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莉
那是一节作文课,孩子们双眉紧锁、冥思苦想,却依旧无从下笔,无事可写。窗外的雨越下越大,教室里越来越暗,我的心情也越来越烦闷,这时,教室外传来沙哑的声音:“王老师,我来给刘毅送伞。”我打开门一看,刘妈妈满脸雨水,一把雨伞挂在她那破旧的自行车上,我一接过雨伞,她就调转车头准备走。我不解的追问:“你自己没打伞吗?”“我刚从稻田回来,顾不得了。”说完她就蹬上自行车,消失在了雨幕中。此刻我心头一阵发热,回过头来,发现学生们有的朝门外张望,有的盯着刘毅发愣。我灵机一动:同学们,你们能用一句话描述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这一幕吗?有许多同学立即举起了手。
“刘毅的妈妈冒着大雨给他送伞来了,自己淋得像落汤鸡。”
“刘毅的妈妈真好!真伟大!”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得特别起劲,有板有眼。我趁热打铁: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你们能用自己刚才说的那句话为题说一段话吗?
一位女生最先站起来说:“刘毅的妈妈给她送伞,那情景真令人感动,现在不知道他的妈妈在回家路上有没有摔倒?到家后会不会生病?”
这时,刘毅也噙着泪水站起来说:“我妈妈从田里一回来就给我送伞,衣服都淋湿了。现在雨越下越大,妈妈冒雨骑着自行车,我真担心她回家会感冒……”他的话还没说完就已经泣不成声了。
另一个孩子说:“不知道我的爸爸妈妈是不是也在田里干活,他们淋着雨没有,他们真辛苦!我长大了一定把爸爸妈妈接到大城市去,让他们享福……”
孩子们说了很多,我用心聆听着,时而点头,时而赞许,我为孩子们的纯真感到欣慰,为孩子们的善良感到激动,为孩子们的话语感到骄傲,我做了个拿笔的手势,孩子们都心领神会地写了起来。
我刚开始没有想到,这样的情景三年级学生能说得那样感人,写得那样生动,收到这样的效果的确出乎我的意料。课后,我与老师们一起分享这节课。老师们深深地感受到:农村孩子的语言和情感基础并不比城里的孩子差。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认识到我们农村也有它独特的优势。在写作时,鼓励孩子们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事,他们就会觉得亲切、真实、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我恍然大悟:这不正是陶行知老先生倡导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生动体现吗!
从那以后,我在教作文时,以“农”为本,立足于“农”,把“教师讲”改为“学生做”。经常组织各类活动,鼓励孩子们走出课堂。春天里,走进金黄的油菜地,粉红的桃花林,到小河边观察蝌蚪,去房前屋后种下几棵小树苗;夏天到了,去荷塘摘荷花,采莲蓬,到小沟边抓螃蟹,钓龙虾;秋天来了,到果园里摘桔子,到田野里捡棉花,收谷子;冬天到了,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在诸多实践活动中,拓展他们的视野,丰富生活阅历,充实内心体验,积累习作素材。另外,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还让孩子们多做摘抄记录,把文章中优美、绝妙的词句和细节都摘录下来,理解其义,体会其味,甚至是背诵下来,便可灵活运用到写作中去。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得到了激发,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作文课变得快乐起来,每篇习作都能在轻松愉快中完成。
孩子们真正做到了“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