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调查发现,在年龄、文化程度、经营规模三个维度上,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实用技术、绿色农业安全知识的需求基本一致;在系统农业实用技术层次的基础上提高至相当于大学教育水平,在农业企业或合作社、田间地头,借助实物演示与多媒体,以实地观摩的方式接受教育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对教育培训层次、场所、教学媒体与方式的普遍需要。在三个维度上,新型职业农民对教育培训类型、层次、教育措施和场所的需求亦存在一些差异。综合考量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要在目标、类型、层次、措施和场所要素上进行优化设计。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培训需求;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4-0065-05
一、调查基本情况
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课题组对到青岛农业大学参加“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班”的临沂、日照、潍坊学员和“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县粮油专业重点学习班”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18份,有效率为92.8%。调查对象年龄集中在38~55岁之间,占调查总人数的67.5%,平均年龄44岁;64.9%的调查对象家庭农业劳动力人口为2人;调查对象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生姜、果树为主,其他信息见表1。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1]。从目前各地选拔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情况看,绝大多数参训农民年龄为55岁以下,学历为初中及以上。
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分析
充分了解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需求,根据农民需求进行精准化培训是保障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年龄、文化程度、土地经营规模对农民教育培训需求有一定影响,故此,从三个维度对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以下简称农民)教育培训需求进行考察。
(一)年龄
不同年龄阶段农民因思想观念、身体素质、种植经验的差异在教育培训需求上有直接体现。由表2可知,40岁以下青年农民对教育培训内容的主导需求是农业实用技术,希望学习绿色安全农业知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农业政策与农村法规和市场营销知识;综合运用生产经营场所实物演示和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教学,进行生产经营场所实地观摩与相互讨论成为青年农民对教育培训措施的主要需要;从培训层次看,最希望接受系统的实用技术培训,其次是相当于大学水平的教育培训;农业企业或合作社、农民田间地头、城镇相关校依次成为青年农民愿意就学的培训场所。41~55岁中年农民教育培训内容的主要需求集中在农业实用技术、绿色安全农业知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农业政策与法律法规;希望通过生产经营场所的实物演示、电视、广播、网络综合的教学媒体,以生产经营场所实地观摩和课堂集中讲授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培训层次上,更希望接受系统实用技术的培训,其次是相当于大学水平的教育培训紧随;农民田间地头、城镇相关校、农业企业或者合作社是中年农民倾向的教育培训场所。
调查发现,青年和中年农民对教育培训类型与内容的需求未呈现明显差异,对农业实用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和现代农业知识(绿色安全农业知识)需求旺盛;都希望在系统农业实用技术层面的基础上,提高培训层次,达至相当于大学的水平;生产经营场所实物演示与多媒体综合使用,在生产经营场所以实地观摩的方式进行学习是所有年龄段新型职业农民对教育培训方式的普遍要求,此外,青年农民倾向于在生产经营场所相互讨论,中年农民更愿意接受课堂集中讲授,青年农民对农业企业或者合作社这类技术指导针对性更强的培训场所有更多依赖。
(二)文化程度
学历为初中、高中、中专等中等文化程度的农民对教育培训内容的需要依次为农业实用技术、绿色安全农业知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农业政策与农村法规和市场营销知识;希望借助生产经营场所的实物演示,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教学,通过生产经营场所实地观摩和课堂集中讲授的方式,接受系统实用技术层次和相当于大学水平的教育培训;在对培训场所的要求上,45.7%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安排在农业企业或者合作社,农民田间地头、城镇相关校紧随其后。大专、本科及以上高等文化程度的农民对教育培训内容的主导需求是农业实用技术和绿色安全农业知识,其次为农业政策与农村法规、市场营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在对教育培训措施的需求上,更依赖生产经营场所的实物演示和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教学,希望通过生产经营场所实地观摩和课堂集中讲授的方式进行学习;从培训层次看,更需要接受系统实用技术的培训和相当于大学水平的教育培训;而对于培训场所的选择,农业企业或合作社成为57.1%调查对象的选择,农民田间地头、灵活选择并列第二,详见表3。
调查发现,不同文化程度农民对教育培训类型的主导需求都体现在农业实用技术和现代农业知识(绿色安全农业知识)上,中等文化程度的农民对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更为需要,高等文化程度的农民更希望接受农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教育培训;中、高等文化程度农民都希望接受基于系统农业实用技术层面的培训,提高到相当于大学水平的层次;希望能够在农业企业或者合作社、农民田间地头,通过实物演示与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以实地观摩和集中授课的方式接受培训。
(三)经营规模
根据土地经营规模,可将农户划分为不同类型,面积在100亩以下为农业小户,100~500亩为农业大户,500亩以上为农业特大户。不同经营规模的农户在劳动力数量、经济实力、机械化水平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教育培训需求也不尽相同,详见表4。农业小户对教育培训内容的最大需求是农业实用技术,之后是绿色安全农业知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农业政策与农村法规;生产经营场所实物演示和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教学,生产经营场所实地观摩和课堂集中讲授成为农业小户最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媒体与方式;此类农户对系统实用技术层次和相当于大学水平的教育培训最为热衷;在培训场所的选择上,田间地头、城镇相关校、农业企业或者合作社倾向相当;农业大户对教育培训内容的需求依次是农业实用技术、绿色安全农业知识、农业政策与农村法规和市场营销知识;更倾向于生产经营场所的实物演示和电视、广播、网络等综合性教学媒体,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是生产经营场所实地观摩;愿意接受系统实用技术层次和相当于大学水平的教育培训;农业企业或合作社成为农业大户首选的培训场所,其次为田间地头和城镇相关校。农业特大户对教育培训内容的主要需求是农业实用技术和绿色安全农业知识,农业政策与农村法规、市场营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并列第三;以生产经营场所实物演示,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教学的途径,进行生产经营场所实地观摩是对教育培训措施的要求;更希望接受相当于大学水平的教育培训和系统性实用技术层次的培训;农民田间地头是首要选择的教育培训场所,其次为农业企业或合作社,另有近1/3的农民认为应该灵活选择。
研究发现,农业实用技术和现代农业知识(绿色安全农业知识)是当前新型职业农民最为急迫的培训需求,经营规模越小,对农产品深加工技术需求越强烈;经营规模越大,对农业政策、法规和市场营销需求越旺盛,对大学层次的教育培训要求越强烈;在教育培训媒体与方式的选择上,不论经营规模大小,都希望能够通过生产经营场所的实物演示,借助多媒体,以生产经营场所实地观摩的方式学习;将培训场所设在农业企业或合作社的意愿逐步增强,此外发现,农民经营规模越大承担教育培训费用的能力越强。
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优化设计
教育培训需求是激发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动机的起点,也是引起并推动积极参与教育培训的关键。刘剑虹、陈传锋等人对全国15个省(直辖市)100多个村约1万名农民进行抽样调查显示,仅有57.6%的农民认为培训内容符合预期要求,有近一半的农民认为培训内容不太符合预期要求[2]。这表明,当前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还未充分满足农民需求与预期。为此,需要在分析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的基础上,以系统科学的方法为指导,对构成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内容、类型、层次、方式等要素进行合理优化与设计。
(一)教育培训目标优化设计
教育培训目标规定着教育培训活动的方向、进程和预期结果,直接牵引并控制着教育培训内容、类型、层次、方式等诸要素的定向与选择[3],所以,必须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目标进行优化设计。“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总目标,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要以农民年龄、学历、现有素质能力状态及教育培训需求为目标设计的前提,以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的初中高三级标准为教育培训预期结果,进行教育培训目标的细化与操作化。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和现代农业对农民素质要求,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态度、知识、职业技能和自我发展四个子目标,态度再细化为矢志农业的态度和从事农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知识操作化为农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方面;职业技能目标,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类型,生产型分解为农业生产和经营能力,专业技能型分解为农业专业技术能力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能力,社会服务型分解为农业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服务技巧;自我发展具体化为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两方面[4],这样设计出的由四个一级指标、八个二级指标和初中高三等级目标标准构成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目标体系,为教育培训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场所的调试提供方向。
(二)教育培训类型优化设计
新型职业农民因年龄、学历和农业经营规模的差异,对教育培训类型的需求呈现出满足现实生存与未来发展明显层次性的特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在类型设计上,应构建多样性与层次性并存的教育培训内容体系。为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生产和生活需要及当下生存与未来发展需要,应开设多样性的三类课程:第一类为文化知识类,涵盖文化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又包括农业科学知识、农业政策与农村法规、绿色安全农业知识;第二类为农业技术类,包括农业技术类和农业经营管理类,农业技术包括农业实用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农业机械设备使用维修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包括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第三类为农业素养拓展类,包括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安全,农业标准化生产、市场意识与创新。这三类课程按照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解成与农民不同年龄、学历、经营规模和接受能力吻合的类型层次。从年龄维度看,青年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在为其提供满足当下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技术类课程外,为保证其能充分参与到未来现代农业发展中,一是开设文化知识类课程,提高青年农民的文化素养,二是重点开设农业素质拓展类课程,以夯实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素质基础;对于中年农民,重点开设农业技术类课程,并循序渐进提高课程深度和广度,为当前农业转型打造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就学历维度而言,重点开设农业实用技术、深加工技术类课程,以满足中等文化程度农民当前的农事实践需要,同时开设农业素质拓展类课程,满足现代农业未来发展需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对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要求,农业技术类和农业素养拓展类课程是高等文化程度农民教育培训的重心与关键。在经营规模维度上,新型经营主体中的大户、特大户是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为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现代农业知识与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业素养拓展类课程是教育培训的主干课程。
(三)教育培训层次优化设计
新型职业农民对于教育培训层次的要求与其年龄、文化程度、生产能力有着密切联系。从年龄维度看,青年农民由于接触农业时间较短,农事经历与经验相对匮乏,更为需要系统实用技术层次的培训,为此,应加强实用技术层次教育培训,满足青年农民当前基本需求,同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学历要求,强化大学层次的教育培训。中年农民农事实践经验相对丰富,系统实用的农业技术基本掌握,需要渐次提高高于现有文化水平的教育培训层次,助其适应未来参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能力;对于文化程度而言,为不同文化程度农民提供高于其当前学历的教育培训层次,且在教育培训层次通路内(系统实用技术培训、中专水平教育培训、大学水平教育培训)递进递给,最终达至大学层次,为农民学历提高的自我发展需求提供有序、恰当的帮助。在经营规模维度上,农业大户、特大户对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营管理有着旺盛需求,经营规模、集约化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需要在现有系统实用技术水平上拓展教育培训的深度和广度,大学层次的教育培训可以满足其多样性与高层性的需求。
(四)教育培训措施优化设计
农民本身具有的农事经验决定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方式的选择必须考虑农民学习的需求。调研发现,教学方式强调农民参与与师生互动,教学媒体形象化与综合化成为越来越多新型职业农民的选择。在年龄、学历和经营规模维度上,新型职业农民对教学媒体与方式的需求未呈现显著性差异,单一的课堂集中讲解,传统的黑板、粉笔等媒体已不能满足农民的学习要求,生产经营场所现场观摩、讨论与课堂集中讲授多方式融合,生产经营场所实物演示与电视、广播 、网络等多媒体教学结合,实现系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生产实践对接是激发农民学习兴趣、调动农民农事经验与潜能的有效措施。
(五)教育培训场所优化设计
调查发现,在教育培训场所的选择上,不受年龄、学历、经营规模制约,新型职业农民对教育培训场所的选择倾向于农业企业或者合作社(45.7%)、田间地头(44.9%)和城镇相关校(41.9%),农业企业或合作社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凸显,成为农民更愿意就学的地点,与农业生产经营对接紧密是第二个明显特点。为满足农民需要,发挥农民主体地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场所的设置,一是要满足农民学习与农业生产双重需要,在田间地头、合作社直接依据当地主导产业对农民素质的要求,结合作物全生育期,开展农业技术类教育培训,并将其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二是对于农业基础知识、农业素养拓展类等理论性课程,可以放在城镇农民教育培训中心或者当地农广校,既可以节省农民教育培训成本,提高教育培训效果,也可以贴近农民生产实际,提高农民参训积极性。
参 考 文 献
[1]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特征及其地位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9):16-18.
[2]刘剑虹,陈传锋,谢杭.农民教育培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全国百村万民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5(2):123-129.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91.
[4]赵奎皓,张水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7):190-191.
Optimization and Desig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Based on Farmers Needs
Zhang Shuiling
Abstract The survey found that in three dimensions of age, culture level and land management scal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demands for agricultural practical technology and green agricultural safety knowledge show consistency.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agricultural practical technology level, upgrad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an equivalent university education level, in agricultural companies, cooperatives or the fields, using the visual illustration and multimedia, by the way of on-scene observation, are the common needs of new farmers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level, site and teaching media and method. In three dimensions,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erences. Making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for farme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demands, th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s target, type, level, measures and site need to be optimized and designed.
Key words new professional farm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raining demand; optimization and design
Author Zhang Shuiling, lecturer of Qingdao Agriculture University (Qingdao 26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