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实行学业导师制的现状、问题以及改善建议

2016-05-06 07:51侯立娟谭思宁王艳艳
考试周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现状问题

侯立娟++谭思宁++王艳艳

摘 要: 学业导师制自我国引入以来就成为高等院校中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就现实情况看,它并没有取得预想的培养人才的效果。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其存在诸多问题,发现问题并提出改善方案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学业导师制 现状 问题 改善方案

一、学业导师制的现状

“学业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牛津、剑桥大学培养的人才之所以出类拔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的这种机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也于90年代在本科院校相继引入学业导师制,随后高职高专也开始借鉴。尽管这种新型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已初步成效,并逐渐普及在各大院校中,但它的成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可见,学业导师制在我国院校中尚且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学校培育人才的目标实现。

二、学业导师制实施的意义

(一)响应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深入,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过去的旧式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校培育人才,与此同时,国外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通过实施学业导师制不仅培养了出类拔萃的学生,更丰富了大学的教育模式。因此,我国希望通过引入学业导师制拓宽培养人才的道路。

(二)培养有能力的高等人才。

由于我国就业形式变得严峻,能力强的学生也有可能毕了业依然找不到工作,因此社会需求的是更加全面、更有能力的学生。而导师制的存在正是为了培养这样的学生。通过导师分配的任务和要求,例如课题研究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这个世界永远在变化,不断地变化,这和几百年前一样,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变的。”美国杜克大学校长布罗德海德是这样说的。久而久之,这些能力将造就一个全面的高等人才。

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学业导师制并没有在高等院校中发挥出预想的效果,不少毕业大学生在走出校园后没有能力适应多变的社会状况,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那么学业导师制为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阻碍?我们调研小组通过查阅资料、亲身实践及调查问卷等不同形式,了解了学业导师制在现金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三、学业导师制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校不积极响应,导师制成为一种形式。

通过我们的访谈和问卷,很多大学生尚且还不知道学业导师制究竟是什么,尤其是大一新生。而少数知道该制度的学生也只是稍微了解,并认为其帮助不大。这所说明的问题之一便是,部分学校不积极实施学业导师制。学校只提出政策,但并未深入人心地开展有效行动,因为这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只是初见成效,而大多数老师和学生都习惯于过去的放羊式教育模式,因此包括学校、老师和学生都对学业导师制很陌生。随之而来的后果便是,导师制实施不积极,最终在院校中成为一种形式,停留在表面,难以有效地开展。

(二)导师自身存在问题,责任心和能力最关键。

由于导师制是一种新型制度,部分学校对它不重视,那导师当然也不会太积极。根据调查显示,个别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导师是谁。的确,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与初高中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导师的责任心是关键之一,一个缺乏责任心的导师必然带不出能力强的全面人才。此外,部分同学如是反应:“导师不知道该做什么”、“师所组织的活动缺乏意义”,这背后所反映的便是导师自身还存在能力问题。部分年轻的导师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提高不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试问一个无法为学生的未来做出引导的老师,何以成为一个有资格的导师。

(三)学生专业水平不足以参与课题研究。

一般来说,导师组都有研究课题的任务,而这些需要很多相关专业知识。而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说,这些能力值的缺陷无法简单地用百度满足,因此水平不足以完成课题的研究也是一个问题,这就需要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部分学生本身自学能力就差,这样的后果只会是他们更加不愿自己思考,而是每一步都询问导师意见,既影响导师正常作息,又无法提高自身能力水平,预期和结果形成很大反差。

(四)相应设施的不完善。

导师组的活动通常需要一些相应设施,比如活动场地,活动经费等,但是这些条件就目前看很难全部满足,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积极响应学业导师制的推行,这也导致导师活动的开展存在障碍。

此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其他大大小小的问题,例如导师资源分配问题,学生相应积极性问题,以及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时间冲突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只能尽可能针对性地做出改善方案,并不能做到十全十美,因此导师制的推行和完善依然任重道远。

四、针对导师制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改善方案

(一)加强导师资格的审查,筛选优秀导师。

部分老师在申请导师资格时很积极,但真正该做活动的时候缺乏能力或积极性,这就导致成果达不到预期,导师制没有取得应有效果。

导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治学精神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工作态度,甚至是对学生一生的影响。选择一个正确的导师将是改善导师制推行的关键。

因此,学校选拔导师的时候,应该更注重导师的自身能力水平及工作态度、师德,选择有经验、有责任心的导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并针对导师组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优和奖励,这无疑对于导师和学生都有激励作用,同时能建立不同导师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关系,从而推动导师活动顺利进展。

(二)加大学校推行力度,尽可能支持导师制活动的开展。

学业导师制的推动离不开学校的配合,不只是学校,更应该由教育局、市政府等积极合作,因为导师制的活动开展需要场所、经费和条件,这些一个学校并不能全部满足,为了促进导师制的发展,我们应该集思广益,不仅积极推行,更应采取有效措施。只有设想和现实能融合,导师制才不会在部分学院中只是一个形式。

(三)鼓励学生积极响应,配合完成导师任务。

由于部分学生对导师制的存在和认识并不深入,部分学生以老师占据时间为由拒绝配合导师组活动,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导师制的施行也存在重要影响。首先,学校应该让学生了解学业导师制对他们的益处。其次,让学生获知导师的基本信息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导师,这会帮助学生制定更加明确的研究、发展方向。最后,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并适当对其成果奖励,这不仅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一开始的被动接受、不感兴趣的态度转变为主动接受、积极配合的状态,而且能鼓舞学生的自信心和能力。显然,学生积极配合导师的效果会和之前截然不同。

学业导师制目前在我国还尚处于初步成型阶段,我们调研小组也只是通过近几个月的时间了解并分析了部分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个改善方案,然而这种新的模式要想成为完善的教育制度还需要更深入研究,例如如何确保导师制和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不冲突,如何使当地的教育局和政府合理的配合工作等,这些问题我们仍会继续调查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改善。

参考文献:

[1]中国该如何培养大学生中西方教育方式比较.博鳌亚洲论坛,2011.

[2]关于“学业导师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反思[J].今日中国论坛,2013(07).

猜你喜欢
现状问题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避开“问题”银行股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