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芬,李默涵,朱改俊
(河南省国有西华林场,河南西华466600)
梨树的丰产栽培技术
马小芬,李默涵,朱改俊
(河南省国有西华林场,河南西华466600)
西华县是河南省的重点林业生态县,全县有林地面积17万hm2,森林覆盖率23.6%。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栽培梨树,至2015年有梨园面积1300hm2,梨产量12269t。梨产业已成为西华县农民致富的阳光产业。笔者从梨树的建园、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梨树的丰产栽培技术,为梨树生产提供参考。
1.1园地选择
选择交通方便、向阳、离柏树较远的地方建园。梨对土壤的适应性强,但仍以深厚肥沃、保水保肥力强、pH值6~6.5的微酸性砂质壤土地建园为宜。应连片建园。
1.2品种选择
选择适合本地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要求抗病、优质、高产、适应性强,果实耐贮、商品性好,如水晶梨、爱甘梨、翠冠梨、黄花梨等,可互为授粉树。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配置比例2~4∶1。
1.3定植
整地施肥。挖栽植沟,沟深60~80cm、宽80~100cm,沟底铺放植物秸秆每666.7m24500~5000kg,覆土1/2时再施农家肥1.5~2t,每株施复合肥0.5kg。用2年生嫁接苗,高度80~160cm,根系发达,无病虫害。③定植。适度密植,株行距2m×3~4m,南北行向。冬前或春季栽植,苗木根系舒展,踏实,灌足定根水。
幼树施肥掌握勤施薄施,促进树冠形成。结果树每666.7m2年施尿素30kg、硫酸钾28g、过磷酸钙25kg(黄壤土用钙镁磷肥),配以人畜粪,沤制的青草5000kg,分3次施入。2月下旬至3月上旬施促花肥,5月中下旬壮果肥,8月上旬至9月上旬采果肥(基肥),分别占全年施肥量的20%、30%、50%。根据树体的生长、缺素情况进行根外追肥,4~6月和8 ~9月用0.3%~0.5%尿素加0.1%~0.2%磷酸二氢钾或多元复合肥。
梨树需水量较大,生长期发生干旱时需及时灌溉,特别是7~8月常有高温干旱引起叶片萎蔫和落果,应保证供水。缺乏灌溉条件的梨园则应加强保墒措施,如地面覆盖。
品种单一,授粉树不足或配置不当的梨园,需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在梨开花3天内进行。采集即将开放的花朵,置干燥处,晾干取粉,保存,花期用鸡毛掸子授粉或喷液授粉,授粉后3小时遇雨影响不大;花期树上挂花枝,将授粉花枝插于盛水的罐内挂于树上,省工;放蜂传粉授粉效果良好;补栽授粉树或高接授粉品种是长远打算。
4.1树形
生产上多采用疏散分层形或多主枝开心形树形。疏散分层形树体干高60~70cm,中心干上分布主枝2~3层,全树主枝6~8个,主枝上着生侧枝。多主枝开心形树形干高50~70cm,主枝3~4个,主枝上分生侧枝。
4.2修剪
①幼树,除按树形培养各级骨干枝外,其余枝掌握少疏多留,尽快扩大树冠。同时培养大、中、小各类结果技组。对生长势强,生长直立、花芽较难形成的品种,采用先放后缩法培养枝组,枝条长放后长势转缓,形成花芽后再回缩。②初果期树,树形已基本形成,对中心干落头开心,控制树高并改善上层光照条件,且要逐步清理辅养枝。③盛果期树,要稳定产量,保持一定的总枝量,长枝占10%~15%,树冠内外分布均匀。果枝较多时,适当回缩,按预备枝与结果枝( 2~3)∶1的比例剪留果枝。大年树重剪长、中果枝留作预备枝,轻剪生长枝促使成花;小年树不剪果枝,利用中、长果枝结果,重剪生长枝促使来年生长新梢而少形成花芽,减少大年的成花量。当骨干枝角度开张过大枝头下垂、中型枝组结果部位外移时,要及时回缩,更新复壮。④衰老期树,树冠内膛容易发生徒长技,可用来形成新树冠,继续结果。梨隐芽寿命长,数量多,要利用好,进行树冠更新。
梨的主要病害有黑星病、锈病、黑斑病和轮纹病等,主要害虫有梨木虱、梨二叉蚜、梨茎蜂、梨小食心虫、吸果夜蛾等。防治措施;①萌芽前喷5°Be石硫合剂。②花瓣脱落期,喷施50%辛硫磷乳油1500倍加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疏果后喷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加1.8%阿维菌素2000倍液,以后每隔20天左右喷1遍杀菌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1∶2∶240波尔多液。防治梨木虱的关键期是4~5月,喷施4.5%高效氯氢菊脂1500倍液。降雨后,梨木虱虫体上粘液被雨水冲洗掉,及时喷药防治效果会显著提高。
采收期依品种而异。早熟品种宜八成熟时采收,晚熟品种充分成熟时采收。因鸭梨贮藏期间果肉易褐变,应适当早采,使其在采收后逐步完熟。巴梨等洋梨品种,果实需经后熟变软后方达最佳食用品质,在果实达预定大小且有相当色泽时即可采收。晚熟品种采收后适于贮藏。选择无病伤的梨果包纸,采用地下或半地下室贮藏,先预冷,保持贮藏温度1~5℃,空气相对湿度85%~90%。采收、贮藏、运输过程中注意避免果皮损伤。
作者简介:马小芬( 1975-),女,河南西华人,林业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 hnxhlcmxf@163.com
收稿日期:2015-10-21
DOI:10.13855/j.cnki.lygs.2016.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