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比例尺》一课教学片断的对比研究

2016-05-08 06:24俞国芳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幅图示意图线段

俞国芳

一、基于不同的课堂生成——巧抓节点,有效组织

【实施方式1】寻找差异点

师:我们的课桌长60厘米,宽40厘米,你能画出它的平面图吗?

(学生尝试,反馈比较)

预设1:长6厘米,宽 4厘米。预设2:长3厘米,宽2厘米。

质疑:同一间教室,为什么画出来的平面图却不相同。

预设:第一幅图的长和宽同时缩小了10倍,第二幅图的长和宽同时缩小了20倍。

师:算一算两位同学的图上1厘米分别代表实际的距离是多少?

(板书: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 1∶10;1∶20)

师:第一种情况是根据1∶10这样一个标准来画平面图的;第二幅图是根据1∶20来画的,这个比就是这幅图的比例尺。

【解读与评价】学生已经有了比和比例的学习基础,比例尺的学习难度不大,但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比例尺的本质含义,还是需要通过实践与体会的。学生都画出了相应的示意图,教师及时将问题聚焦,根据示意图的差异之处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快速切入主题。

【实施方式2】归纳相同点

师:我们的课桌桌面长60厘米,宽40厘米,你可以把这个长方形画在纸上吗?

预设:长6厘米,宽4厘米;长3厘米,宽2厘米;长10厘米,宽8厘米;长15厘米,宽10厘米。

(学生相互评价,看看画得是否正确)

预设:我认为3号图有问题,不像,有点变形。

预设:我也认为3号图有问题,长和宽缩小的倍数不相同。

师:为什么你们认为其他的图比较像呢?

预设:都是把长和宽缩小了同样的倍数。

师:能不能说得再具体一些?

预设:课桌的长是60厘米,现在是6厘米,缩小了10倍。宽原来是40厘米,现在是4厘米,也缩小了10倍。

预设:课桌原来的长和宽的比是3∶2,现在图上的长和宽的比也是3∶2。

师:你们从中有什么发现?

预设:要使图形不变形,就应该把长和宽缩小相同的比例,保证相同的变化。

师:谁知道第一幅图中的6厘米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用一个比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揭示比例尺的定义)

【解读与评价】以上案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求同、发现知识规律的一种实施方式。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面对同样的学习素材,也会存在学生随意画示意图的现象。教师切不可避而不见,要因势利导,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例,引导学生对不变形的图形进行分析,归纳相同点,反思图形保持原样的原因,在思维的碰撞中建构比例尺的概念,从而明白绘图的原则。

二、基于不同的导学路径——逐层引导,培养策略

【实施方式3】问题引领,激发思考

师:我们的教室长9米,宽6米,怎么就能画在一张图纸上了呢?

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

师:对,这个一定的比(例),就是这幅图的比例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大家预习书本,并带着以下问题进行自学。

课件出示:(1)什么叫比例尺?(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3)比例尺用数值来表示要写成怎样的比?(4)比例尺是尺子吗?(5)比例尺与比例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学课本后再分小组交流讨论)

【解读与评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节课紧紧围绕着这五个问题展开学习,采用这样的导学式学习,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不断质疑分析,通过问题的层层推进,学生的理解步步深入,真正理解了比例尺的本质意义。

【实施方式4】列表分析,沟通本质

师:我们的教室长9米,宽6米,请把它画在纸上。

师:为什么画得这么小了?

预设:要根据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

师:这个一定的比例就是这幅图的比例尺。

(自学课本,汇报:什么叫比例尺)

揭示: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师:根据刚才你们绘制的教室平面图,完成表格。

教室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长 宽我的发现:

明确: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比例尺1∶100,就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的100厘米。

师:从比例尺1∶100中,你还可以知道什么?

师:从表格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

(对比、归纳:在同一幅图中线段的比例尺相同)

【解读与评价】相对于上一种导学方式,列表助学的方式要较为封闭一些,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块搭石,引导学生借助于表格的对比与梳理来理解比例尺意义和绘图原则。通过表格填写的方式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有序思想和类比思想,并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基于不同的价值取向——选择典型,实施到位

【实施方式5】单一视角,直接引入

师:你能在纸上画出2厘米长的线段吗?你能画出20厘米长的线段吗?

师:杭州到上海的距离约为180千米,你能画出来吗?

预设:这么长的距离肯定不能画出来。

预设:我可以想办法用线段来表示。

(学生画完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图上画了多少厘米?”

通过学生的介绍,让大家了解到他是以1厘米代表实际多少千米的路程来画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并揭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是这幅图的比例尺)

【解读与评价】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问题、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本案例采用“画一条线段”这样的操作活动,没有华丽的教学情境,简单易行;教师信手拈来,学生操作方便,教学直奔主题。

【实施方式6】多维视角,注重启发

根据信息画一画:超市在学校的正北方向250米,邮局在学校正西方向150米,书店在学校正东方向300米。

学生画出示意图,进行作品展示交流。

预设:

学生评价交流。判断得出1号作品不正确,两地距离缩小的倍数不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揭示比例尺的含义。

【解读与评价】不同的学习材料和不同的组织方式都会引发不同的学习过程。同样是“画出两地距离”的示意图,如果选择“画两条线段或是画长方形”的素材,相对于只画一条线段来说,在理解图纸绘制原则上更有优势。学生可以自行比较,长已经画好一定距离了,宽就会根据长的缩小倍数来画,否则就会变形,从这一角度来说,有制约作用。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就已经产生了对比和思考,并能通过画两地示意图的相似之处来更好地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因此,同样的教学情境,学习素材的选择要注意典型性、启发性,并发挥材料的最大价值,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幅图示意图线段
空白处应选哪幅图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先画示意图再解答问题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空白处应选哪幅图
奇怪的影子
两张图读懂“青年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