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或多或少的存有腐败现象,它从本质上说是公职人员对公共权力的一种滥用,严重侵害了公共利益,给社会也带来了巨大危害。导致腐败产生的因素是多元的,但从根本上是由于制度的缺陷。针对当前我国预防腐败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立足国情,与时俱进,建立预防腐败的法规、制度,逐步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腐败的制度模式。
关键词:腐败问题 ;腐败制度建设;对策
作者简介:任玉萍(1989-),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法学硕士,单位: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1
自建党以来,党和政府就坚定树立了反对腐败的旗帜。习近平同志就任国家主席以后,党和政府惩治与预防腐败的决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对反腐案件的查办工作更是紧锣密鼓的展开着。腐败就像病毒一样,在人类不断对它进行研究克服的过程中,病毒也会产生改变,并与人类展开较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现象难以彻底根除,我们只能通过加强制度的建设,尽可能地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减小腐败对社会的危害。因此,反腐败斗争是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并存的。
一、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现状及危害
腐败现象有多种划分形式,从内容上讲可分为政治和经济腐败。贪污受贿与权钱交易是目前最常见的腐败现象,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官员腐败主要就是贪污受贿。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腐败活动渗透到各行各业,腐败层面不断扩大,如今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地方“一把手”腐败问题突出。地方党政的权力常常集中于“一把手”手中,而地方的监督力量又相对较弱,“腐败问题逐渐向“年轻化”、“群体化”、“集团化”趋势发展。
如今,各省市接连发生中央政治局委员、省部级地方大员等干部腐败问题,体现出当前腐败的严重性,也表现了惩治腐败的必要性。腐败对政治层面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人事制度的破坏、对政府管理职能的削弱等。腐败在经济上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限制市场的有序竞争,压制经济的良性增长,阻碍经济效益的提高,延缓社会财富的正常积累,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增长,浪费了社会资源。腐败对社会文化层面的危害主要为人才的浪费,社会秩序的失控,打击人们的劳动积极性,社会风气的恶化,进而带来社会思想的混乱及社会道德滑坡。邓小平同志曾提出“只有搞好党风,才能转变社会风气”,正是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腐败分子不断膨胀,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行为才会大量出现。
二、腐败的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反腐败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处分和惩治腐败分子的法律法规,常常是分散在刑法或党的各类纪律文件中,惩治腐败的法律缺少统一性和完善性。同时,对于腐败行为的惩罚不统一导致腐败分子有机可乘,如果单凭严酷来处罚腐败分子,并不能够震慑腐败分子。
反腐机构职权的分散和力量的薄弱。主要体现在反腐机构职权的不对称,缺乏制约。无论是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政府的监察部门还是反贪污贿赂局,都是只能对下级领导干部进行监督,而无法对上级党政领导以及同级的党政领导进行有效监督,如此造成了监督机制的空白。上级的监督往往掌握在党政机关首长之中,以领导意志为转移,监督以上级的领导素质而决定,而反腐机关没有监督的主动权,这就反映了制度上的严重缺陷。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原因是人们道德观念的淡薄。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和道德准则的缺失等,引起了道德行为的失序。近年来,各种腐败现象迅速滋生和蔓延,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是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没落,这与我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完全对立的,严重破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预防腐败的制度建设的几点对策及借鉴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突出重点。规范和制约权力是各项工作的核心,尤其是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主要负责人的规范和制约,使其遵守党的政治纪律、遵守廉洁自律规定等。要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方面下大力度。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从而让人民群众体会到反腐倡廉成效,真正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二)建立预防腐败的法规、制度,规范公务人员职业行为。制定统一的反腐败贿赂法是与反腐败斗争的应有之义。要明确反腐专职机关独立行使职能的相关职责和侦察权力,确定关于贪污分子的刑事证据、对其审判的制度和一切有关妨碍司法的惩处制度等。同时要改善公职人员的工资和物质待遇,禁止公务员从事赢利性活动,改革分配制度,改善社会分配不公现象,这应当成为我们预防腐败现象、促进廉政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继续深化监督体制改革,加强社会监督。一方面要切实提高公民的监督地位,认识到公民监督在反腐败中的重要。国家应建立统一的举报受理部门,给予其明确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要增强舆论的监督作用。不仅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对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权利进行保护,要保证舆论监督的独立性,还要在坚持舆论监督的正确导向和保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减少对舆论监督的干预和制约。
参考文献:
[1]何增科.反腐新路—转型期中国腐败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李中东.我国当前反腐败体系中的制度建设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0(5).
[3]王立梅.国外反腐败制度设计的有效性及启示.岭南学刊,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