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选》中人物同名现象探究

2016-05-09 14:48解润琪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7期
关键词:杂剧同名腊梅

解润琪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元杂剧中蒙式汉语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1410286074。

摘 要:元杂剧的人物同名现象有何特点?这种现象对杂剧的发展是利是弊?本文通过对《元曲选》中不同篇目剧作中的相同姓名统计分析,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发现其从代指具有代表性特征的一类人物走向人物形象毫无特色,只有身份象征的演变过程。同名现象使剧作家将更多笔墨投入对剧情及其他人物的描摹,推动了杂剧的发展;但同名人物最终的性格泛化却使人产生空洞之感,又成为了杂剧的绊脚石。

关键词:《元曲选》;腊梅;金吾;公弼;柳隆卿;胡子转(传);李彦实 张千;梅香;模式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03

引言:

阅读元杂剧经常会出现似曾相识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不同的元杂剧中却出现了相同的人物姓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通常会带着之前阅读中零星的体会进行阅读,却发现代入感极强。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以臧懋循的《元曲选》为研究对象,整理出书中剧作里的人物姓名,统计出不同剧本中相同姓名的人物并加以深入研究。

之所以选择《元曲选》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寻找共通性,没有量的检索很难归纳出其中共同的规律。而现存的杂剧全本保存下来的不足一百五十余种[1],可见《元曲选》占了约三分之二书目以十分可观。虽然郑振铎先生认为“惜曲白多所删润,大失本来面目”[2],但即使不是《元曲选》,其他的存本也依据编者的意见进行不同程度的删减[3]。日本学者前野直彬也对《元曲选》持认可态度,“传存的元杂剧剧本,大多是明末万历以后刻行的,这些版本,以臧懋循编刊的《元曲选》百种为代表”[4]。

第一章 同名人物

本章节以列举不同杂剧中的相同姓名人物为主要内容,并从该人物视角出发简要介绍杂剧内容,为下文的分析做好详实的准备。

1.1腊梅

“腊梅”这一名字在《元曲选》的五个剧本中均有出现,分别是《争报恩三虎下山杂剧》、《同乐院燕青博鱼杂剧》、《神奴儿大闹开封府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杂剧》和《桃花女破法嫁周公杂剧》。

《争报恩》中王腊梅身为赵士谦的第二个夫人,却与丁都管有些不伶俐的勾当。先后为难过关胜、徐宁,发现大夫人李千娇房中有其他男子说话后叫来相公赵士谦欲置李于死地。闹至公堂李被判斩首,幸得梁山好汉想救,最后王腊梅落得“将他绑在花标树上,碎尸万段”的下场。

《燕青博鱼》中王腊梅作为燕和的浑家却与杨衙内有些不伶俐的勾当。在被燕青发现后杨衙内利用职权将燕和与燕青压入死囚牢,逃脱后得燕顺相助将杨衙内和王腊梅捉拿,最终“绳缠索绑拏上山去,缚在花标树上,杀坏了者”。

《神奴儿》中王腊梅是正旦李德义弟弟李德仁的浑家,她先攒动李德仁与哥哥分家财气死哥哥,后为私吞家财将侄子神奴儿勒杀。直至神奴儿的魂魄像包待制阐明冤情,方才真相大白,王最终落得“市曹中明正典刑”的结局。

《岳阳楼》中贺腊梅的前身是作崇的白梅花,因柳树精欲得人身成仙托身郭马儿,白梅花则托生为贺腊,最终经吕洞宾度化双双成仙。

《桃花女》中腊梅是周公的女儿,在周公设计杀害桃花女的过程中被白虎咬死替桃花女挡下一劫,后被周公救活;在最后桃花女破周公计时又死掉被桃花女救活。

1.2公弼

以“公弼”为名的人物在《元曲选》的九个剧作中有所提及,它们是《李太白匹配金钱记杂剧》、《争报恩三虎下山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杂剧》、《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杂剧》、《迷青琐倩女离魂杂剧》、《孟德耀举案齐眉杂剧》、《郑孔目风雪酷寒亭杂剧》、《谢金莲诗酒红梨花杂剧》和《秦脩然竹坞听琴杂剧》。

《金钱记》中有王公弼,是旦角王柳眉的父亲,开场“因老夫廉能清正,口无恶言,心无妄虑,常孜孜于忠孝,不数数于功名”,道出其官吏身份;其后赏识韩飞卿才学“请他在家安歇”、“早晚与老夫讨论经典”;在发现韩与其女柳眉儿的恋情后“本待成亲来,教他应举去,恐此人功名心懒堕,等他为了官,才招为婿。”不想韩状元及第后不肯成亲,最终李太白送来圣旨“奉圣人的命,着新状元韩飞卿则今日去王府尹家为婿。”方使二人成亲。

《争报恩》中是“郑公弼”,按剧中形象设定应为一名昏官,正是因为其断案不公,水浒好汉才会将其捉拿并由宋江重新判定。然后以笔者的浅薄之间,郑公弼做出这样的审判完全符合当时的法律规范。无论事实上王腊梅与丁都管有多少不伶俐的勾当,最终有事实证据的确是花荣夜间进李千娇闺房被王腊梅发现后叫来其夫赵士谦,花荣慌张逃窜并砍伤赵。在公堂上李也是同样复述了故事,还说出了仍被通缉的花荣之名,在这种情况下官吏自然要追问花荣消息,而李却一无所知。判其斩首不免也有引出花荣的可能在其中,至于屈打成招,也可算盛行风气,认定有罪进行拷打就连我们公认的清官包拯也这样做,所以以此推论郑为昏官未免过于武断。

《救风尘》中李公弼同样在剧末出现。当赵盼儿凭借智谋救宋引章于周舍之手后,周舍闹上公堂李判“周舍杖六十,与民一体当差。宋引章仍归安秀才为妻;赵盼儿等宁家住坐。”。这个喜剧的结尾乍一看李公弼是为明官,但细究起来,宋引章却为周舍之妻,只因赵盼儿施计让其写下休书,便说宋为安秀才妻子。我们只看到了正义战胜了邪恶,却忽视了其实所采用的并不是正当手段。所以该剧中的李公弼只能算依据原被告的陈述做出来合理判断,并没有还原事件原貌,尚不能称之为明官。

《曲江池》中郑公弼是末角郑元和之父,楔子中就说到“自登进士,久著政声,官授洛阳府尹”点名官员身份。在剧中郑公弼让其子元和入皇都取士,得知元和在曲江池便迷恋李亚仙身无分文后唱挽歌为生后前去将元和怒打一顿。后在李亚仙的支持下元和奋发图强一举成名授洛阳县令,认为当年杏园暴打父子恩情已绝不欲认公弼,最后在李亚仙的劝说下才换来美满的大团圆结局。

《倩女离魂》中张公弼是正旦张倩女之父,在剧中提及两次,一为楔子中王文举讲述指腹为婚的故事时提及,一为王文举状元及第后吩咐张千“你将这一封平安家信,直至衡州,寻问张公弼家投下”。从夫人以“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为由要求王文举取得功名后方能成亲可以看出倩女之父张公弼是当官的。

《举案齐眉》中仅在第一折孟从书的宾白里说到“老夫有个同堂故友梁公弼,曾与他指腹成亲,他所生一男乃是梁鸿。”“同堂”二字可知郑公弼生前为官。此外再无更多描述,无法对其进行更多分析。其形象特点从下文中梁鸿所受的家庭教养优秀中可见一斑。

《酷寒亭》中李公弼出场的作用就是在郑嵩自首杀死萧娥后判决“杖八十,迭配远恶军州”。应该是这是一个公正的判决,郑嵩并没有抓到奸夫就一怒之下杀死了萧娥,确实有罪,而且也是他自己来自觉领罪的,最后反抗是因为发现奸夫就是正在押解他的解子高成。因而但就判决来说李还是做到了就事论事的。

《红梨花》中刘公弼被张寿卿赋予了很高的评价。为了防止友人赵汝州沉迷女色,既用善意的谎言诱导之,又默默在背后替谢金莲除去乐藉,为最终的团圆做好准备。刘同样也是一名官员“自中甲第以来,累蒙擢用,今除洛阳太守”。

《竹坞听琴》中梁公弼以一位在妻子被冲散的郑州州尹形象出现。在侄儿秦脩然的问题上,他先后巧施两计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展现出了一定的聪明才智。然而在最后老道姑来质问郑彩鸾的还俗问题时,居然说出“他若再闹呵,我送他道録司去,拷打他下半截来”的话,虽然最后认出是自己失散的妻子使得矛盾化解于无形,但这一细节足以体现梁非一位完美的智者。

1.3柳隆卿、胡子转(传)

柳隆卿、胡子转往往相伴相随,共同出现于同一剧作中,在《元曲选》中,他们分别出现于三部作品中:《杨氏女杀狗劝夫杂剧》、《东堂老劝破家子弟杂剧》、《崔府君断冤家债主杂剧》。

《杀狗劝夫》中柳、胡二人在孙荣家坑蒙拐骗,还挑唆孙大与其弟孙虫儿的关系,多亏孙大的浑家杨氏杀狗假扮为人,用藏尸一事让孙大看清二人的真面目,兄弟重归于好。谁料柳、胡又以此事相要挟告上公堂,最终杨氏道出真相,柳、胡被判“各打九十,为民当差”。

《东堂老》中柳、胡跟着扬州奴混吃混喝,还出馊主意让扬州奴卖掉住宅只为吃喝,在扬州奴一无所有后果断离开。扬州奴后来知错悔改自谋生路,又有其父赵国器生前拜托李茂卿帮扶,最终没有再次被柳、胡欺蛮,安心地过起了日子。

《冤家债主》中柳、胡在福僧败坏家缘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张善友一家的悲剧虽说是咎由自取各有因果,但柳、胡二人的形象并未因此改变。

第二章 同名现象

根据上一章中的统计,不难体悟出在不同剧作中出现的相同人物之间存在着共通的东西。本章笔者仅以自己的感悟对这些共通性做具体的分析与阐述。

2.1共同行事风格

大部分“腊梅”在剧中都是以负面人物的形象出现,她们或婚内出轨、或谋财害命。《岳阳楼》中的贺腊梅看似并没有这些不足,但她前世为梅花精时却作恶多端。《桃花女》里的小腊梅也没有做错什么事,不过他的父亲周公却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如不是最后知错改正,小腊梅被培养的结果也令人堪忧。对于“腊梅”这一形象,焦循在其《剧说》[5]中有所记载:“妓女用王腊梅”。对此笔者并不敢苟同,毕竟《元曲选》中叫“王腊梅”的没有一个身份是妓女,可惜焦并未留下更为详尽的描述,也没有列举对应的文本。但即便如此,“腊梅”形象的非正义性是毋庸置疑的。

2.2共同身份背景

《元曲选》中的“公弼”有着相同的身份背景官吏,同时他们做官或行事也有着共性。“公弼”不贪污腐败却难以做出英明的审判,他们只做到了按事实说话却没有去判断“事实”究竟是不是事实。除了《倩女离魂》和《举案齐眉》杂剧中公弼早亡人物形象并不鲜明突出外,其余剧本无不印证笔者的上述观点。笔者在上一章中已进行详细分析,在此不再赘述。

2.3共同性格特点

柳隆卿、胡子转(传)也是被前人提及过的人物,《春在堂诗编·读元人杂剧》[6]有云“惟有两浮浪子弟,曰柳隆卿,曰胡子传”。二人的性格共同点正如俞樾所言:浮浪。没有正当职业靠与富家子弟称兄道弟、溜须拍马为生,喜欢占小便宜、出馊主意,遇到任何危险都会独自逃窜。

第三章 同名后果

3.1人物形象泛化

从这些反复出现的姓名中不难推测,元杂剧的创作家们彼此之间相互借鉴,在创造相似人物时之接用曾经看到的名字,否则我们很难对这些大量事实加以解释。而且这还只是个别作家的借鉴,更有甚者已被元曲界公认,如从一个叫“梅香”的丫鬟到后来丫鬟这个角色称为“梅香”,每个官员无论好坏身边都有一个“张千”,心肠歹毒的庸医都叫做“赛卢医”。

为什么这些例子没有列入笔者的研究范围内?因为或许在个别剧作中他们还特指一个人,但最终固定为一类人物形象,即除了这样的称谓外还有名字。如在《逞风流王焕百花亭杂剧》第一折开场“老旦扮卜儿引旦贺怜怜、梅香盼儿上”、《冯玉兰夜月泣江舟杂剧》中“还有一个梅香,叫做春娇,是从幼儿服侍我的。”可见剧作中服侍小姐的称为“梅香”,她们又各有其名;《张孔目智勘魔合罗杂剧》第二折“净扮孤引张千上”、第三折“外扮府尹引张千上”,显然二者不可能是一人,可见张千已经泛指官吏身边的随从;还是在《魔合罗》里,“自家李文道便是,开着个生药铺,人顺口都叫我做赛卢医”,赛卢医已经可以当做一个绰号进行运用,可见其已泛化。

3.2详略安排

剧作家在创作时将自己想塑造的人物赋予之前剧作中出现的形象,可以减少对这一人物的细节描摹,因为即使不做介绍,观众也会不自觉的代入印象人物。转而笔墨进行其他书写,如丰满主人公性格,增加戏剧冲突等。这样的详略安排导致同名现象的出现,是我们所能欣然接受的。

3.3模式化创作

元朝杂剧的盛行对文学界提出高产的要求,在大部分题材都创作过后就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模式化的道路。笔者只是从相同姓名这一角度进行了切入,此外部分剧作情节出奇相似也是模式化创作的结果。正是这种模式化的创作是元曲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人物上场自报家门观众就知道他身上肩负着怎样的命运,除了几部经典剧目剩下的毫无新意,戏曲就这样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第四章 结语

经过笔者的一系列研究,不难看出:人物同名现象从代指具有代表性特征的一类人物,走向人物形象毫无特色而仅有身份象征意义。同名现象使剧作家将更多笔墨投入对剧情及其他人物的描摹,推动了杂剧的发展;但同名人物的泛滥最使性格泛化毫无特色而使人产生空洞之感,又成为了杂剧的绊脚石。

以古察今,我们不禁发问,作为当下最受欢迎的大众传媒,是否也经历着同样的考验。毫无新意的创作思路、庸俗冗长的情节发展,该怎样才能在优胜劣汰中得到生存,该怎样才能使影视作品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这无疑是传媒界应该警醒和注意的问题。

注释:

[1]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P38,L19.

[2]郑振铎.中国文学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P568,L12.

[3]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P39.

[4][日]前野直彬主编;骆玉明、贺圣遂等译.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P161,L19.

[5]剧说:焦循.民国诵芬室读曲业刊本,剧说卷四.

[6]春在堂诗编:甲辰编.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书本.

参考文献:

[1](明)臧懋循.元曲选[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猜你喜欢
杂剧同名腊梅
同名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腊梅
腊梅
三 人 行
宋官本杂剧段数本事新考
How to Develop Reading Strategies in Extensive Reading
A Study of Content Validity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CET—4
国家图书馆藏吴奕杂剧二种略考
集成成像同名像点三维形貌获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