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05-09 08:57茹吉强
新课程·上旬 2016年3期
关键词:寄宿制心理健康小学生

茹吉强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区都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了调整,大力推行寄宿制教育。特别是我县,学校布局调整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全县各农村乡镇都实现了一乡一校、寄宿制办学。这些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大多数来自撤并前规模较小的学校,实行寄宿制前其课余日常生活多由父母家人照顾,实行寄宿制后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过早地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家庭亲情氛围的缺失和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给其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一定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及早寻找解决有关问题的对策,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健康地成长、发展。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1.低龄寄宿导致孩子渴求却无法触及家庭亲情关怀,形成心灵的情感贫乏

家庭对于个体成长而言极其重要,是很多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重要场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能比拟的优势。然而,对个体情感发展极其重要的家庭生活的作用,正在农村寄宿制推进的进程中被忽视和低估。寄宿制学校多采取封闭式管理,孩子平时和父母见面的机会相对较少,他们得到的直接亲情也较少,这些内在情感的缺乏,必然会引起一些外在行为的反应,如焦虑易怒、顶撞他人、不服管教、行为孤僻等;还有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在学校因为缺乏父母的管束,容易养成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性,导致孩子成为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情感极其贫乏的“孤儿”。

2.家长监管和教育的远离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出现偏差

在寄宿制求学方式下,家长们普遍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而忽视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和性格养成,孩子远离家长的监管,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较差,攀比和模仿的心理较强,易出现乱花钱、说脏话、卫生习惯较差等行为。这样,一边是寄宿生与家人情感交流的渴求,一边是家长的忽视和漠视,这种差异使学生与其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逐渐拉大,久而久之必然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3.对寄宿制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

农村小学生从走读到寄宿,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和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出现环境适应障碍,有的变得烦躁、不安;有的变得抑郁、喜怒无常;有的学生的表现则以行为改变为主要特征,原先活泼好动的变得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等;有的不习惯新任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寄宿制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习惯学校的饮食;有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不能正视新的竞争和环境,产生失落感等一系列消极情绪。

4.寄宿制学校管理和学习生活带来的心理压力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人数多且年龄小、自律性较差,而增加生活指导老师等政策滞后使师资紧张,因此学校往往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看管学生”的低层次上,很难组织发展学生个性、兴趣和特长的活动,在课外知识的获得上要比普通学校学生更受限制,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学习生活,与学习、作业等打交道,缺少家庭的缓解渠道,缺少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与其他学生相比,压力更大,心理更敏感脆弱。

二、对策分析

1.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升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水平,是促进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寄宿制学校要改善住宿条件,让学生住得舒适、温馨;增加体育、艺术、科技等活动设施设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和科技活动,为孩子个性、兴趣和特长的发展提供舞台;增设电子阅览室、电视、网络,增配多种类的图书和报刊,让学生有更多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要丰富寄宿学生的课余生活,创设愉快、和谐、温馨的“家庭式”生活环境,通过丰富的课余生活调节学生的心理,排解学生离开家庭后的内心失落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

2.建设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育师资队伍,是促进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

寄宿制学校要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育队伍,可以通过专家培训和校内自我培训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讲座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不断增强教师的心育意识和开展心理教育的自觉性,初步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以生活指导老师、各科任老师为主体的心育师资队伍。

3.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促进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

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寄宿制小学生很难向老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位科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老师则应该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

4.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一是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幢楼房,每一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二是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良好的校园、班风建设,尤其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班主任要以爱心治班,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让小学生有相互交流的机会,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得到认可的机会。三是在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各科老师与学生接触频繁,因此,学科教学应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意和行动技能。四是进行专题知识讲座,加强心理引导。由学校聘请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专题、专班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教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

作为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寄宿制教育促进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优化了学校布局,提高了学校办学效益和质量,但也随之产生了一些问题。寄宿制小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备受重视。人的和谐成就社会的和谐,只有对寄宿制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的把握和引导,我们的下一代才能身心健康地茁壮成长,将来真正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周国昌.浅析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与对策[J].教育学文摘,2013(90).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寄宿制心理健康小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