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和《根鸟》中的“成长与流浪”

2016-05-09 15:18何丹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7期
关键词:成长流浪

何丹

摘 要:成长过程中,总是会有“流浪”这一生命本能的冲动。《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和《根鸟》是两部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却共同讲述了关于少年的逐梦的故事,以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对“家与流浪”两个命题的精神困惑,都体现作者对生命存在状态的思考与关怀。本文将主要围绕“成长与流浪”展开论述。

关键词:成长;流浪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02

一、成长小说——跳动童心的人物

成长小说,强调人在自然中成长,表现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心理历程。两部作品中,故事的主人公并不是伟大而成熟的英雄形象,《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的主人公圣地亚哥17岁,《根鸟》中的根鸟只有14岁。他们寻梦的思想起源非常单纯。《牧》中的圣地亚哥原是一个少不更事的牧羊少年,之所以千里迢迢远涉他乡,只是因为一点点出于本能的物欲和云游四方寻找自由的渴望。这种想法是非常真实的。当然,还存在着诸多身不由己和善良的轻信。比如,圣地亚哥在轻信陌生人而丢了钱后,仍单纯的以为对方只是先替他保管。《根鸟》中,当独眼老人频频干咳提醒根鸟不要吃诱人红珍珠时(会让人失去记忆),他竟不能领悟,任由自己在一种虚于表面的满足中荡漾。这些细节的描写,其实都是主人公单纯、天真的性格特征,也正是因为单纯,不狡诈,才给人留下一种童真、不被污染的纯净感。寻找大峡谷、火中救青壶,帮助孤立无援的秋蔓等,体现了根鸟善良的本性。自然,他们也有后悔、彷徨的时候,不愿接受眼前的现实,甚至怀疑上帝是否公正?牧羊少年曾经质疑,“上帝竟然以这样的这样的方式回报那些相信自己有梦想的人。”那些被蒙蔽了童心的人,也许会对此,对这些幼稚却真实的疑问,感到滑稽、不可理喻。但真正具有童心的人,也许会对此感到自然、真切。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纯真才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

二、流浪——寻找迷失的自我

(一)梦是流浪的缘起

两个少年的奇幻之旅,均因梦而起。牧羊少年梦见了埃及金字塔;根鸟梦见了一个被困在大峡谷里的姑娘(紫烟)。两人都抉择寻梦,虽然这种毫无现实根据的举动常常被人嘲笑,被人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白日梦而不被理解,但是他们仍然相信梦。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为梦用了数年的青春岁月而去寻找呢?是他们的那颗火热赤诚的心。可以说,梦,激励着根鸟一步步迈向成功,也是他们的心灵一点一滴的成长。“你还要什么呀,你有梦呀!你有那么好的夜晚,那夜晚,不空洞,不寂寞,有声有色……梦是上苍的恩赐!”(板金老人语)板金家族的男子到了18岁就被剥夺了做梦的权利,不再做梦,可是这丝毫不影响他寻梦的脚步。一个没有梦的人尚且在寻梦,有梦的人就更不能随便放弃了。在寻梦的过程中固然有一些“新手的运气”,但是更多的是在考验少年的勇气和毅力。他们在寻梦途中,都经历过身无分文,失去自由,甚至是失去生命的危险,但是他们最终都经受住“世界灵魂”的检验。不仅找到那属于自己的梦,也使自己的心灵成长。因此,每一次梦都以创始者的运气开始,又总以对征服者的考验结束。

(二)流浪的方向:“西行”

这两部中外作品的主人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向“西行”。“西行”不是偶然,《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相传王母住在西边昆仑山的瑶池而称为西王母,《爸爸爸》中的部落也是选择从“东海”到“西行”的流浪方向。“西行”象征人对理想的追寻。黑格尔说过,“人要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1]这种实践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流浪。“流浪是人类自可以被称为人类的那一天起就与生俱来的命运。”[2]

“西行”之路是崎岖的。在“西行”的道路上,诱惑重重,充满抉择。《根鸟》中,米溪的温柔他乡,秋蔓、金枝姑娘都曾使根鸟忘却了梦,忘掉了大峡谷,忘记了自己的使命。《牧羊少年》中,一开始就是一场选择:去神学院读书做神父,还是做一个无拘无束能到世界各地漫游的牧羊人?在西班牙大草原上,圣地亚哥的羊群与日俱增,物质生活也越发富足,“西行”的念头逐渐要被安逸的生活侵蚀瓦解,可是每当要放弃梦想时,那个梦境——象征着梦想的“大峡谷”和“金字塔”就会出现,就像一盏微弱的导航灯,指引着主人公向前。西行之路固然充满艰险,但“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每个人内心都有一股流浪的冲动,也是生命的冲动。

(三)“引路人”相助

这两部成长小说,都涉及到少年儿童的生命存在本质状态的问题,体现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曲折,以及精神上的焦虑和困惑。因此,需要一些引路人指导他们对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判断,对生命做出思考。

在《根鸟》中,的板金老人的部分作为辅线穿插,与根鸟两次碰面。初次相见是在青塔,引导根鸟上路后隐去。第二次是在莺店,对于沉溺于此的根鸟给予帮助,再次指引其上路,自己却结束了生命旅程。板金老人寻梦无果,然而根鸟却是在他的指引下,一步步获得成功,因此他的梦在精神层面已经实现。这其实类似于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中指导星野的图书馆管理员大岛。

《牧羊少年》则更具魔幻色彩。撒冷王赠予圣地亚哥两颗罕见的宝石:乌陵和瓦名。它们能够在少年不知如何解读预兆时,给予帮助。还有研究元精达二十几年的英国人,以及炼金术士,他们教会圣地亚哥宇宙语言,即用心灵和世界对话:和沙漠对话,和风对话,和太阳对话,和自己的灵魂对话,使人性在大自然中得以美的净化。

三、流浪与成长

(一)流浪出自生命本能

“假如有假如,我将在无数的前途中选择流浪。”(张辛欣《年方二八》)“流浪是人类史前的一种深刻记忆,一种固有的本能,一种培养已久的欲望,一种‘集体无意识(荣格)”[3]由此可见,流浪是固着在人类血液深处的不安定因素,是一种生命的原始欲望。这在犹太人那里尤为明显,他们逃亡了两千多年,足迹遍布了全世界,愿意抛弃一切生存空间,甚至是生命也在所不惜。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少年儿童存在对家的强烈依恋,而流浪则要割舍对家的强烈依恋,在“在家-离家-回家-再离家-再回家-再离家”这种家与流浪反复冲突与煎熬中成长,完成原始宗教的“成长仪式”。 查建英曾打过一个比方:“一个渔夫出海打鱼,(想着)岸上得有个家,要不总在船上多难受啊,但你回家过了一阵后又想出海了。这种家园与出海的对立关系,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美丽。”[4]主人公“根鸟”的名字同样也是矛盾的,“根”是对家的坚守和固着,而“鸟”是向往飞翔,渴望自由的”,二者是矛盾对立、相互排斥的,这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生命存在的内心熬煎?

(二)在“览丑受恶”中成长

人之所以对未来有千万般憧憬,有过多脱离现实的“乌托邦”,就是因为和现实的距离太过遥远。根鸟和圣地亚哥之所以容易受骗,除了自身单纯、善良的本性之外,最为关键的就是没有接触现实世界。出门远行就是要“让现实颠覆从前的信念”。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父亲对儿子说,“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体验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也许像《根鸟》中的莺店那样充满诱惑、欺骗,也似米溪那样温柔他乡,这些都象征着成长的诱惑。真正的成长,不仅仅局限于战胜困难,更重要也更为艰巨的是能保持本真,不被外界的风吹草动所撼动。流浪的意义在于,改变人们一贯的、“晴朗温和”的长久印象,到现实中去真正地体悟人生,摆脱诱惑,从中获得成长。

(三)家有终点,流浪没有终点

“流浪是孤立无望地与原乡分离,而分离后的生活里的许多东西又时刻在提醒你:你在流浪,你的家乡其实并非那么遥远。”[5]所以,人的内心常常在“家”与“路”之间往返和挣扎。这是两个“我”的交锋与较量,一个是固着传统安土重迁思想的,渴求安定舒适生活的我,一个是希望走出太过熟悉的现实封闭圈子,寻觅未知世界的那个我。现实的流浪亦有两种,一是生活流浪,一是精神流浪。这两部作品似乎兼具二者,形体在外漂泊,心灵亦是“无家可归”。选择流浪,就要摆脱对家的依恋。“家只是我们的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家是流浪的休止符,所以家是有终点的。而在流浪者眼中“家是出发的地方”,流浪者永远在路上,因此流浪没有终点。

浪漫主义者偏爱流浪,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流浪者的目的地时常是虚幻的。正如“即便是田园,也不是我们这些俗人多看到的长着青菜萝卜的田园,而是没有确定形象的田园。”[6]因此,曹文轩笔下的“大峡谷”不是现实场景,紫烟姑娘也只在梦里才会出现。

四、关于天命与爱情

不论是西方作品还是东方作品,都讲到了天命。虽然前者用的更多的是“马克图名”,即命中注定;后者很乐于接受“天意”。但是,都隐含了人类集体无意识中一个既原始又永恒的观念:不要忘记追随你的天命一直到底。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因为“当你渴望得到某些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协力使你实现自己的愿望。”幸运的是,他们都得到了来自父亲的支持,还有(前者)老撒冷王,炼金术士;(后者)板金,独眼老人的引导。甚至还有一些超越现实的神秘力量,比如《牧》中各种预兆,及能判断预兆的乌凌、图明;《根》中的象征自由的白马,许多次使主人公摆脱困境,化险为夷。因为“要想找到财宝,必须随预兆而行。”其实,这对于我们同样具有启示作用,现实的“预兆”就是抓住极易从我们身边流逝的种种机遇,只要我们抓住了机遇就能够把握现在,从而实现梦想。

“爱情是从不阻止一个男人去追随他的天命,如果阻止,也就不是真正的爱情了。”在追寻天命的途中,共同出现了爱情的诱惑。文中说到法蒂玛找到了她的天命,即牧羊少年,因此她要让他去找寻他的天命,她愿意等着他回来。根鸟也找到了他的真命天女,然而他一开始却选择了爱情,放弃那可能一无所获的天命,幸好旁人及时劝说,引导,才克服重重考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根鸟》中的人物境遇更曲折,也更真实。

倾听你内心的声音,“一个人越是接近梦想,天命就越成为他生存下去的真正理由”,其他的一切杂念都会随着内心的宁静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宝藏就在心灵下榻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不论是《牧羊》还是《根鸟》,它们都是捍卫童心的一种真诚尝试。

注释:

[1]黑格尔.美学[M]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9页.

[2]寇欣伟.随梦流浪的“根鸟”——论曹文轩对当代文化的思考[J]当代文坛.2005.01.

[3][4]曹文轩.近代二十年来文学中的流浪情结[J]文学评论,2002.07.

[5]陈召荣.流浪母题与20世纪西方文学[J]河西学院学报,第20卷第4期(2004).

[6]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页.

猜你喜欢
成长流浪
流浪
视觉
流浪的歌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给远方
遇见一只流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