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艳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双墩文化遗址陶祖形器的考古学分析
陈艳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从烧烤痕迹、摩损痕迹和稳定性三个方面,分析双墩文化遗址陶祖形器的支架说,认为学界把双墩陶祖形器判定为炊器支架的观点有些勉强。从史前人类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分析,认为双墩陶祖形器应为淮河中游史前陶祖,它反映了史前双墩人祛除邪神、祈求人口繁衍的生殖崇拜。最后,分析了双墩陶祖形器的型制特点,并根据用途将43件陶祖形器分为两大类——A型陶祖和B型陶祖。
关键词:双墩文化;陶祖;生殖崇拜
双墩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红烧土块建筑遗存、动物骨骼以及螺蚌壳等,既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也有大批刻画符号和泥塑艺术品,距今已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1],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有力证据。已发现的同时期文化遗存还有定远侯家寨、鹿邑武庄、霍邱红墩寺等[2]399。此类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以平底器为主,流行釜、钵、甑、罐等,其中有一批仿男性生殖器、顶端为蘑菇形或圆柱形的陶器,因史前仿男性生殖器的模拟物命名为陶祖[3],故本文将其统称为陶祖形器。
1双墩文化遗址陶祖形器“支架说”分析
关于双墩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学界已有大量研究,就陶祖形器的用途面言,学界的主要观点认为双墩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祖形器可能是支撑炊煮器的支架[2]63,即“支架说”。
如果双墩文化遗址陶祖形器作为炊器支架使用,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有经常被烧烤的痕迹;(2)在陶支座端部与其支撑炊器的接触面上,由于负重和经常摩擦留下摩损痕迹;(3)从力学角度看,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4]。
其次,从磨损痕迹分析。双墩文化遗址陶祖形器头部相对完整的有23件,如果是炊器支架,那这些器物头部顶端应有长期使用磨损的痕迹。但23件陶祖形器头部有磨损痕迹的仅5件,且磨平位置不一,有的在圆头顶端,有的在圆头一侧。此外,侯家寨的2件陶祖形器头部磨损面小,磨损痕迹浅,且磨损处凹凸、不平整。因此,从磨损痕迹来说,不能确定双墩陶祖形器为炊器支架。
经过分析,笔者认为把双墩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祖形器定为炊器支架的观点有些勉强。
2双墩文化遗址陶祖形器的社会学分析
双墩的陶祖形器应是史前陶祖形器,反映双墩文化的男性生殖崇拜。双墩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祖形器距今7000年左右,有研究者认为,这个时期处于母系氏族时期,生殖崇拜对象应是女性,奉祀女性象征物;之后是崇拜男性,奉祀男根象征物,发生应在父系氏族社会[5]。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国内外母系氏族文化的遗址中多有女性崇拜的遗物遗迹,而男性生殖器崇拜物绝无所见。而母系氏族社会的活化石、川滇交界的泸沽湖地区摩梭人是现代世界民族中仍保持母系制的民族,其民族为求生育或多育子女,妇女经常祭祀两座象征男性生殖器的山岗,同时祭祀男性生殖器的锥状石。从摩梭人的男根崇拜可以看出,在保持母系制的民族中亦盛行男根崇拜,因此男根崇拜不一定是父系制的产物。当女阴崇拜发生时,男根崇拜也随着产生。只不过在人类社会的初期,原始先民首先着眼的是女性生殖器,其次是男性生殖器。但不论母系制或父系制都有男根女阴崇拜产生的条件,社会制度与生殖崇拜并无必然因果关系[6]。
生产力的发展应与男根崇拜的关系更为密切,尤其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前仰韶文化时期(距今7000~8000年)是父系氏族制孕育时期,这个时期原始农业经济出现并迅猛发展,男子在生产中作用或社会地位的提升,反映在意识领域就是出现了男性生殖器崇拜。人类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演进,是伴随男性在生产活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和对男性的崇拜一道发生的。”[7]
在淮河上游,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已经种植水稻,农业经济的发达,使得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就出现对男性的生殖崇拜。如河南郏县水泉遗址发掘的2件陶祖形器,陶塑栩栩如生,学者认为这可能是与早期原始农业有关的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早期原始宗教文化遗存[8]。距今6500年,稻作农业发达的长江中游大溪文化,已经将石祖供奉于祭台之上。这些都充分证实了生殖崇拜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远远超越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距今7000年前淮河中游的双墩、侯家寨地等水稻种植已占有重要地位[2]413。随着经济的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必然是对男性的崇拜。男性有别于女性最突出的特征是男性的生殖器,对男性的崇拜,基本通过对男性的生殖器崇拜来表现。
双墩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以夸张的艺术手段,制造数量颇多、大小不一的男根陶器,充分说明这类物品在双墩人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双墩文化对男根崇拜的表现,表达了他们祈求生育、繁衍人口的强烈愿望。正如历史学家周予同所说:“所谓生殖器崇拜,实是原始社会之普遍的信仰。盖原始社会,知识愚昧,对于宇宙间一切自然力,每每不能求得合理的解释,而遽加以人格化。他们对于这产生生命之生殖力认为不可思议,因予以最高的地位,而致其祟拜,实很普通而自然。”[9]
3双墩文化遗址陶祖形器的型制特征与寓意
3.1型制特征
双墩文化遗址和侯家寨文化遗址共出土陶祖形器43件,前者出土31件,后者出土12件,根据陶祖形器形态的不同,将其分为A、B两大类型。
A型陶祖形器40件。器形整体粗壮硕大,头部为蘑菇形或椭圆长锥形,器身呈柱。双墩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祖形器状微弯曲,器底呈圆柱体或抹角方柱体,少数底部中空。陶质多红褐色夹蚌末,胎质粗糙。器物多素面,部分器物背部饰有脊梁或泥丁。根据器形的演变,A型陶祖形器可分为Ⅰ式、Ⅱ式。
图1 双堆文化陶祖
Ⅰ式器物多素面,少数祖形器身饰有指切纹或戳刺纹。
标本T1④:133侯家寨遗址出土。修复件。上半截顶端为蘑菇状,下半截为抹角方柱体。通高41.8 cm,最大径13.1 cm(图1)。
Ⅱ式器物外弧背部装有竖装脊梁,将祖形器分为对称两部分,脊梁上多饰有指切纹或戳刺纹。
标本T1④:132修复件,上半截顶端为蘑菇状,下半截为椭圆形圆柱体,柱体底部中空。顶端有一竖装脊梁,脊梁上饰有刻划纹。通高38.1 cm,最大径11.7 cm(图1)。
B型陶祖形器3件。器形小巧玲珑,体积较小,顶端呈蘑菇形或椭圆长锥形。少数祖形器外弧顶端饰有竖装脊梁。器物呈红褐色或黑色,陶质为泥质陶或夹蚌末陶。
标本T2③:255上半截残件,支架整体较小,上半截顶端为蘑菇状,柱体为圆柱状。外弧顶端处饰有一泥丁,似为脊梁。陶色为黑陶,胎质略显细腻。残高4.7 cm,最大径2.1 cm(图1)。
标本T3②:236,顶端残件。顶部为弯头状。灰色陶,胎质粗糙。残高3.9cm,最大径3.5cm(图1)。
3.2A型陶祖
A型陶祖粗壮硕大,部分支架上有烟熏痕迹,应和云南施甸出土的陶祖一样,为举行男根祭祀仪式时所制[10]。有的陶祖底座中空,这和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齐家文化以及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遗址发现的陶祖或石祖极为相似,底端中空应为插佩,以便在祭祀时插于祭台上进行膜拜[11]17。这种将男根的模拟物置于祭台上加以膜拜的遗风迄今仍然能在民俗中得到证实。解放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下元一村有一男根庙,供奉的是一粗大男根,据说直径有3~5 m,长度自地面一直到屋梁,然后捅开房顶,在房顶上还有3 m多高。据传说,这个男根是远古传下来的,有人工雕刻的痕迹,是远古男性生殖崇拜的遗存。男根庙是在男根的基础上建成的。对于男根庙的来历,有人说古时日照一代妇女不能生育时,夫妇就要到天台山男根处烧香并抚摸男根就能怀孕生子,所以人们为男根建庙供奉,男根非常灵验,一年之季,前来上香求子的人络绎不绝[12]。现在的四川木里大坝村鸡儿洞内供一件高30厘米的石祖,当地妇女乞求生育常到洞内烧香叩头,向石祖膜拜,最后拉起裙边在石祖上坐一下或蹲一下,认为这样与石祖接触后才能生儿育女;四川卡瓦村人认为岩洞内的石祖是男神普拉的生殖器,顶端凹坑不断有水滴入,求育妇女向石祖跪叩念经,并将细竹管一端口含,一端插入水内吮吸三次,人们认为借助石祖神灵保佑,才能播下新生命的种子;贵州清水江地区居民分三阶段进行祭祖活动,其中“送鼓”阶段由两个男子分别背着“女祖先”,抱着“男祖先”木雕像边走边舞,两雕像呈交媾状,另一人用水枪不断向雕像喷射酒糟,围观求育的妇女纷纷拥上前用衣襟或裙边承受酒糟,认为这样她们才能怀孕生子[11]17。可见,至今对男根崇拜的遗风在很多地方仍很盛行,虽然崇拜的仪式不同,崇拜的物体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有所不同,从最初的类似于男性生殖器的山岗、自然石等,发展到人工雕琢的石祖、烧制的陶祖到后期的木祖、玉祖、铜祖等,但归根结底,是对男根模拟物的崇拜,以祈求人口的繁衍。
3.3B型陶祖
B型陶祖小巧玲珑,柱体末端均残。在淅川下王岗遗址中发现和双墩B型同类的陶祖,其末端有穿孔的陶祖,当为系绳用[13]。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祖,器中头部钻一孔,与底部相通,也用于系绳。从全国发掘出土的遗址来看,这类体积较小的陶祖、玉祖或木祖,似装饰物,可以称为饰祖,是生殖崇拜表现形式之一[14],它应为随身携带或悬挂在某处以求生育或辟邪之用。迄今在许多民俗中仍然流传着随身携带的男性生殖器像或男性生殖器尤其突出的人像,以祈求生育或辟邪之用,也有些地区流行将男祖挂在房子等处以祛除邪气。如西藏门巴族有些地方的居民以木料制成木祖,悬挂在房门上,以求人畜两旺[15]。旧时淮北民间的不育妇女和待嫁的姑娘,腰间常挂个桃木人作“护身符”,这个桃木人的男根刻得特别大;江淮之间的尚未婚配的青少年男子,腰带上则常别着个小石人(或玉人),这小石人的阴茎显得特别夸张;临泉县博物馆在春秋沈子国古遗址发现了这种阴茎突起的小青铜人,青铜人裸体,通高1.92 cm,可男根却挺直突起,成为全身最为显著的一个部位。从春秋时代的遗址上发现小铜人,到今天仍流行腰间别小玉人的习俗,足以说明民间的男根祟拜有着多么顽强的生命力[16]。
国外也尤为流行佩戴男性生殖器形状的饰物,以祈求生育或其他。如叙利亚和泰国妇女、儿童佩带木祖,有的拴成一串挂在腰间,作为装饰品和避邪物[17-18];希腊和罗马的主妇、少女佩戴男性生殖器形状的纪念章和珠宝饰物,以祈求生育。可见,从远古至今,人类社会普遍有过男性生殖器的崇拜,虽然崇拜的形式不同,但均是祈求生育或辟邪之用。
4结 语
从以上分析可见,距今7000年左右,双墩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祖应是史前双墩人祈求人口繁衍或驱除邪神所用。A型陶祖应是举行祭祀之类仪式所用,B型陶祖应为随身携带,祛除邪神所用。双墩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陶祖,充分说明了淮河中游新石器中期的史前生殖崇拜的盛行,而且这种崇拜从远古至今仍然在很多地区广泛流行。
参考文献:
[1]朔知.安徽淮河流域早期原始文化略说[J].东南文化,1999(5):32-37
[2]阚绪杭.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许绍银,徐可.中国陶瓷辞典[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228
[4]陈国庆,孟华平.大溪文化陶支座用途剖析[J].江汉考古,1993(3):60-64
[5]李昆声.考古材料所见生殖器崇拜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7):66-72
[6]杨学政.揭秘原始性崇拜密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50-52
[7]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90
[8]贾兵强.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农作物与农耕文明[J].农业考古,2010(1):20-24
[9]朱维铮,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85
[10]耿德铭.施甸陶祖和古代男性崇拜[J].四川文物,1990(3):19-24
[11]张涛.中国古代婚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17
[12]黄友林.生命人类社会[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136
[1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河南分队.淅川下王岗[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263
[14]孙保瑞.探寻伏牛山先秦文明[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54
[15]宋兆麟.原始生育信仰: 兼论图腾和祖先崇拜[J].史前研究,1983(1):131-140
[16]李晖.江淮民间的男根崇拜[J].东南文化,1991(2):303-307
[17]宋恩常.泰国农村调查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历史研究所民族组,1976:122
[18]方纪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46
(责任编辑:胡永近)
中图分类号:K87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6)02-0082-04
作者简介:陈艳(1980-)女,安徽宿州人,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史前考古。
基金项目: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基金项目“定远侯家寨发掘报告”。
收稿日期:2015-10-29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6.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