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国宏
俗语说:“关东三件宝:人参、貂皮、靰鞡草。”其实,在关东老百姓的眼中还有一宝,那便是关东馅饼。关东农家院烙出来的馅饼可是闻香下马、见饼停车呢!
关东馅饼极具特色:薄如纸,软似绵,黄赛金,香满口。别的地儿做的馅饼多半是“擀”出来的,而关东农家做的馅饼却是“摊”的,制作手法上有着天壤之别。关东大地沃野千里,种出的小麦色正,饱满,磨成面粉后筋性大,品质好。用凉开水一层层地淋进白面里,边淋边用筷子在盆里搅——有多大劲使多大劲,直至把面中的筋性、品质给“逗”出来!——用热水、温水和白面,或软如“绕指柔”,或硬如“石敢当”;而用筷子搅的面,稠而不稀,绵而不断,挑起来,丝丝缕缕,藕断而丝连。和好面,用湿布把面盆罩上,放在热炕头上饧一会儿。
趁饧面的工夫,便可在一旁准备肉馅。取五花肉或里脊肉剁成肉泥后,加入芹菜、白菜末、葱花、胡椒、豆油、盐等一系列主辅料,放在盆中搅匀待用。把平锅烧热,淋油后再将饧好的面揪出一小块来,放在湿碟内——瓷碟敷水,一则防止面粘碟,二则便于摊面。
手脚麻利的农家主妇会在片刻之间,便将一个面剂子摊成一张薄如纸、白如练、嫩如膏的面皮,而后出肉馅放在面皮中间,只需三根手指灵巧地动作一番,转瞬间便将肉馅稳稳地包裹起来,趁着油锅爆香的当口,将其放入平锅内。随着一声“呲啦”响,屋里屋外顿时飘出了一股香气。挨锅的这面烙出硬皮后,铲起,翻过来,烙另一面,边烙边用铲刀将馅饼压成薄薄的饼状。这是个“手艺活”,讲究火候和力道:用力过大,面皮压破了,肉馅跑了出来,馅饼“元气大伤”,味道就打折扣了;用力过小,馅饼便成为厚厚的一个肉坨,失去了饼的意义。
农家主妇填火、揪面、摊压、包馅、烙饼、压饼、翻饼、看火候等多道工序均由一人完成,忙忙碌碌却井然有序。也就是十分钟左右的工夫,一锅馅饼便烙成了,别忙,虽然这会儿锅内香气缭绕,勾人馋涎,却还有最后一道工序:上油。在锅内淋些油,再趁热翻上几翻,那饼再铲出锅便陡然换了模样:金灿灿,油汪汪,脆生生,香喷喷!高手烙出的饼,可以隔着面皮看到里面的馅儿是何内容而面皮绝对不破!挑开面皮,噗——一股香气、热气呼地像浪头一样打过来,让人倏然间走五官通七窍,心神为之一爽,耳目为之一明!
那饼,那馅儿,把内在的品质发挥到了极致,可谓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夹一个咬一口,先是咔咔有声,脆而糊香;继之噗噗有味,香而不腻,令人神魂出窍,世间诸事,只为饼狂!民间诗曰:“一饼镗中冠三江,金皮大馅满屯香。薄薄摊来细细烙,饱嗝串串笑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