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恰”“恰好”语义功能异同辨析

2016-05-09 09:47刘晓珂
现代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语义

摘 要:“恰好”和“恰恰”都属于契合类语气副词,用于表达巧合。其中,“恰好”含有语素“好”,有主观色彩,可放在主语前,可直接引出巧合的具体情况;“恰恰”可用于正反对比句子中表示强调,也可指明整句焦点。

关键词:恰好 恰恰 语义

“恰好”“恰恰”在现代汉语中都属于“契合”类语气副词,在很多情况下可通用,词典上也常用这两词互相解释。如《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写道,“恰好(恰巧、恰恰、恰)”“恰巧(见‘恰好)”。二者都表示时间、空间、数量等的巧合,但根据语言经济性原则,一个语言符号存在的根据在于它在自己所处的系统中有独特的价值,不然一定会被淘汰。“恰恰”“恰好”各自具有独特的语义和表达效果,很多情况下不能互换,否则会导致句子不通顺或表义不清。本文基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网络版中的实例,辨析“恰恰”“恰好”在语义功能方面的异同。

一、“巧合”义上的异同

现代汉语辞书中对“恰恰”的解释有两种,第一种和“正好”“刚好”相近,表示巧合,有“不早不晚、不前不后、不多不少”义,这一点是难以与“恰好”分辨的;对于第二种,各辞书的解释略有不同:通常用在分句中,“巧合”的结果与设想的相反。《现代汉语八百词》释为:“[恰恰](2)恰恰[+就]+是,用在正反对比的句子里,加强肯定的语气。”《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释为:“强调不是什么正是什么,使用‘恰恰时,总是先提出一个事实,然后用‘恰恰引出一个与前面事实相对的事实。”《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解释:“用在后面的小句中,引出与前面小句相反的意思来。”①

“恰好”的解释仅有一种,即正好在某一点上,表示巧合。由此可知,除了“恰恰”的加强肯定的用法外,在“巧合”义上,“恰恰”“恰好”是等同的。但其实在“巧合”义内又依据搭配内容分为不同情况,二者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此处先从“恰好”的释义出发。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在“恰好”的“刚好在一点上”义后又列出3种情况:“恰好+数量[+名]”“恰好+形”和用在主语前。

第一点“恰好+数量[+名]”就是“恰好”的特有用法,在数量前加“是”“有”,表义效果不变,例如:

(1)叶至善同志在文中说,他们三兄妹的年龄加起来恰好一百八十岁。

(2)今年我们三个的年龄加起来恰好是一百八十岁,还能在父亲跟前练习写作,一定使许多年轻朋友感到羡慕。

(3)北京即将举办2008年奥运会,距离张伯苓先生首倡参与奥运会恰好一百年。

(4)北京即将举办2008年奥运会,距离张伯苓先生首倡参与奥运会恰好是一百年。

在这种情况下,“恰好+数量[+名]”除了表示“巧合”义,还指明了“正好在一点上”中“点”的情况,可以是年龄、精确到月日的时间或时间段。例如:

(5)密特朗当选总统时,玛扎丽娜恰好七岁。

(6)乔团长看看表:二十时二十一分,恰好七分钟攻上了主峰。

“数量[+名]”中的名词为时间、度量衡单位等,表示具体的范围、点,而不是抽象的两事物同时同地发生出现。而“恰恰”则不能说明巧合的具体情况,这体现在“恰恰”不能接“数量[+名]”结构,只有如下用法:

(7)正确陈述与错误陈述恰恰一样多。

(8)那个礼拜五就是一个女的,而且,和她一样大,怎么这样巧呢,真的,恰恰一样大。

如果在使用“恰恰”时想要具体解释巧合点的情况,就要在分句中用相应事件说明。例如:

(9)1984年秋天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期间,德新社记者在一篇报道中写下这样一句话:“全世界报道奥运会的7000名记者中,只有中国人手写他们的报道。”恰恰在这一年的秋天,邓小平同志写了“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重要题词,郑重地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人进入信息社会的决心和信心。(前文指出“这一年”为1984年。不能写成“恰恰在1984年秋天”。)

(10)文化市场合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理顺体制,明确各部门的职权,恰恰在这一点上,有关部门的意见尚不一致。(“恰恰”后接指代,“这一点”的具体内容在分句中。)

如前文所述,“恰好”可以直接表示具体一点,无需补充。例如:

(11)我们去采访恰好是星期天,美术史正在上素描课,20多个农家子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埋头作画。

(12)我的心一激楞,心想坏了,我的犯人编号恰好是171号。

(13)今天恰好是3月20日,明天21日是春分。

“恰好”后只接形容词不带其他内容的情况不常见,《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列出几种“恰好”后接形容词的情况,如“恰好够”“恰好合适”“恰好相同”“恰好一样”等,这些搭配在语料库中对应的实例很少,大多数都需要再说明具体情况。如“恰好够用”“恰好合适去做某事”。“恰好相反”单独使用不续接其他内容的实例较多,有138条,但相比之下,“恰恰相反”的使用情况更多,有1200余条。“恰恰相反”已经成为一种固定搭配、习惯用法。这与上文提到过的“恰恰”的特有用法“在分局中表示正反对比强调”有关,下文中对这一用法的辨析中将会进行论述。

用在主语前说明情况时,“恰恰”“恰好”的不可替换体现得最为明显。副词“恰好”单独使用即“恰好……”主语在其之后的实例有21条,而“恰恰……”的实例只有3条。不用逗号分隔开的情况下,“恰好+主语”的使用也多于“恰恰+主语”,且“恰好+主语”中的“恰好”都不能替换为“恰恰”。例如:

(14)恰好毛主席到杭大作报告,她抓住机会向毛主席递交申请书,得到了批准。

(15)恰恰毛主席到杭大作报告,她抓住机会向毛主席递交申请书,得到了批准。(*)

(16)当记者走进办公室时,恰好他们正在开一天一次的10分钟碰头大会。

(17)当记者走进办公室时,恰恰他们正在开一天一次的10分钟碰头大会。(*)

“恰恰”多用于主语之后。例如:

(18)许多歌迷恰恰通过你的音乐迷失了自己而崇拜你,你怎么看这一矛盾呢?

(19)台湾客源恰恰是去年该公司三峡旅游客源的主体。

这一用法上的区别与“恰好”的语素“好”有关。语素“好”是让人满意的意思,“恰好”本应表示合人心意的巧合,但在实际应用中游离了没有确定标准的“好”,客观成分增加,成为了中性,也可以表示结果糟糕或没有好坏性质的巧合情况。《“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和《“恰好”之“好”义流失限度》中指出,“恰好”表示的积极满意是有主观性的,包括动作执行者满意或叙述者对事件结果、促成的发展感到满意。后一种情况是非事件经历者对时间点的评价,主语作为被评价事件的一个部分,可放在评价的副词“恰好”后。“恰好”放在主语前的实例,多数情况下叙述者并非事件的参与者。例如:

(20)恰好勤务员办事去了,也未给他泡茶。

(21)他还想对宗敏说什么话,恰好慧英来到面前了。

“恰恰”是“恰”的重叠词,本身没有带有主观因素的好坏评价的演变,只是在用于表示巧合的前提下才带上了情感色彩,因此多放在主语后,专用于评价主语,而不像“恰好”评价的是包括主语在内的后面全部内容。例如:

(22)没想到“伞”恰恰是我们企业结构的特色。

(23)西方社会学家指出,缺乏约束恰恰是这些模式失败的原因。

(24)西方社会学家指出,恰恰缺乏约束是这些模式失败的原因。(*)

二、“恰恰”的特有功能

在语料库中,“恰恰”的使用实例有6000余条,而“恰好”实例只有3000余条,这是因为“恰恰”除了和“恰好”相近的释义外,还具有“恰好”没有的功能:通过对比表示强调。《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在这种用法中“恰恰”后需加“是”。

“恰恰+是”表示的对比情况性质不一定,可表示积极。例如:

(25)在现代化条件下训练军队,不但不违反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而且恰恰是为了执行这个方针。

可表示主观不期望的消极结果。例如:

(26)当然,一些腐败现象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但究其原因,不是改革开放的本身,而恰恰是改革不到位的结果。

可用于客观的表述。例如:

(27)痛苦型父母之所以痛苦的原因,并不在子女身上,而恰恰是他们自己应对自己的痛苦负责任。

在语料库中,“恰恰”后加“是”的实例也比“恰好”接“是”的实例多。有对“恰恰”“恰好”句法辨析的研究指出,“恰恰+是”又可分为两种,第一种表示名物之间的关系,第二种表示断定、指出句子的焦点。而“恰好+是”没有“指出句子焦点”这个功能,只能纯粹表示事物间巧合关系。“恰好+是”和“恰恰+是”后可接的内容性质也体现了二者的不同:“恰好+是”后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恰恰+是”后可接完整句子,这个小句可以独立,也是整个句子的焦点。例如:

(28)京都,这是一座历史上仿中国唐代长安城的布局而建立的古都,今年恰好是京都建都1200周年。

(29)1月8日这一天,恰好是小吴薇的8岁生日,为了不惊动他人,吴薇的姑父、姑妈悄悄地为她买了生日蛋糕。(“恰好+是”后的内容不是句子的主要信息。)

(30)“更加突出”,不是要削弱和影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和促进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恰恰+是”后的“为了……”是句子中心。)

《“恰巧”“恰恰”“恰好”的句法成分辨析》一文中还指出,“NP+恰恰+是+VP”是有强调焦点作用的“恰恰+是”句型,此时“是”字可去掉。“是”字省掉之后,强调和指向作用就归于“恰恰”,这是“恰恰”区别于“恰好”的独特用法。

三、结论

“恰恰”与“恰好”具体使用情况有较大区别,大多数情况下不可互换。第一,在“巧合”义上,“恰好”可以直接引出巧合的具体情况;而“恰恰”不可接具体一点,需要有语境说明,更多情况下,“恰恰”后接的是巧合点的指代。第二,“恰好”因为其“好”的语素而有主观评价色彩,可以用在主语前评价整个事件;“恰恰”只能放在主语后用于评价主语,评价范围小于“恰好”。第三,“恰恰”可加“是”用在对比句子中表强调,当强调内容为“VP是”,“是”字可去掉,并且此时强调的内容是整个句子的焦点;“恰好”则无强调作用。

注释:

①晁代金.“巧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5.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4]杨红.“恰巧”“恰好”“恰恰”的句法成分分析[J].现代语文

(学术综合版),2015,(11).

[5]郝文华.“恰好”之“好”义流失限度[J].语文建设,2007

[6]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10.

(刘晓珂 湖北武汉 湖北大学文学院 430062)

猜你喜欢
语义
语言与语义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V+X+算+X”构式的语义功能及语义网络——兼及与“V+X+是+X”构式的转换
“熊孩子”语义新探
语义交换对象在交换模型中的使用
“深+N季”组配的认知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