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英语中动句研究现状,从形式和底层结构两个方面对“NP+V起来+AP”格式和英语中动句作了对比分析,发现两者之间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它们的异远大于同。我们认为,“NP+V起来+AP”是汉语中的话题句。用英语研究中的中动句理论来分析汉语“NP+V起来+AP”格式不太恰当。
关键词:中动句 “NP+V起来+AP”格式 底层差异
近年来,有些学者对英语中动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虽然存在着不少分歧,但在很多问题上已经达成共识。由于英语中的这类句子在译成汉语时大都采用了“NP+V起来+AP”格式,所以宋国明(1997)把格式表示的“NP+V起来+AP”称为“汉语的中动句”。此后很多国内的学者在研究英语中动句,进行跨语言的对比研究时,也把“NP+V起来+AP”格式称为“汉语的中动句”。戴曼纯(2003)称该格式表示的句子为“中动结构”,而把“NP+V起来+AP”叫作“中动小句”。
汉语中的这种格式与英语中的中动句是不是一回事,两者有哪些异同,汉语中究竟有没有必要在主动句和被动句之外再分出一个中动结构,也就是此格式应不应该看作中动句。我们打算从基本特征和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
一、英语中动句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夸克等人在其所著的《当代英语语法大全》中把英语中的这类句子称为“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active in form but passive in meaning),这就是后来称为“中动句”的格式,义为“介乎主动和被动之间的动词句”。其后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看法和理论解释。
“中动句”最主要的特征是:句子的主语(指物的居多)通常具有某些内在的特征,能够促使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得以实现或难以实现,这类句子一般不能转化为被动句,如果变为被动句,句子的意义就改变了。例如:
(1)a.His novels dont sell.(他的小说销路不佳。)
(1)b.His novels are not sold.(他的小说没卖掉。)
(2)a.She does not photograph well.(她不上相。)
(2)b.She has not been photographed well.(她的相没照好。)
例(1)a和例(2)a都是“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的“中动句”。这类格式的“被动意义”取决于主语的内在特征,小说销路不佳,根源在于小说质量的问题;一个人不上相,也是由于本人的内在特征。(1)b和(2)b也有被动义,这种被动义取决于外在的因素,它有一个没有表示出来的施动者:小说没有卖掉,可能是出版商没有把它销售出去;她的相没有照好,毛病可能出在摄影师的技术,他没有把相拍好。“a”类以主动结构表示被动意义的“中动句”不同于“b”类“被动句”。二者不能简单转换。
经常用作中动句的例子,如:
(3)The car drives fast.(这辆车开起来很快。)
(4)These bureaucrats bribe easily.(那些官僚很容易贿赂。)
(5)Plastic tires wear flat easily.(塑料轮胎不耐磨。)
这类句子的谓语中心语是动词,这个动词有主动态的形式,但整个句子却表示被动的意义。在主动和被动的二分框架内,人们无法处理这类句子的归属。于是便有了中动句的概念。
对于英语中动句的特征,学界看法虽不一致,但在以下特征上还是有共识的。
1.英语中动句是静态的,非事件性(non-eventive)的。表示实体的内在属性。
2.英语中动句受时态限制,通常是一般现在时。不可以是进行时,不可以带祈使语气。
3.英语中动句动词后要带附加语,通常是副词。
4.中动句的动词称为“中动词”,英语中动词只能作谓语,其现在分词不可放在名词前修饰该名词。
国内许多研究英语语法的学者,鉴于英语“中动句”的汉译,经常用“NP+V起来+AP”格式,就把“NP+V起来+AP”称为“汉语中动句”,把“V起来”称为“中动短语”。翻译求语义的对应,句法格式上往往有一对多、多对一的现象。语义对应,不等于句法格式的对应。就前面几个例句而言,都可以用“NP+V起来+AP”格式来翻译,如:“他的小说卖起来销路不佳”“她照起相来不好看”“那些官僚贿赂起来很容易”“这辆车开起来很快”“塑料轮胎磨起来很快就平了”。但除了“这辆车开起来很快”以外,很多都不是汉语最妥帖的习用表达法。
二、“NP+V起来+AP”与英语中动句的异同
(一)形式上的异同
“NP+V起来+AP”与英语中动句,两者有一些共同点,比如格式不能带祈使语气,一般也不能与特定时点连用等。
我们经常说某实体在某种条件下具有某种内在属性,但不说某一特定的时点某实体正在具有某种内在属性。跟英语的中动句不出现在祈使句中,绝对排斥进行体一样,汉语的“NP+V起来+AP”格式也不出现在祈使句中,不用“正在”之类的词语。这是因为英语的中动句跟汉语的“NP+V起来+AP”格式都表静态的性质状态,不表动态的过程变化。即使带上了时间词语,也是在一个时间中的静态性质状态。如:
(6)*These bureaucrats are bribing easily.
(7)Three years ago,these bureaucrats bribed easily.(三年前,那些官僚很容易贿赂。)
汉英两种格式有很大的差别。如:
(8)这辆车开起来很轻松。
(9)这把刀用起来挺顺手的。
例(8)的意思是“这辆车”有人开它的时候,它让人感到轻松的特征就显现出来了,或者说让人感觉到了。例(9)的意思是说“这把刀”有人用它的时候,它挺顺手的特征就显现出来,或者让人感觉到了。
而英语中动句“这类句子的主语通常具有某种内在的特征,能够促使动词所表现的动作得以实现或难以实现”(章振邦,2003)。例如:
(10)The car drives fast.
由于这辆车本身的属性好,所以会出现很高的车速。
(11)The book sells quickly.
由于这本书质量好,或者内容吸引人等,所以好卖。
(12)She doesnt photograph well.
由于她本人的原因(长的不好、姿势不好、表情不好等),所以不上相。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发现汉语这一格式和英语中动句的不同:
1.汉语的“NP+V起来+AP”格式和英语中动句都涉及到了物体的属性(AP)和动作(V),但是汉语这一格式的着眼点是属性,动作是属性的原因;而英语中动句着眼点是动作,属性只是动作的原因。
(12)This book reads easily.(这本书很容易懂。)
说话人并非想向受话人陈述读书这个事件,而是要向受话人说明这本书有“read easily”的内在属性。“The car drives fast”(这辆车开起来很快)中说话人的目的也是向受话人表明这辆车有快的内在属性,而不是向受话人陈述这辆车在急驰这个事件。如果要陈述事件,应为:
(13)The car was driven fast.(这辆车开得很快。)
当动词的施事以降格的介词结构在句中出现的时候,该中动句的内在属性就有了相对性。
(14)The book reads easily for Mary.(这本书对玛丽来说很容易懂。)
例(14)中“reads easily”的性质是对Mary而言的,其他读者则可能没有这种认识或感受。
2.虽然汉语“NP+V起来+AP”格式和英语中动句都涉及了物体的属性,但是在汉语格式中,这种属性是通过形容词来表达的;而英语中动句所表达的事物的属性是隐含的,没有相应的词语来直接表达。英语中动句动词后的附加语通常是副词,它是用来修饰动词的。
3.汉语“NP+V起来+AP”格式中的形容词的语义指向对象是“NP”或“V+NP”;英语中动句中的副词的语义指向对象为句中动词。
英语中动句中实体的内在属性是由动词和后面的附加语共同承载的;把后面的附加语拿掉,单独的动词无法使受话人理解说话人想表达的实体属性的这层意思,造成表意不明。
4.汉语“NP+V起来+AP”格式中的隐含施事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是任指可以是特指;而英语中动句虽然暗含施动者,但是施事一般不会出现,如果要在句中出现就必须用“for”引出。例如“The book reads easily for Mary.”汉语中动词的施事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隐含的,但是这个隐含的施事也可能是特指的。如果动词施事要出现的话,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用“对”“对于”等介词引出;二是直接加在动词前。如:
(15)对于马修斯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很容易。
(16)这本书马修斯读起来很容易。
5.汉语的“NP+V起来+AP”格式和英语中动句的格式意义不同;汉语这一格式除了可表示“NP”的内在属性外,还可以表示NP的状态。
6.汉语的“NP+V起来+AP”格式都有相应的变式,而英语的中动句没有。具体来说英语中动句中的中动词不能以现在分词的形式放在名词之前修饰该名词。如:“the reading book”“the driving car”等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
实际上,汉语中真正跟英语“middle construction”同类的是下面的句子,即詹人凤(1997)所说的带标记成分的受事主语句:
(17)那些半大孩子,还不好蒙。
(18)剧本不容易写。
(19)这些地方不适合人居住。
(20)这本书好卖。
(21)白虎团进了山就好消灭了。
(22)这个字难写。
这些句子表达的共同意思是:由于某个物体具有某种固有的特征,因此针对这个物体的动作容易实现或者难以实现。比如例(18)写成一个剧本不容易。例(17)蒙住“那些半大孩子”不容易。例(19)“这个地方”不具备让人生活的条件。例(22)把“这个字”写下来费时费力。(奥田宽,2000)
詹人凤指出,这种受事主语句不能变换词序。把谓语放在受事前面,或者不通顺,或者不成立,或者意思变了。
(23)屈原难演——?难演屈原
(24)小孩好蒙——*好蒙小孩
(25)小曲好唱口难开——*好唱小曲口难开
这与英语中动句的情况相同,不能简单用被动句来替代。试比较:
(26)a.His novels dont sell.(他的小说不好卖。)
(26)b.His novels are not sold.(他的小说没卖出去。)
(27)a.She doesnt photograph well.(她不上相。)
(27)b.She has not been photographed well.(她相没有照好。)
(28)a.The house wont let.(房子租不出去。)
(28)b.The house wont be let.(房子不会出租。)
上述各组的a句含义取决于主语(人或者物)的内在特征:小说不好卖,根源于小说本身的质量问题;房子租不出去是由于房子本身有缺点;一个人不上相,也是由于本人的内在特征。至于b句的含义则取决于外在的因素,即取决于没有表现出来的施事者:小说没卖掉,可能跟小说本身无关,问题在于出版商没有把它们销售出去;房子没租出去,可能是房主要自己住或者中介公司的问题;相没有照好,可能与她本人无关,而是由于摄影师的技术问题,没有把照片拍好。
古川裕(2005)也分析了现代汉语里类似“中动语态”的语法现象,如“好V/难V”“可V”“V起来”等形式。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英语的中动语态是在英语语态二分法,即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修正,使英语出现了第三种语态。而汉语的“NP+V起来+AP”格式只是汉语的一般话题句。
(二)底层结构上的差异
1.英语中动句的底层结构分析
现在,研究者倾向于认为英语中动句的主语在底层应是谓语动词的宾格。例如:“Books about oneself read easily.(自传容易读)”中“read”支配“this book”。当主语包含照应语,这个照应语是受约束的,它一定与谓语表示的施事共标。“Oneself”是受约束的,一定与“read”的施事同指。根据约束理论,照应语只在管辖范围内才受约束。如果“books about oneself”在底层就位于句首,那么照应语就根本不可能受到管辖,也就不会受到约束。因此“books about oneself”在底层一定是“read”之后的。“Oneself”既然必须与“read”的施事共标,说明这个施事是存在的,只是没有语音形式。宋国明(1997)认为英语中动句动词前也有个表示施事的隐词“Ф”,正是这个“Ф”约束了照应语。当然英语中动句动词的施事不仅可以体现为隐词“Ф”,还可以用介词“for”引出。例如:“The book reads easily for Mary.”。不过,隐词“Ф”一定是任指的。
也就是说动词施事是存在的,但是它没有出现在主语位置而是体现为隐词“Ф”或者降格为介词短语了。对于产生的原因,Stroik(1992)认为,“Infl-V”未能共标致使中动词静态化,也阻止了“V”利用“Infl”把外论旨角色(施事)投射至主语位置。因此,外论旨角色必须采用隐词形式或降格为介词短语。“V”只有在与“Infl”共标的情况下,才能指派宾格。既然“V”与“Infl”不共标,它也就无法向论旨角色指派宾格。即底层“V”后的角色有论旨角色,但无格角色。根据论旨理论和格理论,动词后成分不能在原位置出现。所以,因为“V”前面有主格位置却无论旨,主格位置空缺,这样内论旨就前移到主格位置。也就是说英语中动句有完整的论元结构,只不过外论旨角色被隐含或被降格,内论旨角色前移升格。
2.英语中动句和汉语格式的底层差异
“NP+V起来+AP”格式中的“NP”多数是“V起来”中“V”的受事,也可以是施事。本文主要讨论“NP”是受事的情况,分为以下两种基本类型:
(29)这首歌听起来很美。
(30)这类案件调查起来相当困难。
这两句中的“NP”作主语,但语义上都是“V”的支配对象,也就是说,在深层语义上“这首歌”应该是“听”的受事;“此类案件”应该是“调查”的受事。但是从整个句子的语义结构上分析,例(29)是“听起来”(条件)“这首歌很美”,例(30)是“调查这类案件”“相当困难”。
这两句中的“AP”可以有两种语义指向:一是指向“NP”,如例(30);二是指向“V起来”,如例(29)。我们根据“AP”的这两种语义指向将该格式分为为型式一、型式二。我们认为型式一中的“V起来”做全句的状语,它在底层结构中是不存在的,而是像其他状语一样是底层结构在派生过程中附接上去的。句首的“NP”是话题兼主语,后面的部分是对它的评述。孤立来看,“V起来”在很多句子中都是可以自由拿掉的,且对于句意并无太多的影响。但是“V起来”当然不是多余的,它具有概念和人际两种功能。在概念功能方面,它是固有性质“AP”的凸现手段,给定了施事考察“NP”的切入点。在对比的情况下,如“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中这种功能表现得更为明显。在人际功能方面,“V起来”给句子添加了主体意识,使句子打上了说话人的认知烙印,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情态附加语的作用。因为只有在“V”发生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概念和人际功能,所以表示“动作或情况开始并且持续”的“起来”出现在“V”后也就顺利成章了。
所以,型式一只是一般的话题句,没有涉及内论元升格的问题。
我们认为型式二在底层结构上,“NP”是位于动词V之后的,“AP”是对整个“V+NP”的陈述,“起来”在底层结构中并不存在。在底层结构的派生过程中,“NP”为实现话题化而前移至句首。这是汉语名词短语移位的一种常见形式,如:“这本书我早看过了”。既然我们认为“起来”在底层结构中并不存在,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韵律的原因。因为“V”前的状语受到限制,所以型式二的句子大多数前面没有任何状语。这样,“NP”话题化之后就形成了“重-轻-重”的韵律结构。这样读起来就很不自然,于是就需要在V后面增加东西加重“轻”的重量,所以“起来”就承担了加重分量的作用,这可能受到型式一的影响。
三、结语
我们从特征和底层结构两个方面对汉语的“NP+V起来+AP”格式和英语的中动句进行了比较,从分析结果来看,汉语的“NP+V起来+AP”格式与英语中动句的异远大于同,并且格式的谓语或中心语是形容词而非动词,所以我们认为“NP+V起来+AP”是汉语中的话题句,不宜称为汉语中动句。
参考文献:
[1]曹宏.论中动句的层次结构和语法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4,(5).
[2]曹宏.论中动句的句法构造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2004,
(3).
[3]曹宏.论中动句的语义表达特征[J].中国语文,2005,(3).
[4]房玉清.“起来”的分布和语义特征[J].世界汉语教学,1992,
(1).
[5]贺阳.“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其句法表现[J].语言研究,
2004,(3).
[6]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格式”—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
词法实现[J].汉语学报,2005,(2).
[7]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刘月华.表示状态意义的“起来”与“下去”之比较[J].世界汉
语教学(预刊),1987.
[9]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4).
[10]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
(4).
[11]张谊生.“看起来”与“看上去”——兼论动趋式短语词汇化
的机制与动因[J],世界汉语教学,2006,(3).
[12]张道真.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王永鹏 上海海洋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