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勒斯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疏离与孤独

2016-05-09 15:12王小红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7期
关键词:卡森人物形象

摘 要:《心是孤独的猎手》是卡森·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一举成名的作品和最具震撼力的代表作。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五个主要人物:哑巴辛格,假小子米克,激进分子杰克,黑人医生考普兰德和咖啡馆老板比夫。本文试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解读该小说中的“疏离与孤独”这一主题。

关键词: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人物形象;疏离与孤独

作者简介:王小红(1977-),女,硕士,副教授,从事英语语言文学和英语教学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01

卡森·麦卡勒斯,20世纪一位极具才华的美国现代南方女作家。森·麦卡勒斯被人们称为“孤独的猎手”。在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中,麦卡勒斯把人物关联的中心交叉者从故事叙述之中抽离出来,从而可以自由穿梭于被叙述的时空之中。

故事发生在南方的一个小镇上,普通的地方存在着一群普通的人们。哑巴辛格,作为小说的中心人物,各个故事串联起来的环,由他出发,不断地离心出去,牵出了小说盘根错节的网络。故事是由他和另外一个哑巴安东尼帕罗斯开始的。他们两个总是在一起,生活模式化。两个失语者的交流是无声的手势。安东尼帕罗斯出场的时间很短暂,因为他被果品店的表兄送到了疯人院,从此,通晓唇读的哑巴辛格开始了他的孤独旅程。因为他的不语,所以当他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氛围的时候,他被定位为大众知音,所有的人都向他述说自己,四位主角带着四颗孤独的心像是寻找猎物般发现了辛格。每一个人都过分关注自己的每一分钟,以至于似乎无法与另一个生命体沟通,分崩离析的个体像是单行道上的跳骚。尽管生活的语言词汇越来越多,可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疏离,导致彼此之间的对话却是越来越少,而交流的欲望却是一丝不减,甚至是愈加的强烈。就在这种无奈而又可悲的生活方式里,人物惯于一种形而上学之中,并由此产生了带有荒诞意味的行为动作,犹如主角们聚在辛格的房间里时,他们每个人过去总有那么多的话要说,而现在他们碰到一起,却都沉默了。想法聚集在辛格身上交汇。就像轮辐指向轴心。然而,就是他们眼中这个知晓一切的哑巴,又何尝不是陷于无法解脱的状态之中。辛格的孤独源自于那个进了疯人院的哑巴安东尼帕罗斯。当哑巴辛格知道安东尼帕洛斯已经死亡的时候,他选择了自杀。尽管很多人评论此书时,认为他们是同性恋,但笔者认为:感情的存在,并不是只有爱情才能说明,它还包含着亲情,友情,同情以及其他的情感因素。哑巴辛格需要一个同样的失语者共享无声的世界,这对于当年刚到小镇生活的辛格来讲,哑巴安东尼帕洛斯的出现很合适。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哑巴安东尼帕洛斯不与其他人一样,他不会不停地倾诉,他垂涎的只是食物而已,而善于用双手表达的辛格需要有人“聆听”他的内心,所以哑巴安东尼帕洛斯正好满足这一点。正是这两个主要原因,十年的时间。两个人总是在一起,所以必然产生感情。作为小说的中心人物,由于缺乏心灵交流导致了死于孤独,所以辛格的自杀无疑加深了小说的主题。

由于辛格租住了米克家的房间,所以引出了米克,一个充满音乐梦想的假小子。在米克身上,被划分出两个地方——“里屋”和“外屋”敏感的孩子。“里屋”的世界是她的内心,她的音乐,她和辛格的关联;“外屋”是现实的世界。在米克身上发生更多的是一种成长中的孤独。

杰克,穿着肮脏工装裤的醉鬼,第一个走进辛格房间的人物,单枪匹马的战斗分子,用落魄的灵魂和坚毅的决心去挑战不平等的根源。他总是在孤独的深夜里走进“纽约咖啡馆”买醉,一个去过美国最大的图书馆学习过的人,而现在却是喝的烂醉如泥,只因他认为他的真理没人明白,直至遇到了可与之分享共产主义思想的爱尔兰人辛格。一个内心迷路的人,找不到与人沟通,这是人与人的之间信仰的距离,所以,他不断地在变疯癫姿态,如瀑布倾泻般地说,不在乎自己究竟是说了什么。

考普兰德,一个不堪忍受种族歧视的黑人医生。致力于提升种族地位他与激进分子杰克怀着相近的意识形态,却仍与杰克发生冲突,这可以看出他的孤独源于于自由的隐忍与矛盾的苦痛。

当以上人物聚集到一起的上演戏剧的时候,于是出现了阴郁的生活旁观者—咖啡馆的老板比夫。他宅心仁厚,自己做生意仿佛不是为了赚钱。他善于观察,拼凑细节,作者塑造比夫这样的习性和对事件的反应,以及直入鲜明的形象,读者不难发现,他的存在更像是剧院里的观众,他代表了我们所有人。作为一个旁观者,他的孤独却是发现别人的迷茫,却未发现自己寂寥的原因,这存在一种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意味,这正如作者麦卡勒斯所言:孤独是绝对的。他的“纽约咖啡馆”带有流动,疏离、不安定的特质。它是人们思想的聚集地,但它却如同进出的客人,都是被孤独所宠幸,本质上透露着荒谬感的身份,充满着压抑与悲观。

人真的能因另一个人而走出孤独吗?这是麦卡勒斯在这篇小说中要探求的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人最终只能是孤独的。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麦卡勒斯通过对个体的疏离状态和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描写,像一把利刃,直指世界最黑暗的地方---人的心底,而人的性格并非如看起来那样的脸谱化,我们生命需要缝隙,日光才能照耀。

参考文献:

[1]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上海三联书店.2005.

[2]曹长波.基于弗洛姆理论对《心是孤独的猎手》孤独意识解读.新余学院学报.2013年8月.

[3]朱方方.《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孤独”的矛盾双重性.成都大学学报.2009年4月.

猜你喜欢
卡森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卡森和里夫斯
善良是路标
善良是路标
善良是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