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邦枝+李慕荣
摘 要:聋人自然手语是聋人在典型交际情况下习惯使用的手势视觉符号系统。聋人群体沟通基本无障碍,但目前聋校运用较多的文法手语在表达非视觉概念方面有较大欠缺,存在语意模糊、词不达意等现象。因此,尝试用聋人自然手语表达非视觉概念的方法来弥补文法手语内涵表达的不足,成了聋教工作者的探究方向。文章试从手语理论研究、概念实质转化、课堂教学实际等渠道,探索聋校教学中运用聋人自然手语表达非视觉概念的有效做法。
关键词:聋校;聋人自然手语;非视觉概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62.2;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39-02
随着聋校课改不断深入,多元教学理念的推广和普及,在聋校教学中,手语几乎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语言。但不少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于手语词汇的掌握,还停留在表面肤浅的层次,不少抽象难解的词汇都用指语一带而过,学生似懂非懂,稀里糊涂,直接导致了课堂沟通效率的低下。著名的聋人博士郑璇率先提出用聋人手语表达语言中的非视觉概念。她提出,所谓非视觉概念的内涵对于聋人来说就是无法直接用视觉把握其内涵的概念。如果单凭《中国手语》中的几千个词汇,肯定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使用需要,在教学中完全使用与口语一一对应的文法手语也已不能满足教学无障碍沟通的需要。因为文法手语在表达非视觉概念方面有较大欠缺,存在语意模糊、词不达意等现象。而自然手语是聋人在典型交际情况下习惯使用的手势视觉符号系统。学生课外交流或聋人聚集时,聋人几乎全部应用以视觉系统为导向的自然手语,聋人群体之间的沟通几乎不存在障碍。因此,尝试用聋人自然手语表达非视觉概念的方法来弥补文法手语内涵表达的不足,成了聋教工作者的探究方向。本文认为,必须重视运用聋人自然手语表达非视觉概念,并在实践中研究有效的途径。
一、概念表达实质化
1. 概念转化
手势汉语是用手语符号按汉语语序打出的手语,是对汉语的手势符号化,是将手语建立在汉语的基础上。手势汉语在课堂中占较大比重,虽说这种语言形式也对聋生学习书面语言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是毕竟不能使聋生深入理解文字内涵,往往只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缺少对以视觉系统为导向的自然手语的深入理解。通过教学实践,结合本校聋人教师的手语表达,想到了转化。即将要表达的非视觉概念,用手势汉语和词汇意思内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达。比如,“这条小鱼在乎”是网络中十分流行的一个故事名称。其中“在乎”这个词,对于聋生来说就是一个抽象概念,不能用手势汉语含糊带过。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参照从理论学习中得来的方法将手势汉语与内涵意思结合起来进行表达。比如“感觉/很重要”,——感觉:食指点太阳穴,头微微向上一抬,表情很庄重的样子,表示“感觉”;很重要:左手平伸于身前,掌心向上,右手伸出食指,右手手背敲打左手掌心,表示很重要。为了印证这种手语表达非视觉概念的效果,借用同轨班级上课,甲班只用手势汉语“在+乎(书空)”进行表达,乙班用“感觉/很重要”这样的结合法来表示。果然乙班很快明白了大意,而甲班听完故事后一知半解,可见手语表达的重要性。
2. 巧用比喻
随着人类思维的不断深入发展,比喻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认识和描述以前未知事物的重要手段。由于手势汉语的局限性,在实践中要认真学习总结经验,对于所需表达的非视觉概念,要努力寻找两个或几个手语指代的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从而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用其中一个代替另一个,但在表达过程中并不直接点明其共同特征,而是让聋生自己领会。比如,“优点”一词,——主手伸出,在胸前打出A手形,然后食指在辅手掌心轻点,拇指单根手指形成“优”的比喻,形象贴切。“缺点”一词则是主手伸出,在胸前打出ng的手形,然后食指在辅手掌心轻点。在实践过程中注意到,凡是一切与好的、优秀的相关的,聋人几乎全部用大拇指来表达,具有典型的类别特征,如“棒极了、帅呆了、优秀、卓越、成功”等词语。小拇指单根手指形成“差、不好”的比喻,如“卑鄙、下流、恶劣、失败”等词的表达,也是生动贴切。
3. 善用借代
借代是指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甲事物。在诸多的非视觉概念中,发现聋人手语中用借代的方法来表达的例证。比如,“华侨”一词,其中用“桥”指代“侨”,“问题”一词则以食指在面前打一个问号,代指为疑问;“刺激”一词,则一手呈A形,放于胸前,一手中指伸出同时刺向另一手手背,表示以针扎人,这是用针刺这种物理刺激表示普遍意义上的刺激。这些都是《中国手语》中已有的借代手语。由于相同的理据分析,在实践中通过深入研究,总结聋人自然手语的打法,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利用实物作为借体表达非视觉概念。以“奖励”一词为例,聋生的手势汉语理解有困难,聋人自然手语通过实物借代,双手伸拇食指和中指,搭成“北”字形,以模拟奖章的外形。这样一来,学生豁然开朗。如“囫囵吞枣”一词,通过借代吞枣的行为表达手语内涵。在《三味书屋》中,有“奔丧”“毫不松弛”等词,聋生对于手势汉语也是不容易理解。教师可巧用聋人自然手语,以为亲人料理丧事的行动借代“奔丧”的含义,“毫不松弛”则借代“时间忙”加“坚持”的手语表达毫不放松的意思。
4. 多义词表达
在聋人手语中,对一词多义现象有较为直观的表达方式。例如,“老”一词,在《中国手语》中,以主手捋胡须的动作表示,这是一个视觉概念。不过,“老”这个词,也同时表达诸多非视觉概念。比如,“他是个年轻的老教师了”。在这里“老”表示经历长,经验多,聋人自然手语就表示成“知道+多+时间+长”。“这部车太老了,要重买新的了。”这里“老”与新相对,聋人手语就用“旧”表示。“他怎么老不来上课”中“老”,指长久的意思,聋人手语表达就直接打出“时间长”的手语。语言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死板地用固定的手势动作来表现同一个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三、实际运用常态化
无论何种语言,如果不在生活或学习中经常用到,势必不会起到很大作用,以聋人自然手语表达非视觉概念亦然。因此,必须统一标准,切实应用,并结合常态化考核,才能迅速推进,促进其发展。
1. 统一标准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对于聋人自然手语没有统一的规范,教师使用时随意性较强,可能同校的班级出现不同的打法,极不利于聋生学习语言,束缚了聋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鉴于此,我们走访了苏北地区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学历的21位聋人,对于教材中出现的诸多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非视觉概念进行聋人自然手语理解和表达,又与苏北地区4所聋校8位资深教师共同研究,根据手语的造词规律和聋人手语表达特点,基本将1-9年级语文教材中非视觉概念词汇做了统一整理,基本使每位教师做到有据可循。
2. 切实应用
对于中高年级来说,聋生接触非视觉概念的频率大大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和沟通过程中,运用聋人自然手语来对这些非视觉概念进行表达。刚开始的时候,教师们的研究积极性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教师因为种种原因往往不太热心。手势汉语与口语是对应关系,对于正常口语使用者的聋校教师来说自然流利顺畅,可教学实效又回到了原点。为此,本文作者所在聋校下大力气提高教师的聋人自然手语能力,以确保做到切实应用。
3. 常态考核
将运用聋人自然手语表达非视觉概念词汇和语句纳入常规手语考核,创新考核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的手语运用技能。本文作者所在学校做了如下尝试:首先,注重聋健互动式考核。考核评审小组吸收聋人教师和手语表达较好的高年级聋生,由他们共同将健听教师的手语片段翻译为书面语,再由聋人教师和高年级聋生打出手语片段,健听教师进行准确口译。其次,加大课堂观察的力度。推门听课,观察每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情况,对教师的手语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判断和评价。
四、结束语
运用聋人自然手语表达非视觉概念词汇和句段在实践中是切实可行的,手语具有表达任何非视觉概念的能力和潜力。但在研究中也发现,聋人的文化水平越高,运用手语表达非视觉概念的能力越强。随着聋人素质的普遍提升,聋校教师手语研究和运用能力的增强,手语中表达非视觉概念的词汇一定会越来越多,聋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也一定会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卿.聋人自然手语中非手控特征研究[J].文教资料,2014(28).
[2]季筱桅.自然手语在聋校课堂中的表达特点和运用规律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36).
[3]郑璇,袁小勤.聋校开设“手语汉语互译”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特殊教育,2012(05).
[4]李凯.聋人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中手语规范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