,商品在资本流通中是媒介。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作为使用媒介,购买时通过货币作为主要的手段,最终通过购买商品进行消费。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只是作为一种支付的方式,最终也会转化为货币的形式。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中交换位置也发生了不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发生了前后两次的转移,并在不同人手中流动和变换,最终回归到商品的位置。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发生了两次不同的转变,最终还是以货币结束。两者的流通目的也不同,商品流通是以实现商品的的使用价值为目的,资本流通是以实现货币的交换价值为目的。两者在流通内容上也有不同,商品流通中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两个商品的价值具有很大的不同。而资本流通将货币作为交换的两端,没有什么较大的本质上的变化,只有在数量上进行了变化,也就是流通中将货币取回时的数量远远地超过刚开始投入时候的货币数量。
(五)对商品流通与生产之间关系的研究
对经济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经济学中都是将生产和流通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指出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流通和商品的生产有着同等重要的位置,两者中的人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有四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主要有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市场扩大,那么商品交换的空间也随之扩大,进而将生产的规模也进行了扩大,最终生产要素就被划分得十分详细。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商贸流通理论一方面说明生产对流通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流通与生产之间的相互作用。马克思经济学中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是相互转化的,如果不能顺利转化,那么经济就会出现困境。同样的流通对生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社会扩大再生产中的速度、比例和结构。
(六)对商品流通危机性的研究
对商品流通的危机性,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发生这种危机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商品流通中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着较大的不一致性。商品流通虽然打破了传统的物物交换的界限,对商品交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却加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物物交换能够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一致性。但是在商品交换中将时间和空间隔离开,买来的商品可以在此处卖,也可以在别的地方卖。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交换顺序复杂,如果在交换的过程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或中断,那么就会导致货币周转过程受阻而将买卖最终停止,最终造成买和卖之间关系的脱节和分离,人们买到的商品卖不出去。因此商品流通中存在较大的危机。在简单的生产条件下,危机的存在只是一种很大的可能性,如果要想把这种危机转为现实,那么就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在商品流通转化为资本流通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可能的危机性,很容易发生买卖的脱节和相互分离的状态。
(七)对商贸流通费用的研究
流通中会产生一些费用,流通费用通常由纯粹的流通费用、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等组成。其中,纯粹的流通费用包括买卖费用、簿记费用和货币费用。买卖费用是指无论商品是否按照其自身价值进行交易,买卖双方都会在交易过程中花费时间和成本,这些时间和成本就是买卖费用。簿记费用是指买卖过程中为记录买卖信息而消耗的劳动力和劳动资料。簿记费用是非生产性费用,其作用是为生产服务。货币费用是流通领域中货币商品产生的费用。马克思认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流通领域中,一方面滞留在流通领域而形成了社会生产的占用,一方面因为使用损耗而需要不断补偿,这就形成了流通领域的货币费用。可见,货币费用也是一种非生产性费用。保管费用是从商品生产完成到其进入消费领域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储备费用,它主要受到数量减损、质量变化、维持储备三个因素的影响,并且是非生产性费用。运输费用是指商品因位置变化而发生的费用,由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而消费往往意味着商品位置的变化,因此,运输对生产和消费的意义非常重要。在论述运输费用时,马克思提出了运输的一般规律:运输所需劳动量与生产力成反比;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运输费用与运输业生产力成反比,与运输距离成正比;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运输费用与商品重量和体积成正比;运输费用与运输商品的价值成正比。
西方经济学的商贸流通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的商贸流通理论
在商贸流通理论研究上,古典经济学研究主要包括: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重商主义最早在思想上提出利用国际贸易的顺差来进行金银的积累,并对国家的财富进行增长。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孟在17世纪初把流通作为财富的源泉,认为只有开展对外贸易才能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重商主义十分重视发展国际贸易,认为通过增加各种繁重的国内通行费和税收增加工商发展的负担,造成一个国家出口价格的上升,严重阻碍着出口和财富积累。之后亚当·斯密提出将交换作为分工的前提,把生产和交换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亚当·斯密对交换所引起的分工进行了重点的强调,阐述了不是分工导致的交换,从侧面反映了亚当·斯密承认商品流通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亚当·斯密利用绝对优势理论阐述分工与交换之间的关系,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商贸流通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生产与消费者间可进行直接的沟通,市场能实现自身的竞争,供求会自动保持平衡以及市场具有很大的自觉性等,作为经济学的基本假定理论。新古典主义将客观上的媒介要素流通进行了删除,并發展为理论的前提。西方的经济学者们在流通的前提理论基础上,对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进行了彻底的研究,并总结出系统的消费和生产的理论,但对商贸流通理论没有进行系统的总结整理成专门的理论。因此在经济学视野中流通逐渐淡化。西方的主流经济学以新古典主义为主体,忽视流通概念,其中包含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主流经济学通过假想和推理表现得十分公理化,严重忽视商贸流通理论中的实际主体。二是在市场资源配置上,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深刻的阐述,直接忽视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现实见面过程。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商贸流通理论
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中,新制度经济学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商贸流通理论的阐述主要是将商贸流通的研究范围以交易费用的角度进行了拓宽。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对市场和企业资源配置的不同形式通过交易费用的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并根据交易的成本自动地生成契约,从而对不同的制度进行安排,对经济发展的效益产生较大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使用交易成本等价论,对企业、市场和价格之间的关联进行深入的研究。威廉姆斯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对产业组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四)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商贸流通理论
新兴古典经济学在商贸理论的研究上提出了新的视角。新古典经济学重视对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寻找,对宏观的经济增长建立微观的模型。重新对商贸流通理论进行经济学研究,并形成了相应的体系和理论基础,将产品和货物的交换纳入到该理论的研究范围之中。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对交换生产、贸易的形成等方面进行规范的阐述,从而为商贸流通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杨小凯利用超边际的方式分析商贸流通,对城市化以及经济结构的改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两种经济学体系商贸流通理论的比较
(一)研究视角不同
马克思经济学从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四个角度对商贸流通进行研究,研究社会再生产中的流通环节,将资本作为商品流通理论的起点,资本生产的前提为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在研究流通问题时,将生产和消费纳入流通中,结合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进行研究。在研究商贸流通时,不仅研究商贸流通的过程,还将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从不同的侧面对商品流通与生产关系进行阐述。西方经济学的商贸流通理论研究主要是从财富的主要来源、交换等角度进行。重商主义在古典经济学时期,在流通问题上,将社会财富的来源纳入到新的标准当中,认为国家财富源泉的扩大依赖于发展工厂业。斯密和李嘉图对商贸流通中的分工、交换进行了研究。新制度经济学家研究商贸流通问题引入了交易费用理论,也是从交换的视角进行的研究,拓展了商贸流通理论的范围。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研究主要进行经济学的研究,研究产品、劳务交换和流通。新制度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侧重点在于交换的产生和贸易的形成,丰富了商贸流通理论的内容和研究范围。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不同
虽然两者都对商贸流通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两者的视角不同,研究的问题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马克思经济学在研究中将社会再生产中的流通作为研究的主要问题,并对其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马克思经济学对商贸流通理论的研究不仅侧重于流通的作用,还将结合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对商业资本的运行进行了实质性的揭露。在对商品形态转运的分析过程中,对商品的流通过程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对流通中的生产关系和资本的流通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露了商品流通中的危机性。总之,马克思经济学对商贸流通理论的研究十分全面、系统和具体,研究的十分深刻和细致。但西方经济学中的商贸理论的研究范围比较狭窄,古典经济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财富的源泉和交换的过程,新制度经济学侧重于交换中的费用,新古典经济学限制在经济学研究的狭隘框架之中,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进行了不同方式的研究,将分工、专业化等问题淡化出了经济学研究的框架之外。这就造成了新古典经济学对资源配置的问题可以合理地解释,但在未来的发展中却无法在西方的经济学研究中找到合理的依據。
(三)研究范式不同
马克思经济学对商贸流通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范式的角度研究的,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流通现象,通过劳动价值理论进行归纳和总结,研究商贸流通理论比较全面系统,研究的范围和视角也与其他的经济学研究有很大的不同。马克思经济学对商贸流通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建立深厚的理论基础,总结和归纳的更加全面,研究的视野比较开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讲究应用性,古典经济学主要侧重财富的源泉,合理地解释了市场的形成过程,并在此现象下研究经济增长的问题。新制度经济对商贸流通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商贸流通中的摩擦现象。西方经济学的应用范式研究商贸流通问题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作为主要的支撑。
马克思经济学商贸流通理论的当代启示
(一)重视流通,搞活流通
如今商贸流通业的经济贡献度、产业影响力、关联度、财政贡献度、就业贡献等日益凸显,在促进消费、产业引导、就业创造、改善民生、增加税收都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商贸流通业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多向性影响力日益增强。这就提示我们,未来需要进一步重视商贸流通业,改变以往“轻流通”和忽视“中间商”的传统观念,引导商贸流通业在国计民生中更好地发挥多向性影响力,以促进整体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现时社会流通成本高企、商品流通效率低已成为制约经济运行的关键问题,商品市场总额的持续扩大与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并行。商品市场规模、社会物流总额等持续扩大,市场交易日益活跃,但与之相伴的是居高不下的社会物流成本,高比例的社会物流成本使得总体市场交易的成果日渐被吞噬。虽然国家采取了如取消高速公路收费等措施,但社会流通成本依然高企。因此,如何真正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新路径,进而提高流通效率则是充分发挥流通业在经济中作用的关键所在,以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为此,第一,要继续推进流通产业现代化,建立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提高第三方物流所占比重,提高行业专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水平。第二,进一步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税收政策,如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第三,实行工商用水、用电、用气同价,取缔各种违规及不合理收费。
(三)培育大型流通企业,建立新的流通价值链主导者
现时商贸流通业市场集中度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使得在国际竞争和价值链分配中,缺乏竞争力和话语权。因此,应该进一步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通过跨区域、跨产业的融合和改革,组建大的商业集团、大批发商和大零售商,使之成为国际流通产业的主导者。因为大批实力雄厚的商贸企业是天然的市场主体,是市场体系的重要支柱和微观基础。如果说市场经济就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那么商贸企业及其订单机制就是市场机制的实际体现者,因此也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商贸企业配置资源的经济。为此,要通过市场化的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大型市场主体,“自下而上”地做实、做强、做大、做优一批实力雄厚、机制灵活的大型国际化企业,促进企业走出长期徘徊的中等规模陷阱。
参考文献:
1.杜庆霞.基于共生视角的地区经济与商贸流通协同发展路径探讨[J].商业时代,2014(17)
2.陈相芬.流通创新与现代商贸再生产的地位及作用探讨[J].商业时代,2014(24)
3.吴爱丽.基于城市商业圈布局的商贸流通业发展三维动态模型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5(22)
4.冯成伟.基于共演型互动的商贸流通市场和产业集群共生模式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17)
5.刘天祥,林媚. 流通专业化程度与制造业效率的重组效应——基于30个省市14年的面板数据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5(4)
6.林萍.流通经济问题研究——概念、学科属性与分析框架[J].商业经济研究,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