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志摩诗歌的古典浪漫主义精神

2016-05-09 12:24潘斗凤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1期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

摘 要:徐志摩是我国近代文坛上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文带有显著的浪漫主义气息,在创作时,他将理想追求浪漫化,并且纳入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之中,使“浪漫”和“古典”完美结合。本文具体阐述徐志摩诗歌的古典浪漫主义,从诗歌体裁、意象意境、表现形式等方面来探讨其诗作获得永恒魅力的原因。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古典浪漫主义

作者简介:潘斗凤(1980.7-),女,河南潢川人,硕士研究生,郑州科技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02

文学史上“古典”与“浪漫”一直是两个不同的表现形式。古典派注重描绘完整优美的意象,而浪漫派则更加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而徐志摩却完美地将“浪漫”与“古典”结合在一起,神奇的创造了古典浪漫主义精神。他的诗歌既将追求“爱、自由与美”用浪漫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又不过分的放纵情感,而是理性的将浪漫主义理想追求融入合理的艺术形式中,进而达到一种“本质醇正”的古典艺术境界。徐志摩由于长时间在国外留学,受到欧洲诗歌的影响,但是他的诗歌却表现出古典精神,追本溯源,主要是因为他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中国诗歌自古以来都是以抒情为主,因为其“抒情”的特性,所以也赋予了一定的浪漫气息。徐志摩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追求最高审美意境,采用赋比兴的表现形式,把握最高形式的格律美。他吸收了中国传统诗歌的营养,同时又对西诗加以借鉴,将中西方诗歌优点合并,创造出新的诗歌形式,进而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而徐志摩诗歌的古典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境生象外、音乐流动、新诗“创格”。

一、境生象外

(一)呈现民族化的意象

意象是作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审美,产生某种情感,并且将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统一起来,创造一种新的审美意趣。意象派最开始创建于20世纪初,是由一批英美青年诗人创建的。这些青年诗人受到法国象征诗和日本诗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巨大冲击。而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不可避免的也受到了这股思潮的影响,由于其有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底蕴,所以“古典主义”对其影响更为剧烈。

他早期创作的《再别康桥》中就能寻找出十几个古典意象,足可以看出他对古典意象的情有独钟。诗人在康桥中看到了“沉默的夏虫”,听到了“别离的笙箫”。夏夜蝉鸣是古人在诗词中常常会用到的意境,而笙箫独奏是古代文人墨客用来排遣抑郁的方式。而诗人在告别西方家园的时候,弹奏的不是钢琴,而是富有中国古典气息的笙箫,这就表现了其浓厚的东方式抒情特色。

在经过时间的打磨之后,其创作手法更为成熟,语言也褪去了早期的青涩、慢慢勾勒出融古贯今的表现意象。《月下待杜鹃不来》是他融贯中西特色的典型代表。杜鹃啼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时常用的意象,但是在经过徐志摩的创作之后,竟然能够和雪莱的云雀、济慈的夜莺相互重合了。在徐志摩眼中,夜莺、黄鹂、杜鹃没有什么不同,因为他们都体现了一种啼唱至死的执着,而诗歌中在月夜,他将自己化作了那啼唱不息的夜莺,真诚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述,从而影射主观情感,将外在形态与内在神韵完美统一。徐志摩正是用这些丰富、附有创造性的意象,开启了新诗世界的艺术大门。

(二)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

从《诗经》开始,中国就开始大量使用比兴的手法了。而徐志摩继承了中华五千年的精髓,将诗歌得到了新的升华。在徐志摩的诗歌中,他将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比兴表现手法和西方现代主义“象征”的表现方式矫揉在一起,赋予诗歌语言更强的弹性和张力。

徐志摩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霎那间迸出的意趣,通过运用比喻和想象把形象和意趣合并为意象,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从而产生象征意义。徐志摩虽然吸取了象征主义的创作精华,但是对于意象的建构,他保留了浪漫主义的单纯集中,他喜欢用月亮、明星、火焰这些耀眼的景物来表现理想,用水、云、雪花、黄鹂、杜鹃来象征自我,用风来表示时代潮流,等等。多缘物而体情的传统思维方式使其受到大众的追捧。

“兴”是将物象自然地外现,从而表达情感。徐志摩对于“兴”的运用比较突出的诗歌是《这年头活着不易》:诗歌的前三句一直是在和村姑对话,叙述去烟霞岭赏桂未成的经过,在最后一节才发出“这年头活着不易”的感慨。

(三)创造情景结合的意境

徐志摩的诗歌以意境美闻名中外。在其早期创作的诗歌《再别康桥》中,诗人描绘了一幅柔美的康桥晚景图,诗中景物远近相接,交织成一片柔美悠远的意境。诗人眼中的康桥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而是他曾经用浪漫、唯美构建的一个“彩虹梦”。在这里,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初恋,并且憧憬着幸福。虽然这个梦即将破灭,现实变得冷酷,但是诗人已经将那些碎片珍藏在心里。所以,诗人在此徘徊许久,仍然舍不得挥手,舍不得作别。

现代诗歌在意象追求中通常是新奇、精警,而不是优美、和谐。所以从总体上来看,新诗是富于意象美,而不是意境美。意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代表了“天人合一”。而徐志摩在经过现代智性打磨,已经放弃了这个目标。他的诗歌是带有独特的古典色彩的,给人们所呈现的审美形态也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阴柔之美。

二、音乐流动

(一)采用规则韵律

徐志摩喜欢运用双声、叠词、叠韵。《诗经》中大量运用了这些韵律,从而推进了中国古典诗歌对韵律运用的技巧。徐志摩在诗歌中喜欢运用双声和叠韵从而使音节更为和谐。比如《雪花的快乐》中的一句;“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而叠字的运用,在《康桥两野暮色》中连用二十二组叠词;在《月下待杜鹃不来》一诗中运用了六组叠词进而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烘托了漫长等待的焦急;在《再别康桥》中首尾前后巧妙地形成了双声叠词,交织成一首动人的乐曲,表现作者恋恋不舍的情感。徐志摩在继承了传统之后,又参考了两诗的格式,将诗歌中的音韵随着诗歌的节奏和旋律而波动,使诗歌更加流动,给人一种特别的美感,读起来犹如珠落玉盘,婉转动听。

(二)加强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中最本质的一种要素,而徐志摩诗歌的核心就是节奏。徐志摩在创作时并不是单纯的理解音节,而是通过“诗感”、“诗意”来把握每首诗歌的音节。在《沪杭车中》。徐志摩先用三组重叠词模拟车轮行驶的声音,然后将景物用掠影式的手法描绘出来,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列车飞奔行驶的激情;而在诗歌的后半部分抒发哲理,将自己对人生的喟叹表达其中。全诗将情与景、诗意与诗形完美的融合,一韵到底,气势逼人。

徐志摩诗歌节奏感的增强还因为他运用自己独特的手法继承并且翻新了古代诗歌顶针、排偶等修辞手法,把古代的、西方的都融入到了自己是诗歌之中。“顶针”是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修辞手法,徐志摩在诗中运用比较频繁,使文章有了流动之美。而“排偶”是指句子的对偶与排比。徐志摩在对偶的运用上,通常是字数较少而且对仗工整。他最突出的还是排比的运用,在《庐山石工歌》中连续使用了79个“浩唉!”气势磅礴,把石工悲凉的号声谱写成了感人的篇章。

三、新诗“创格”

(一)尝试新的诗歌体制

徐志摩一直致力于体制的输入与试验中。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造了新的体裁散文诗,他创作的《康桥再会吧》在排版时被误认成散文。二,与闻一多开展了第一个有组织的格律诗运动,表现了对诗艺的追求。三,进行新“诗戏剧化”试验,将“戏剧化独白”方式引进新诗,创作了对话形式的诗歌。四,借鉴商籁体的表达形式,成为用中文写十四行诗的领袖。五,研究新诗的格律和体裁,为新诗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二)创新诗行的排列

徐志摩在对诗歌的形式中,并没有画地为牢,而是合适的弹性,做到“量体裁衣”。由于其审美情趣的不断变化,其诗歌建行一直在不停的改变。他总是在追求着一种灵动的、活泼的、变化的美。这种改变既满足了中国近代新诗的要求,又促进了新诗的发展。

四、总结

在早期的时候,新诗由于过于注重形式,而偏离了艺术主体,徐志摩汲取古典融合新知,用“理想的抒情”传承了古典浪漫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张继辉.徐志摩文学创作中的异国形象[D].延边大学,2012.

[2]赵琦.闻一多与徐志摩诗歌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12.

[3]项耀瑶.浙西文化与徐志摩文学创作[D].浙江师范大学,2013.

[4]邓新平.论新月诗派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承传[D].延边大学,2013.

[5]张艾馨.从浪漫主义走向现代主义——试述徐志摩不同时期的诗歌语言特色[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2:86+88.

猜你喜欢
徐志摩诗歌
诗歌不除外
偶然
花牛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偏 见
诗歌论
最后的那一天
小评《徐志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