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农”导向的“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构想

2016-05-09 17:25金绍荣
重庆行政 2016年2期
关键词:农经农业院校导向

金绍荣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在“农业现代化”思维的统领下,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科学化、集约化、生态化”阶段。但是,我国农村从业人员“老龄化、兼业化、小农化”等传统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还不够壮大。为此,依托农业院校农经专业培养一批“有专业知识,有专门技能,懂市场经营,善企业管理”的志愿务农的“创业型”“新型职业农民”迫在眉睫[1]。为此,为了彰显高等农业院校农经专业的“农业”本色,发挥其农经人才培养的优势,本研究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方案,为“三农”事业培养农经类领军人才,提高农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新职农”导向的“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的意义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能安心、热心、专心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服务的职业农民”,较传统农民,他们新在“理念、知识、技能、意识、情感、态度”上,身上具有现代职业农业的时代特征和基本内涵。[2]“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农业院校“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构想一方面基于当前高校农经人才培养困境而构建,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室里搞“书斋式”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过于注重学术研究成果以及专业知识,学生单一的掌握理论知识,不能有效地对接农业生产经营实际。二是实验室里搞“预设式”社会实践。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多为结构性实验,在理想状态下做研究,没有“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下农村,下基层潜心研究。三是学科里搞“校本位式”的专业设置。当前农业院校的农经专业设置理念落后,课程结构不合理,“校本位、教本位”思想严重,学科建设只顾学校的排名升位,不顾学生发展诉求,无视农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创业型”农经本科人才培养构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一是“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农业院校“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模式是满足当前“三农建设”骨干人才的需要。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农业院校“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模式是拓展农业院校农经本科学生就业渠道的需要。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农业院校“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模式是拓展农业院校“校地合作”方式的需要。四是“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农业院校“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模式是变革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路径的需要。

二、“新职农”导向的“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方案

“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系统论的思想,涵盖:“人才选拔、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毕业分配”四个方面的内容,针对“新农村建设”培养出一批具有“农业生产知识、农业管理素质、产业运行能力,农业现代化思维”的高素质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为“三农事业”的发展培养领军队伍(如图1所示)。

图1 “新职农”导向的“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方案结构图

(一)志愿选拔制度

在志愿选拔制度设计上,学校应该遵循“自愿务农、建业农村”的原则,按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来选才。

1.传达国家政策要求。主要包括政策中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分配、学习过程中费用的优惠以及生活实践的补贴等,引导学生做出正确选择。

2.明确培养对象标准。培养对象主要为农村籍学生,原因是他们对农民、农村、及农业的现实发展情况较为了解,对农村农业的发展具备深厚的感情。也可以吸收部分“志愿务农”的城市籍学生。近几年,城市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创业机会和空间较大,农村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创业空间能够吸引一部分农经学生做“新职农”。

3.遵从学生志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必须以学生自愿参与为最根本出发点,学生与学校签订培养协议,学生参与培养方案设计,自主选择教育菜单,熟知国家相关政策,能定向就业或创业,保障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培养方案设计

“新职农”导向的农经人才培养定位应该实现由“知识能力型”到“知识、能力、素质、实践”综合型转变,应朝着“技术型+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方案,围绕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涵盖“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实践、教学评价、校地合作”等内容的培养方案体系。

1.培养目标的设计应突出“复合性、实用性和农业性”,按照学生知识建构的逻辑分层、分段设计课程体系,并按“大一打基础,大二学农业、大三学商业,大四学创业”的任务来培养“新职农”。

2.学生科研项目的选题应聚焦在“农业科技、农业市场、农业环境、农业政策、农业管理”方面,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系统研究现代农业发展,培养学生的现代农业思维。

3.实践教学的重点应引导学生“走进农业、走进农村,走进田头,走进农户”,实地调研我国农村的真实情况,自觉修正自身理论知识体系,达到知行合一。

4.课程体系的安排应囊括“学业基础通修课、专业知识必修课、专业兴趣选修课、综合素质通选课、社会实践必做课”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宽基础、厚知识,高素质”,增强学生“新型职业农民”胜任力。

5.合作育人方面应该推行“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友合作、中外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广范围”联合培养人才。

6.人才测评方面应该设计涵盖“考试、报告、研讨、陈述、论文”等形式的考评体系,围绕“新型职业农民”的“新业态”和“职业性”构建发展性考评指标体系,重点考察学生“农业知识、农业技能、农业情感、务农态度、心理素质、商业财商、管理才能”,严把学生质量关,塑造学生“建功立业”农村的内涵质量。

(三)课程体系建设

农业院校要培养出具备“新职农”特征的“创业型”农经人才,就应该遵循“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的原则,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农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系统性原则。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创业型”农经人才培育课程体系设置的连贯性,最终达成课程体系内在的完整性和外在的统一性。具体而言,通过对“三农政策、教育政策、产业政策”的系统梳理和解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政策的意义与价值,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意愿,下定“务农”的决心;通过对“农业知识、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业经营”等知识的系统化传授,帮助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现状、增长农业生产技能,提高农业运行水平;通过对“创新理论、创业管理、职业导航、商业模式、企业管理、事业精神”等创新人才培养和农业创新理论的解读,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优品质”,提升学生“创业农村、建业农村”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农经农业院校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偏向”不是好导向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搭建农经管理网络平台 提升农经管理水平
《农经》杂志2018 征订函
《农经》形象
农经2017征订函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