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家李娟,在她的代表作《阿勒泰的角落》里,以干净清新的文字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童话和牧歌般的美好世界,那里的生活简单但满足,邻里间纯朴无私、不求回报地互助互敬;纯洁的爱情;还有相守相爱的亲情;以及人和自然、动物间亲密无间地友好相处。行走在属于李娟的阿勒泰文字里,犹如接受一场心灵的洗礼,到处洋溢着人性美的气息。
关键词:李娟;散文;人性美
作者简介:陈剑凝,女,籍贯:广西藤县,出生日期:1988年6月4日,研究方向:文艺学,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2014级本科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05
引言
李娟,一直在疆北阿勒泰地区陪伴母亲,随牧民在穷荒辽阔之地辗转迁徙,家庭以裁缝和小杂货店为生。后曾在阿勒泰和乌鲁木齐做过各种临时性的文字工作,现返回阿勒泰。在孤寂中迸发天才的力量,以浑然天成的笔触书写生死爱恋。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开设专栏,并出版过散文集《九雪篇》。以绝对清新之风引起颇大回响。
2010年7月14号,上海作协、新疆作协联合举办新疆作家李娟作品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有著名作家刘亮程、王安忆、李敬泽等,他们对李娟的作品一致给予了高度评价。新疆作家刘亮程评价说:“我能为读到这样的散文感到幸福,因为这个时代的作家已经很难写出这种东西了。”而王安忆则说:“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大,时间很长,人变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现的东西。她与世界的关系很不一样,她的文字也是教不出来的。”李娟的文字得到了很多作家的认可,参加研讨会的一共有当下活跃文坛的二十多位知名人士。每出版一部作品都引起绝大反响,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在网络上更是疯狂传播。
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要让人相信简单、纯洁、善良这些我们与生俱来的美好,太困难了。于是,我们看到老人跌倒了没人扶;相处一室的舍友把毒药放到饮用水里;婚姻关系的不稳定带给孩子成长阴影;患者怀疑医生不尽职责而把医生连捅数刀;邻里之间因口舌之争而老死不相往来;滥杀野生动物,破坏生物多样性,为了吃鱼翅,把鲸鱼的翅割掉,再扔回海里,失去了翅的鲸鱼无法再生存……一件又一件一再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事情层出不穷,这不禁让人感慨:这是一个人性缺失的时代,人性美到哪里去了?
在李娟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她们一家人的坚强和对亲情的守护;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还有朦胧又纯洁的爱情;人与动物之间亲密无间地相处。同样是在现代社会里,但阿勒泰的一曲又一曲人性美的牧歌与都市文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娟散文世界里的人、事、物、理所传达的美好,也许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该如何相处。阅读李娟的散文,犹如在享受一场心灵的盛宴,或许也可以让我们反思缺失的人性美到底去了哪里。
人性美的曲曲牧歌
1.1 淳朴的民风——互助无私的邻里情
在《阿勒泰的角落》里,我们到处可以感受到阿勒泰区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土地辽阔、风景壮丽。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感受到牧民们淳朴的热情、善良的心地。面对如此善心悦目的景色,人也潜移默化地美丽起来。正如作者所言“我不愿意相信如此美好的山野会滋养出龌龊的心灵。”(《在河边》)
一望无垠的草原,天地界限分明的辽阔“大地辽远,动荡不已,天空更为广阔——整个世界,天空占四分之三,大地占四分之一。”(《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
看到如此辽阔的土地,我们的心也会不知不觉地广阔起来的吧。
虽是初春,但蕴含着蓬勃生机的草地。五月的晚春,但在冬季长达半年的北方大陆,这样的时节不过是初春而已。虽然是初春,可是“但在远方一直到天边的地方,已经很有青色原野的情景了。大地上雪白的盐碱滩左一个右一个,连绵不断地分布着,草色就团团簇簇地围拥着它们,白白绿绿,斑斓而开阔。” (《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
这青色原野,团团簇簇的草色,白白绿绿的、斑斓而开阔的盐碱滩,也给人以希望,让人在春天里对一年的美好种在心里。
“在大地西方,有静穆的马群在斜阳下拖着长长的影子缓缓移动,一个牧马的少年垂着长长的鞭子,静坐在马背上,长久地往我们这儿看。” (《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
这个在静穆的马群边的少年,让我想到“诗意”两个字。忙碌的现代人,也许连看自己的时间都没有。匆匆上班,急急下班。欣赏大地的夕阳,也许他们很久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了吧;或者在童年的回忆里。最近看到新闻,北京语言学会利用五年的时间,用纪录片的方式,讲述三十位与现代诗歌有关的诗人。文艺界的很多人表示支持,纷纷发表感言,“生活那么忙碌,在心里留一块地方给诗意,很有必要,很不容易做到,也特别难得”。也许生活慢一点,欲望少一点,诗意会多一点。
“大地上空旷无碍,天空的云丝丝缕缕地稠密起来。世界虽然清晰依旧,但黄昏真的来临了。” (《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
原来草原的黄昏是这样的,但城市里只有灰暗的天空和黑暗的心情。很多人得抑郁症、焦虑症了。有没有这样一样东西,它可以把天空的灰色和人们黑暗的心情擦得干干净净?有的,那是阿勒泰蓝得心碎的天空。
“春天的风,浩荡,有力,从东方而来,长长地呼啸。与它有着同样力量的是这大地。大地一日日冰雪消融,一层层泛绿。”(《河边空旷的土地》)
我们试着想象遇见这样的一片一望无垠的绿色,在春天里,因遇见这样的美好,在心里种下一年甚至一生的希望。
“九月的乡村,金黄的草料垛满家家户户的房顶和牛圈顶棚。金黄的草垛上面是深蓝的天空。麦垛和天空的光芒照耀大地,把乡村的朴素之处逼迫的辉煌华丽”。(《乡村舞会》)
在著名诗人王小妮的随笔《上课记》里,写作课上有一位大学生这样描写自己的生活理想:农妇,山泉,有点田。看到阿勒泰九月的乡村,这就是我理想的豪宅,我理想的别墅啊。也许我可以理解那位同龄人的生活愿望了。
“九月乡村的夜空,总有那么一个角落明亮如昼,似乎有无数的灯盏聚在那一处朝上空投射,使飘过那片天空的夜云,也絮絮泛着白天才有的白”。(《乡村舞会》)
你记得上一次看星星是什么时候吗?我是在童年时。小时候住在村里,和爷爷一起生活,到了夏天,漫天耀眼的星星,但怎么也数不完。后来住进了城里,我就再也没有看到那么明亮的星星了。也许阿勒泰那里的夜空藏着每个人童年的一个梦。遥远又美丽。
在大地深深的、沉沉的角落里,这一切美好的事物,它将感到多么的寂寞啊。寂寞的同时也在以深深的、沉沉的方式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在阿勒泰地区生活的人们,有一部分是定居的牧民,但更多的是过着迁徙生活的牧民。这种动荡生活的艰辛,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显得很有必要,也十分地珍贵。
阿勒泰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这种不便是道路的破碎。在路上各种突发情况随时会发生。一次,李娟进城,漫长的归家路,破烂的夜班车,中途投宿饭店。
“胖胖的维族老板娘不知从哪里走出来,给我倒了杯热茶,还给兔子找来了一块白菜帮子。”(《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在寒夜里,那种感动可想而知。也许这杯热茶,会让人在剩下来的漫漫归途里,不再寒冷,至少心是暖的。张爱玲有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也许因为李娟的这种种经历,种种懂得,在她的杂货店里,总是设身处地地为顾客着想,甚至是路上的动物都受到她的关照。看到在她店里整天坐着的小孩,她总是会忍不住抓一把糖给他;风尘赶路的牧民,也总是嘘寒问暖。
还有一次,李娟和舅舅外出,由于路途遥远,摩托车破旧,加之油箱漏油,汽油在中途便烧完了。不幸的是,此刻他们正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上,巨大的黑暗吞噬着人回家的那一点点希望,只好等待。后来遇到一位牧业区的小伙子,虽然语言不通(李娟是汉族,阿勒泰地区方言繁多,不是每一种都精通,语言不通带来的交流困难是常有的事),但小伙子很快便明白了他们的处境,二话不说便伸出了援手“他立刻很爽快地去拧自己的油箱盖子,我连忙找接油的容器。” (《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
车行进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另一种突发状况是——他们迷路了。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等待,等待路过的车辆,招手司机问路。后来他们等到了方向“这个司机真是好人啊,就像他的古董车一样实在。他还取了根管子出来,往我们的油箱里灌了些油,最后还送给我们半瓶水。” (《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
生活在人烟稀少的阿勒泰,有时也不免寂寞。于是,有时候作者会扔下杂货铺,漫山遍野地去玩,看蓝得心碎的天空、赏撕裂的白云、嗅万紫千红的花海。来买东西的顾客只好坐等店主回来,有时候一等就是一天,或者也漫山遍野地去找店主回来。但却从来没有牧民会私自把东西取走、日后再付钱的现象出现。他们的意识里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钱要两清。这是不是人类最原始善良的天性在现代的人类身上最后的遗留?曾有新闻报道,有一位市民,把钱拿到银行去存,但在去银行的路上,钱不小心掉出来了,当时正好刮风,于是钞票满天飞。这时候,很多人涌上来,一下子就把他的巨款捡光了。人类文明进化到今天,但这一幕的发生,真是一种悲哀。乐于助人、拾金不昧这些被传承和发扬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在今天却一再被挑战和质疑。阿勒泰地区牧民的这些看似不“精明”的金钱观和生意观,我深深为之感动。
我发现,在阿勒泰生活的人,他们的步伐是缓慢的。一个班车的司机,对于沿途的一切风景早已深深种在了心里,即使这条路很漫长、很漫长,漫长到足够你睡了几回才到目的地。路上有几棵树,哪个方位有湖,哪里是盘山。到富蕴县的班车破破烂烂,路途遥远,要到县城里去,无论起来得多么早,你都抢不到座位,因为大家都很自觉把座位让给有需要的人。于是作者一直是汽车引擎盖子上的常客。谁叫她年轻呢?
阿勒泰这片土地的人际关系也是简单的。也许是因为人类文明的足迹踏进来的少,他们没有所谓的进化,但反而保留了最真的下来。可是,现代文明的冲击正在逐渐渗透,“虽然这片土地人迹罕至,但其实每一个角落都已经被人熟悉”。如果这一片仅存的净土也被污染,那多可惜呀!
原始的风景,原始的劳作,就连洗衣服,他们都没有现代文明的产物——洗衣机。衣服拿到河里去洗,但却是一件美丽的事情。“在河边,和一个语言不通、七八岁的哈萨克女孩,在阿尔泰深山脉的峡谷里,在一条美丽的河边,默默地对坐着,那是一个多么美丽的下午”。(《在河边》)
简单的生活,简单的人际关系,简单的快乐。人生所要追求的不就是简单的快乐吗?可是骄傲无知也物质的现代人,他们不知道珍惜。工作忙碌的抱怨压力大,工作清闲的抱怨没前途,结婚的要离婚,在一起的说是不合适,单身的说没遇到合适的……快乐就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烦恼却像影子一样紧追不放。珍惜生活、珍惜我们当下的所拥有的一切,快乐就在我们身边。
1.2 人与动物的亲密无间
“我知道她们对万物保持着一种天生的亲近,却不能明白这亲近从何而来”。(《牛在河边》)
在李娟的家里,养过袖珍兔、金丝熊、流浪猫、大黄狗、花脸雀,这些动物就像是她们的家人一样,担心它们吃得饱不饱,冷不冷;带着它们一起散步、看烟花;以一种平等的姿态,赋予它们人的意识。如果你不喜欢动物,看了以后,也许也会心生爱怜。
有一回,李娟从乌鲁木齐买了一只袖珍兔回来,年老的外婆缓慢地弯下腰去,慢慢地,终于够着了兔子,然后吃力地把它抱起来。她抚摸兔子倒向背后的长耳朵,问它:“吃饱没有,饿不饿?”(《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她们把动物当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来对待,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想想我们现代社会,有多少不法分子,为了经历利益,对野生动物赶尽杀绝,破坏生物多样性。会不会有一天,当这些动物都被人类战胜了,而人类也终将被自己“战胜”了呢?恩格斯说过,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胜利,大自然都狠狠地报复了人类。
他们也养过一只金丝熊的小动物,其实是耗子。在深山夏牧场里,晚上,妈妈脱下自己的大衣把笼子层层包裹起来,但还是怕它冷着,又包了一层毛衣。有时候,他们对动物的爱几乎是他们在寂寞的草原上唯一的快乐来源。“又记得在夏牧场上,下午的阳光很浓稠。两只没尾巴的小耗子在草丛里试探着拱一株草茎,世界那么大。外婆拄杖站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那暂时的欢乐,因为这“暂时”而显得那么悲伤。” (《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
外婆也曾经养过一只大黄猫,但有一天被“心起邪念”的外公卖掉了。虽然那只猫被卖掉了,但却两次逃了回来,后来外公把它卖到更远的地方。外婆晓得这次这猫怕是再也回不来了,可她还是心存侥幸,天天把喂猫的石钵里注满清水,等它回家。这一次,却再也没有等到。
漫长的冬天,库尔图的牛缺少草料。外婆一有时间就在杂货店的柜台里清腾东西,腾出不少空纸箱,跑去喂牛。搞得后来家里的门口都是来找吃的牛群。有时候,得了只空箱子,附近却一时不见牛踪,她老人家便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大冬天,满村找牛。冬天太冷,除了这个,她很少有出门的借口。
过年,她们一家人决定去散步,家里的三条狗也跟着一起去。在雪地里,她们把两条脏狗塞进雪堆里,用碎雪又搓又揉,好好给它们洗了个澡。等洗完了,她们的手指头也冻僵了。有一条狗身体不好,她们只好轮流抱着它走。
过年放烟花,这在当地是一件新鲜事,妈妈也赶紧把两条狗喊出来看。她们把狗、猫、兔子这些动物当做家庭的一分子来看待,仿佛它们也和人类一样,带着喜怒哀乐在生活着。
在阿勒泰的深山地区里,每当暴风雨和冷空气即将来临时,道路上就会聚集一大片一大片雪白的蝴蝶。这些美丽的蝴蝶,不畏惧车辆和行人,它们成群聚集在路上,汽车开过,一片一片地被碾过和压过。作者始终从不敢回头去看,可是对蝴蝶的沉默死亡感到惊惧和难受。我也始终不知道蝴蝶为什么会如此坦然面对死亡,也许他们有着比我们人类面对生命时更可贵的勇气。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应该是每一个人基本的道德素养。可是在现代文明里,人类早就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但这种征服也报复了人类。就在几天前,2014年3月1日,云南省的昆明火车站发生“暴力袭击事件”,统一着装的十几个人在昆明火车站的广场和售票大厅手持长刀,见人就砍,造成29人遇难,一百多人受伤。我在想,这些人的内心得是多么的冷漠才会对生命如此的漠视。伤亡者都是普通的老百姓,但却这样的方式告别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应该是一个人内化的道德修养。但放眼社会,却到处是浮躁。
1.3 纯洁相守的亲情爱情
1.3.1 搬迁的人生,流离的百态
李娟说“我想到了故乡。又想起了其实我没有故乡……”。(《森林》)也许就是在那样一次又一次的搬迁岁月里,在经历了动荡的不安后,才让她对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善良如此敏感和珍惜;才会在她面对阿勒泰的美好的人事物理时,心里产生源源不断的感动。漂泊、动荡、迁徙,仿佛是她与生俱来的宿命,但这样的宿命却给了她别样感受世界的人生方式。即使是在破碎中也能看到美好“我永远忘不了中途投宿的那些夜晚,那些孤独地停留在空旷雪白的盐碱滩上的破破烂烂的土墙房子旅店,还有旅店上空辉煌灿烂的星空。”(《通往滴水泉的路》)
频繁的搬迁,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是她那么渴望的一件事“一次又一次,我被大人抱下车,被牵着往那里走去,心中涌动着奇异的激动,似乎知道自己从此就要在这个地方永远生活下去了。然而,我的命运直到今天仍没有停止”。(《通往滴水泉的路》)
游牧的生活,固然见识了大自然美丽的风光,但对于一个没有男人的家来说,她们的艰辛无法言说“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帐篷里生活(到处都歪歪斜斜的,这里撑一根棍子,那里牵一根绳子。一看就知道这个家没有男人,搭房子的人一把劲都没有),漏雨是常有的事,也是必须得从容面对的。”(《我们的家》)
对一个安稳家庭的渴望,对一个可以保护一个家的男人的向往,造就了李娟的敏感和感恩。也许正因为缺乏,才让人特别地懂得珍惜和感恩。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李娟的懂得,使得我们在她的笔下,享受了一场心灵的盛宴。透过她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生活执着的爱。漏雨的房子、贫穷的家境、生活的动荡,这些外在的物质缺乏,并没有妨碍她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她是抱着希望在面对人生,即使是补鞋子,她也用尽心思去做“补鞋子的确赚不了多大的钱……但那毕竟是在做有希望的事情啊。我喜欢并依赖这样的生活,有希望的,能够总是发现乐趣的生活,在我自己的家里的生活——我想我永远不会失去这种乐趣和希望了。”(《补鞋能补出的幸福》)
补鞋子能补出希望,是幸福的生活,我想首先是因为她的心里对生活总是充满希望,内心是充实和幸福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可是我们现代社会很多人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为什么还是不快乐?我想,生活质量的高低,除了物质水平的提升,也包括幸福感的提升;而幸福感的提升,也许我们对生活的要求低一点,简单一点,快乐也许就会多一点;真正地投入生活、热爱生活。生活在物质贫乏而环境辽阔壮丽的阿勒泰地区的李娟的有希望和幸福的生活,也许可以给我们启示。
1.3.2 三个女人的家庭
作家李娟一直和母亲、外婆生活在一起,无论是在暂时安定的农区还是动荡迁徙的牧区,她们始终不畏任何困难,一家人紧紧相守。我想这种对亲情的不离不弃,也是她们三个女人生存下去的动力,在没有男人的世界里,彼此给彼此力量。
面对着阿勒泰地区天赐的优美景色时,居住在这里的牧民也不时要面临大自然的狂风暴雨。由于要随牧民的牲畜转场,搬家是李娟一家人面对的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这种动荡的生活也带给她们意想不到的种种困难。有一次,她们随转场的牧民到达深山的冬牧场,由于羊群还没有经过,大地一片荒凉,天又下着雨,草地上到处是沼泽;天快黑了,负责搬家货物的司机又急着走,于是把货物直接卸到地面了事。面对着天气的恶劣,90多岁的外婆只能在一旁干着急,但李娟和妈妈还是从从容容地去搭帐篷、生火。在年老的外婆面前,她们不能倒下,她们要彼此守护,成为对方的精神支柱,成为彼此活下去感受这个美丽世界的动力。
一生渴望回到故土的外婆,最终还是长眠在了阿勒泰的角落。写到已经去世的爱吐舌头的外婆时,李娟领悟到了如何对待痛苦与孤独的成长:“吐一吐舌头,继续你绵绵无期的命运。外婆,‘痛苦这东西,天生应该用来藏在心底,悲伤天生是要被努力节制的,受到的伤害和欺骗总得去原谅。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对于已逝的外婆,联结作者生命八分之一的源头,就这样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即使这样,但她们之间的相守相爱也会永远活在记忆里吧。
在这个没有男人的家里,上面是年老的外婆,下面是自己的女儿,李妈妈就像这个家里的一根顶梁柱。在李娟的笔下,这个要强的女人也有另一面,“她脚步自由,神情自由。自由就是自然吧?而她又多么孤独。自由就是孤独吧?而她对这孤独无所谓,自由就是对什么都无所谓吧?”(《过年三记》)但也许爱自由的李妈妈还是对什么都有所谓的,在这个茫茫的戈壁草原上,她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在维持着一个家,维持一家人的精神家园。这份患难与共的亲情,在我们看来是那么的可贵。
在阿勒泰的农牧民们,也靠着家人彼此的爱,勇敢地面对生活。
一个寒冷大雨的夜晚,杂货店接待了一位又冷又饿的牧民,为了驱寒,李娟赶紧把煮鸡蛋介绍给他,那牧民慎重地剥了两颗。买完东西后,“最后他数了数剩下的钱,又买了几颗煮鸡蛋,小心地揣在怀里。一定是给家人捎回去的。”(《我们的家》)我想,这个牧民是幸福的,他有牵挂的人;而他的家人也是幸福的,被人牵挂着。这牵挂和被牵挂给了他们生活的力量。
1.3.3 纯纯的爱情
在阿勒泰的爱情,似乎总是那么的自然,聚会、舞会都是萌生爱情的地方啊!相遇、相识、相知,接着是一场又一场盛大的婚礼。可是,现代社会我们的择偶条件是什么呢?男的必须有车有房有体面的工作,否则很难得到亲人们的祝福。喀吾图青年的爱情,是那样的简单、淳朴、真诚。似乎总是没有受到物质的影响,爱情,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
喀吾图的秋天人真多,一个夏天都在山里消夏放牧的人全回来了。牛羊也下山了,转场的牧业源源不断地经过。这时候也实在没啥事情干了——草打完了,麦子收了,家畜膘情正好。于是大家成天往马路上跑,三三两两站着,天黑了也不回家。就那样没完没了地说话——说到实在没话说了,仍面对面站着,你看我,我看你。反正就是不想回家。不回家的差不多全是年轻人,年轻人见了年轻人,爱情便有了。然后就是盛大的婚礼。整个秋天都在举行婚礼,每场婚礼举行三天三夜。几乎秋天的每个晚上,这黑暗的村子里总有一处角落灯火通明,电子琴和手风琴的旋律彻夜飘荡。
在乡村舞会上,李娟认识了麦西拉。他是一个漂亮温和的青年,一看就很喜欢他。但出于莫名的骄傲,作者始终没有表白这份感情,正如她自己所言:“我为什么总是那么的骄傲呢?我连自己都不能明白,就更不能明白别人了。”(《乡村舞会》)麦西拉就像个国王一样。他高大、漂亮,有一颗柔和清净的心,还有一双艺术的手——它拨过的琴弦,曾如何一声一声进入世界隐蔽的角落,进入另一个年轻人的心中。但是“我真庆幸,一些话,自己到底还是什么也没有说出来。” (《乡村舞会》
这份懵懂的感情是那样的纯洁,我们感受到一些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过的原始美好,可也感到丝丝惋惜和忧伤。作者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以后,我会爱上别人的,年轻岁月如此漫长……想到这个才稍微高兴一点。要不然又能怎么办呢?当我已经知道了梦想的不可能之处时——不仅仅因为我是汉人,不仅仅因为我和麦西拉完全不一样……其实我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能明白。幸好,从头到尾我什么也没有说出来过,什么也不曾让他知道……” (《乡村舞会》
出于年轻而爱上了麦西拉,因为朦胧而又无法表白。也许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当有一天回忆起来时,那份年轻的纯真和悸动仍在。
结论
本文主要从人性美的具体表现,进而论述了人性美的曲曲牧歌。
李娟所记录的大多是阿勒泰的角落里贫困的、艰辛的、平凡的、琐碎的平常事,而经营着这些平常事的平常人们,却自我愉悦、精神富有,在追求与满足之间,寻找到平衡的释放与快乐。人性美的信念在李娟的文字里就像喜阳的藤蔓向着太阳光线的方向伸展,穿透绿荫斑驳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对生命的希望,没有阴暗的底色。无论是淳朴的民风——互助无私的邻里情,还是人与动物的亲密无间,以及纯纯的爱情、相守相爱的亲情,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处处洋溢着的人性之美。
有多少人,生活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日复一日的工作,心灵枯竭,个性殆尽,像一具行尸走肉的木偶,被时光牵着走在岁月里。他们时刻喊着要走,身体和灵魂,始终有一个要在路上。但即使走出去了,回来后还是重复往日生活的枯燥,于是又开始在呼喊下一轮的出走。又有多少人,感慨身边的人情冷漠,老奶奶跌倒了,没有人敢再扶起来;朋友间的背叛;同事间的钩心斗角……多少人感叹,这是一个人文关怀渐渐消失的时代,人性美的光辉不再灿烂了。其实,每个人所在的地方都存在着各自独特的风景,用心发现,其实美丽就在我们身边,不一定非要走出千里万里,在别人活腻的世界里找到失去的美好。作家李娟,行走在新疆阿勒泰这片童话般的土地上,用眼睛看,用心感悟,用笔描绘,给我们呈现了一幅人与自然、人与人亲密无间的人性之美的图画,也许可以为身处都市中浮躁的灵魂开辟了一方净土。
参考文献:
[1]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李娟.阿勒泰的角落[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3]李娟.我的阿勒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4]李娟.走夜路请放声歌唱[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5]李娟.冬牧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6]胡新华,郑 亮.关于阿勒泰的言说——简论李娟的散文创作(J).昌吉学院学报 ,2011( 5).
[7]李筱翎.向这个世界笔直走来——略论李娟的散文创作(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2).
[8]郑亮,王聪聪.阿勒泰意象李娟散文的生态批评阅读(J).江汉论坛,2013(2).
[9]赵学敏.诗意地栖居在阿勒泰的角落——李娟散文探究(J).当代小说(下半月),2013(10).
[10]慕宜君.文坛吹来一股小清新——阿勒泰的角落漫谈(J).当代小说(下半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