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华静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这样描述:“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教师作用如此之大,教师的价值如此之高,身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好好地去思考:怎样使自己成为优秀的教师?思虑良久,笔者以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灵魂上去触及,有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决心。认真学习,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内涵,拥有专业的学科素养。时刻关注教育教学理念,用精深的理论知识做为教育教学的引领。随后在教育教学课堂中加以实践、反思,提高自己教学科研的水平。
一、触及灵魂,铸就高尚的师德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的传道是指教师负有传递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的使命。然而,在应该教育的影响下,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唯分数是从,把分数当作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学生人格的教育。其实,若是撇开分数,每个人都明白:“立人”远比“立业”重要。教学生做人之道、求学之道、处世之道三者应放在同样重要的作用,且做人之道更应稍高于另外二者。在当前这样一个功利的社会中,教师更应守得住一颗安静的心,以高尚的情操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作用。行路难,但已有早行人!悬崖小学中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俩,舍下自己的孩子,去当悬崖小学孩子们的守望人。他们二人当选“2008感动中国人物”。当主持人问:你现在的工资是多少?善良的女教师说:“不少了,两百多了!”听了我的鼻子酸酸的。在我们这儿,两百多块够什么:一瓶酒?一条烟?还是一餐饭?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他们,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朴实的语言,还有一个没有蒙尘的灵魂。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应以他们的事例荡涤自己的灵魂,鞭策自己的行为。教师若不能回归一份淡定,坚守自己的岗位,而去奢谈自己的业务精湛,那不过是水中花、镜中月。
二、学习充电,丰富专业的学科素养
“授业”即教师把他掌握的,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他的学生。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霍尔姆斯小组着重讨论了教师专业的问题,明确地提出了:要确保教育的质量,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的重点乃是明确教师专业的知识基础。一名教师是否能真正出色地完成教学的任务,根本上还是看这个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然而有些教师认为,只要了解和掌握自己所要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就完全可以去教那些小小“蒙童”了。作为一个教师如果只有这样肤浅的认识,又如何能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因此要能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最为基础的要求就是认真学习,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
1.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传统“双基”中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后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维度,而且在三维目标中被列为首位,它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和依托。也就是说不能就知识教知识,而要在这个知识与技能的内容中蕴涵着一些经历、一份体验、一种方法、一场思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课改中重新定位,使得教师更应广泛而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熟练地运用基本的技能。例如小学数学的一线教师可以从每次任课的学科内容入手,先掌握本学期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而由本学期的知识与技能向上及向下延伸,了解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接着再向外自扩展。长时间的积累,自然能熟悉并掌握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自是能左右逢源,而不至于捉襟见肘。
2.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要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只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得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站在前人肩膀上,踏着前人的足迹,继续开创美好的未来。了解本学科中科学家的故事以及从他们的身上展现出来的科学精神与人格魅力,以此装点自己的教学人生,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使学生也感受到科学家身上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了解学科对推动社会发展意义及在社会生活与实践中重要的作用。就拿数学来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大千世界、天上人是,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
3.了解本学科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特点。不同的学科之间会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学习过程、学习体验等,但是不同学科之间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认知视角。比如说语文学科重在感性知识的体验,数学学科重在理性思维的开拓;语文学科重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了解人和事物所蕴涵的精神与意义,这门学科细腻而繁琐,但充满灵性,引导人感性地观察世界,体验人生!而数学学科重在引导学生从运用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它以简洁的线条、严谨的态度呈现在世人之前,引领世人对人和事物做出理性的分析与运用。
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事实上,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要把自己变成一潭“活水”常换常新,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方能应对当前的课堂与学生。
三、时刻关注,掌握精深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教育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我国全面而深入地掌握教育理念的那一群人是大学里面从事教育工作的教授、专家学者。他们为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而这样的理念要下达并非易事。一是下达的路径不是十分的顺畅。就拿农村小学的教师来说吧,他们中有几个能有幸聆听专家学者的引领?期间由一层又一层的培训机构下达的教育理念是不是真的被教师所理解并致力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二是学习的时间上没有保证。一线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日常的教学工作,这样的工作繁杂、琐碎。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还得配合各级各部门完成一些与教育有关的工作,因此理念学习的时间没有保证,又如何能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迅速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三是大学人员与小学教师之间的认知上产生的冲突也不容小视。大学人员重在理论的研读与解析,而中小学教师却更需要的是实践的指导和引领。困难重重!那么同样身处农村的我,又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抓住一切空余时间与培训机会,像一块海绵一样,只要一有机会便潜心学习,用心吸收。边看边记,边记边用,边用边教,边教边思。从古至今,从书上到网上,从国内到国外,时空交替,不掇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深刻地感受到在教学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大多的时候却无法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理论的依据,无法为之做出合理有力的解释,这也是促使我不懈努力学习的一个巨大的动力。我想,也只有经过努力,方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便自己的教学业务更为精湛。
四、实践运用,修炼课堂教学艺术
有人曾就课堂教学到底是一门技能还是一门艺术做过讨论,从教师成长的角度上看,刚任教时,总想着如何按照教案上的要求,一句不漏地念给学生听,这个阶段的课堂教学只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过程,课念完了,就纠结于学生作业反馈回来的情况不尽如人意,因此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恶补。教师活在一个不被认可的状态之下,不被领导认可,不被同行认可,不被学生认可,连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都没形成。这样的生存状态,促使教师开始关注本校一些好的教师,向他们学习,或者从光盘上、网络上向名师学习,按着他们的教学设计,甚至连他们的表情、动作、语言上加以模仿。可是他们却也疑惑:我照着名师的设计上课,为什么他们上得好,可到了我这儿效果却不大相同呢?长时间的模仿名师的课堂,广泛地接触好的教学案例,逐渐形成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技能,并掌握了一定的课堂教学技巧。因此也获得了外界的认同,有的甚至承担起了学校较为重要的公开课教学任务,参加过各种大大小小,规格不一的比赛。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视野逐渐扩大,与人的合作逐渐增多,与同行的交流逐渐加深,促使教师主动地学习、探究与教学有关的事物,大量掌握有关课堂教学的技能与方法。长时间的学习与积淀,教师把学习的内容与自己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转而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动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方面上,把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课堂教学转变为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解决的课堂教学。课堂成了对话的空间,成了思想的海洋。教师用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引领孩子们爱学、乐学、会学,向着更高的方向快乐前进。步入这个阶段的教师应该就是一个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业务精湛的好老师了!
五、努力提升,深化教学反思
“反思”一词在课程改革后常常被挂在教师、领导的嘴边,但是究竟什么才是“反思”呢?“反思”的含义是什么?舍恩曾说过:反思是一种“基于惊异”的思维活动。即在一般情况下,专业人员会采用惯熟的方式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观念、知识、技术手段等进行“反思”并作出必要的调整。教育界所倡导的教师反思或反思性教学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舍恩的影响。事实上,在一个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反思不必非得“基于惊异”而发生,它应作为教师一种自觉专业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作为一线的小学教师,磨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教学反思极其重要的过程。首先,选好课题,查阅资料,做好课前的预设。其次,在课堂中实施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导师、合作的同事,他们在这个听课的过程中关注不同的并做好听课的记录。接着,评课研讨,各就自己关注的问题提出来与授课的老师和其他听课者共同探讨。最后,授课的教师把各方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整理、融合、再建构,在这过程中,教师逐渐澄清课程改革中的理念,丰富自己的理解。如此周而复始,就构成了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阶梯,而一线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就不断地经由“反思”而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
总之,教师要使自己成长,须慢慢“修炼”,从向内关注自身,逐渐向外关注世界,内外兼修,成长方能飞速。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永春县石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