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勤
小学语文老师都知道朱熹的《春日》这首诗吧!它选在三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尤其是后两句已经成为了千古名句。
作为一名长期任教中段语文的笔者,我教这首古诗时感觉是轻描淡写的,一来孩子们早就背的滚瓜烂熟了,二来字面的意思也比较容易理解。往往是一节课就把它搞定。
前段时间,我在《中国教育报》上读到了同行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朱熹【春日】何处寻芳》,细细读了几遍,颇令人深思。
诗作中的“泗水”在课文中的注释是“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可大家知道,朱熹是南宋人。懂点文史知识的老师都明白“靖康之耻”吧!我们宋朝的两位皇帝被金人掠去,大片河山也落入金人的囊中,现在的山东省在当时的所在地尚属金人管辖,朱熹怎么能到金人治下的“异国”去“寻芳”呢?倘若真的前往,那将是一个牵动宋金两家的外事问题了,但这在宋金交往史上是根本没有的事情。
接着,作者又从许多名家著作中考证,此“泗水”并非是山东之泗水,而是位于他祖籍的江西省婺源县,只是没有山东的“泗水”出名而已。最初的注释者,可能就在没有细究的情况下,把诗中的“泗水”误做源于山东的“泗水”,就这样一直错了下来。这里我要为这位作者叫好,这是一位非常有责任感的老师,能关注教学方面的细节,再加上文史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于是就发现了问题。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会有注释,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有些注释就包含了和课文内容有关的文史知识。
读到这里,我汗颜了。老实说,我备课时很少去看课文注释,更不会去细细品味研究。自己也算是个文史爱好者,床头也不时的放几本历史书籍。入睡前总要翻他个几页,对于南宋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我应该是比较熟悉的。我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个失误呢?看来光懂历史还不够,还得学以致用。平时要做一个教学上的有心人,像那位老师一样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接下来作者还谈到了这首诗的体裁,一般人认为,朱熹的《春日》是游春踏青之作。这是合乎实情的,但也有评论家提出这是一首“说理诗”,“万紫千红”比喻在学业上不断求索而最后取得成功之意。说他一生中写了大量的说理诗,这首当然属于说理诗。
我认为这是一首山水诗,纯属山水画卷。他用生花妙笔,绘出了很美的江南春景图:风和日丽,江水漾漾,草木竟长,百花齐放,踏青的游人,徜徉在泗水之滨,而“万紫千红”四字,高度概括了“春日”的光景。直到现在,历久而不衰。
由此,我又想到了李商隐的诗,他的诗后人争议也比较多,记得本科自考时我把他当作一个重要诗人去解读,他有名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经典啊!那种意境,那种所传达的意蕴让人感慨不已。比如:《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含义非常的丰富。又比如:《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和人的情绪非常的契合。有人说他的诗的主题是多种多样的,你能说他表达的仅仅是爱情的主题吗?如果知道他身世的话,你一定会深刻体会到这些诗句丰富的多层次的含义。
有点扯开去了。最后我想谈一些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史知识和文学修养,教师除了对教材中的知识熟知外,还要更广泛的学习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知识。如:文学作品的题材,体裁,中外文学史,文学名著及著名作家等都要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引导他们思考。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习惯。试想如果老师都不喜欢阅读,你怎么奢望学生去好好地读书呢?只要安排好个人的时间,经常到书店图书馆逛逛,购买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藏书架;还要多关心文学作品的信息: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符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有道是“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比任何说教来得有效。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接触,潜移默化从教师身上受到影响,而这种影响效果是强烈而持久的,可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我到现在还念念不忘小学时的语文老师——李亚根老师,在她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阅读,最终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让我们努力成为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