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地铁影像志 地下世界的动与静之美

2016-05-10 22:26安一然
环球人文地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斯德哥尔摩三脚架慕尼黑

摄影师安一然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伦敦、慕尼黑和斯德哥尔摩3座欧洲城市的地铁拍摄。他用镜头呈现出了形态各异的地铁艺术,透过他的作品,我们也能感受到他独特的摄影风格。对于未来,他希望能前往世界上更多城市的地铁建筑,用影像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静态和动态之美。

伦敦地铁是伦敦最为著名的标志性元素之一,那上百年历史的老线路和近几年才开通的新干线,塑造出极具特色的地铁艺术,给摄影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创作空间。右上图为伦敦地铁的一个站台,画面中的红色环状站台标识,从1908年开始便被伦敦地铁采用。右下图是伦敦地铁站的一条通道,宛如时光隧道。

2011年夏天,刚刚从大学毕业的我来到伦敦攻读材料工程学博士学位。对于第一次长时间独自生活在国外的人来说,伦敦是个不错的地方。有句话说:“你若是厌倦了伦敦,也便厌倦了生活。”这足以说明伦敦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城市。的确,在这座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城市,每一栋建筑、每一条小街、每一家店铺背后似乎都藏着一段故事,而我也正是在体味和感知这座魅力之城的过程中,渐渐爱上了摄影。

2012年,我买下了第一台单反相机尼康D800,从此,摄影成了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也成为我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方式。起初,我疯狂地拍摄我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享受着摄影带给我的快乐,摄影技术也突飞猛进。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少了些盲目和冲动,多了些思考:我到底想拍些什么?因为地铁是伦敦标志性元素,也因为地铁的建筑结构和线条让我着迷,所以我将目标锁定在了地铁上。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不仅拍摄了伦敦地铁,还前往欧洲其他城市拍摄地铁,用影像的形式,将这些风格各异的地下建筑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拍摄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铁寻觅中的惊喜和发现

1863年1月10日,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路在伦敦建成。从此,伦敦地铁成为了这座城市最为著名的标志性元素之一。如今,伦敦地铁网遍布全城,既有百年历史的老线路、老站台,也有近几年才开通的新干线、新车站。古老与现代元素的交融、碰撞,塑造出了极富特色的地铁艺术,也给摄影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创作空间。

地铁的拍摄内容多种多样,可以侧重于乘客的人文拍摄,也可以专注于地铁的建筑结构和线条之美,我拍摄的地铁便倾向于后者。这样的拍摄首先需要避开人群,但由于市区主要交通枢纽的车站的人流量都极大,所以,我只能选择早晚乘客流量相对较少的时段进行拍摄。通常我会在晚上10点之后才出去拍摄,然后乘半夜最后一班地铁回家,这样的效率往往最高,但也最辛苦。

其次,拍摄地铁还要习惯孤独。我曾尝试过和朋友一起去拍地铁,结果发现效率极低,而且有弊无利。因为很多地铁站里,其实只有某一个拍摄机位最完美,人多的话便要排队拍摄,不仅消耗时间,还会引来地铁工作人员的注意。由于在伦敦地铁里不允许使用三脚架进行拍摄,但很多时候为了拍摄动态的画面,三脚架必不可少,所以抓住时机,快速拍摄尤为重要。

在所有客观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拍摄地铁最大的挑战和难度便是发现值得拍摄的元素。通常,为了寻找灵感,我会在网上查看地铁的图片,但为了拍摄出与众不同的效果,更多的时候我还是自己前往实地寻找。拍摄最为密集的那段时间,我经常从一条线的起点坐到终点,每到达一个站点,我都会在站内转一圈,寻找是否有适合拍摄的内容。寻找完一条线,常常会让人筋疲力尽,但每当发现一道有趣的楼梯或一个独特的拐角,那份欣喜会将疲惫一扫而光。

在我的记忆中,我找到的一处拍摄点非常有趣。当时我坐地铁到了Northern line的Angle站,准备在这里转一圈之后出站去买点东西。但在站内转了很久也没有发现值得拍摄的地方,于是我有些失望,准备出站。那天Angle站正常的电梯出口因故关闭,乘客只能通过平时少有人使用的应急楼梯离开。在一片埋怨声中,我和其他乘客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向应急楼梯。不过,正当我走到这道应急楼梯时,我立即欣喜若狂——原来这是一段设计颇为精巧、独特的旋转楼梯。一直以来,我对旋转楼梯这种建筑形式情有独钟,所以等乘客都离开后,我尽情地拍摄了一番。

从2014年初拍摄伦敦地铁至今,我已经收获了大量照片,我的拍摄还会继续,我希望能发现更多隐藏在这个城市之下的精彩。

多变的慕尼黑地铁在地铁站过夜的难忘经历

除了伦敦地铁,我还拍摄了欧洲其他城市的地铁。2015年上半年,我来到慕尼黑参加学术会议,借此机会,我拍摄了让我神往已久的慕尼黑地铁。

慕尼黑作为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首府,城市的地铁网络早已达到了顶级都市的水准。德国人一向给人严谨的印象,不过当你进入慕尼黑的地铁时,会对德国人的印象彻底改变。相比多数城市的地铁的建筑风格相对统一,慕尼黑地铁可谓五花八门,形式各异,用“多变”来形容毫不为过。这种“多变”首先体现在建筑材料上,在我这个学材料工程专业的人看来,慕尼黑地铁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兼容并包。抛开常规的混凝土、金属等建筑材料不说,玻璃、塑料等材料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更为重要的是,慕尼黑地铁的设计师们别出心裁,赋予了这些冰冷的材料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各种鲜艳的色彩以不同的形式碰撞、交织,其大胆的用色和伦敦地铁昏暗阴郁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了颜色,慕尼黑地铁的建筑结构也让人称道:很多地方的墙面由形状各异的色块构成,地板由奇特的线条和形状铺就,仿佛无时无刻不在给乘客营造一种浪漫轻松的氛围,让这些忙碌、穿梭的人暂时忘却烦恼,释放压力。

由于时间有限,我没能走遍慕尼黑所有的地铁线路。不过即便如此,慕尼黑地铁也带给了我无限的惊喜,其中有一天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那天下午,当我从新天鹅堡返回慕尼黑时已经很晚了,尽管十分疲倦,但我还是决定前往地铁拍摄,并计划搭乘末班车回酒店休息。由于慕尼黑的地铁线路比较复杂,而我又不懂德语,所以对地铁指南手册上的信息理解有误,结果导致我错过了返程的末班车。那个站点离我住的酒店很远,所以我决定在地铁站过夜。这是我第一次在地铁站过夜,所幸德国的治安很好,让我可以放心地躺在座椅上休息。为了避开人群,到了凌晨4点多,我在休息了3个多小时后,又乘坐第一班地铁继续去拍摄。

天马行空的斯德哥尔摩地铁徜徉在人文与艺术的圣殿

如果说慕尼黑地铁打破了我对地铁固有的理解,那么斯德哥尔摩的地铁则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

斯德哥尔摩是瑞典的首都,这里的地铁闻名于世,多次在世界地铁界的各种评比中脱颖而出。我曾在网上看过很多斯德哥尔摩地铁的照片,但当我来到这里时,才切身感受到那种震撼。

斯德哥尔摩是一座由很多小岛组成的城市,素有“北方威尼斯”的美称。这里水系发达,地铁站连接了各个小岛。为了符合当地特殊的地质和地形结构,斯德哥尔摩地铁站的设计不同于其他很多城市。进入其中,你仿佛感觉自己置身于古代维京海盗们居住的地下山洞。站内的构造,通常不是平整的墙壁和规则的走道,更多的是岩石般的墙面,墙上不仅有彩绘,还镶嵌着贝壳、化石之类的装饰,甚至还有很多鸟类和其他生物的标本,这种天马行空的风格,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当我在斯德哥尔摩地铁站穿行的时候,碰到了一位非常健谈的瑞典阿姨,她是地铁站的工作人员,看到我背着大包,拿着三脚架,便饶有兴致地问我在这里干什么。当得知我的意图后,她便打开了话匣子,和我聊起了当地地铁的建造历史。原来,斯德哥尔摩地铁在建造之初,其用意便高于其他城市的地铁建设,因此每个地铁站的整体设计分别交给不同的艺术家,让其独自构思、完成。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斯德哥尔摩地铁远不止是地铁,更是瑞典的人文与艺术圣殿。

在这里,除了丰富的装饰品,你甚至可以看到只有在博物馆中才能欣赏到的展品,这就是瑞典人的理念:把博物馆中看似高高在上的东西搬到地铁中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了解和认识这个国家的人文和历史。在我看来,这样的理念是超前的,值得很多国家学习。很多时候,这些展品对我的吸引已经超过了建筑本身,让我不禁对瑞典人心生敬意。

地铁拍摄经验技巧和后期处理

在长期的拍摄中,我也总结出许多有关地铁拍摄的经验。

我的拍摄分成两个部分:静态的地铁建筑和动态的列车。对于静态的建筑,我喜欢使用超广角或者鱼眼镜头,我主要使用的镜头是尼康14-24 F2.8和适马15 F2.8鱼眼。不过,一旦遇到有特点的局部细节,我会使用中长焦来拍摄特写。测光方式通常是评价测光,如果遇到较大光比的场景,我会采用点测光来选择自己想要突出的元素。构图方面则可以随意发挥,我最为常用的是对称构图,有时也利用鱼眼来获得夸张效果。如果条件允许,我会尽量使用三脚架、低iso、小光圈来保证画质。如果受条件限制而无法使用三脚架,我会提高iso,适当地放大光圈以保证画面的清晰。而对于拍摄动态的列车,若是想要制造慢门的车轨效果,三脚架则必不可少。此外,在狭小的地铁空间内,你无法期待每次都有完美的拍摄环境,只有尽可能地做到最好,剩下的则通过后期处理来完成。而对于机位的选择,就需要仔细观察了。楼梯、通道、拐角等都是我主要的拍摄地点。平时乘坐地铁时我会留心观察,每当发现理想的拍摄位置,我就会记录下来,然后抽时间专程去拍摄。

在后期处理方面,伦敦地铁系列我主要呈现了HDR的金属质感风格,这是我非常喜欢同时也是比较适合地铁主题的后期风格。我习惯在lightroom软件中调整基本的高光阴影,保留足够多的细节,校正镜头畸变,并进行适当锐化和降噪。对于个别照片,我喜欢处理成全图黑白,然后还原某些亮眼的色彩。另外,对于iso较高的照片,千万不要忘记进行降噪处理。

猜你喜欢
斯德哥尔摩三脚架慕尼黑
啤酒节畅饮
喝高了
巧放三脚架
美国麦格普公司新型M—LOK相机三脚架适配器
带上磐图拍风光
摄像机云台、三脚架的使用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