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项目管理从业者愿意通过学习考取与项目管理相关的各种资质认证证书,但拿到证书不是终点,学习和提升还在继续。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广泛应用,并被众多实际经验证明可以有效提高项目成功概率的管理方法、体系,被越来越多的行业、组织所了解接受。项目经理也日渐成为倍受重视的热门职位之一,甚至被誉为继MBA、MPA之后的第三大“黄金职业”。各种与项目管理相关的资格、资质认证证书越来越受到从业者的追捧。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的PMP认证、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的IPMP认证、英国商务部的PRINCE2认证、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CPMP认证……因相关理论的权威性和应用背景的普适性,这些专门针对项目管理工作者和项目经理等特定人群的专业资格认证考试一直深受从业人士的认可。仅以北京地区为例,每一次PMP认证考试的报名人数都近千人,各类项目管理认证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了认证,但是他们的从业瓶颈和问题真的被解决了么?我们不妨将这些已经取得证书的人称之为“项目管理+”。拥有证书的“项目管理+”并没有因此一定成为一名优秀的项目经理。广大“项目管理+”们面临着哪些困惑?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有效提升“项目管理+”的项目管理实战能力与水平?现有的认证考试和理论书籍存在哪些不足?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不论哪种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不论哪张证书,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学习。通过认证考试的学员对项目管理的思想、观点有了比较全面和扎实的掌握。然而,每一位授课的老师都会在授课过程中一再强调:“书上写的只是项目管理的‘理论’,并且是在多数情况和多数组织中与我们的实际工作有着较大距离的‘理论’。”无数前人经历总结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做题、考试时,千万不要用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去“套”题目中的背景,要抛开自己以往的实际经验教训,以充分的“空杯”心态来学习和理解书中的内容,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别之大可见一斑。由此可知,即使通过了考试,成为了“项目管理+”,我们所获得的也仅仅是有限的理论知识,与优秀的项目经理还有一定的差距。
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完整的管理学科,每一条理论,每一个观点,无不来自真实的项目实践。然而,想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提升为理论,就必须要尽可能地总结共性,去除个性,包括淡化,以至消除理论背后的行业特性,以最精炼和严谨的文字来说明项目管理理论的各种方法和工具。这样的理论才具有更大的普适性,或者说才能被称之为理论。各种项目管理认证考试的依据就是这些经过反复提炼的理论,对参加考试的考生而言,这些几乎没有“水分”的理论书籍是必须认真、反复阅读、理解的“考试宝典”。虽然这样做直接提升了相关书籍中涵盖项目管理理论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同时也加强了认证考试的公正性与公平性,但是也不可避免地降低了这套有价值的理论对“项目管理+”们具体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
通过了考试的检验,“项目管理+”们确实具备了必要的理论储备。然而当回到自己真实的项目工作中,各种问题、困扰扑面而来时,书中提到的那些有益的工具、方法却依然如雾里看花。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和其所涵盖的知识领域的广泛性绝不是一本书、几节课、几百道题所能尽数囊括的。用正确的理论正确地指导实践,把书中的工具变为手中的工具,是广大已经通过了相关项目管理认证考试的学员们最强烈的愿望。在初步的理论基础上,更详细地掌握那些经典工具的使用方法,比如工作分解结构中最底层工作包的分解标准是什么,责任分配矩阵编制中需要把握的要点有哪些,如何才能确保关键路径法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挣值管理技术在项目中的实践应用,编写风险登记册时特别要关注的原则,沟通及利益相关方管理过程中的软技能应用,包括项目管理专业软件的使用方法等等。他们希望掌握这些遵从于理论,且源自实践的经验、技巧、工具,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与改善工作绩效,并对不断丰富、完善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尽一份心力。
项目管理是团队行为,对项目管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也应以团队方式持续进行。虽然互联网降低了彼此间传递信息的难度,但线下的、面对面的交流更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通过对具体项目案例的研讨和分析,通过分享各自的经验与教训,通过管理、参与真实的活动,都能够有效的提高“项目管理+”们的实战经验和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获得证书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只有将理论付诸实践,用思想指导行为,让项目管理的思想成为习惯,让项目管理的工具成为助手,各种项目管理证书的价值,“项目管理+”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