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荧
[摘 要]追问是教师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学生有了一定理解之后,进行补充、深化性质的提问。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认知困惑处、在学生错误处、在知识延伸处进行追问,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关键词]科学课堂 追问时机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71
课堂是由许多提问串联而成的,课堂提问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而课堂追问则是指教师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学生有了一定理解之后,进行补充、深化性质的提问。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追问有两种重要的价值取向:一是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二是指向学生思维的过程。由于追问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要实现追问的价值,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把握好追问的时机至关重要。
一、追问在认知困惑处——指点迷津
课堂上有时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问题提得过大、过难,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存在明显的脱节。因此往往是教师的问题提出了,学生启而不发,问而不答,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除了通过让学生再熟悉内容以求得理解的全面深入外,通过追加问题的方式,给学生搭梯子,化难为易,拨疑为悟,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
如,在教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时,对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可能是什么气体,学生说法不一。有些学生看到混合后的现象很像雪碧饮料里面的气体,因此就猜测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而有些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产生的气体是无色、透明的,闻起来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气味,由此猜测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氧气、空气、氮气等。对于学生产生的争议,我在教学时首先对学生的大胆猜想给予了肯定,接着,话锋一转:“要想证明我们的猜想,必须拿出足够的证据。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去寻找证据呢?”通过追问,使学生转入思考如何去寻找证据。继而通过小组讨论想到了首先通过了解常见无色、透明气体的特点,再运用实验验证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追问拨开学生思维上的迷雾,拨正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给学生在认识的道路上造阶搭梯。
二、追问在学生错误处——转变认识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无非对与错,对于前者而言,即时评价与鼓励自不必说;而对于后者来说,特别是对由于缺少知识或理解不深、不透造成的失误,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予以否定,难以使学生信服,且易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既不应草率评价,也不应忙着明确指出其错误,更不能责怪学生。教师不妨采用追问的方式,让学生幡然醒悟,转而寻找正确的认识。
如,在教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时,在加热白糖的实验中,学生首先通过观察,发现白糖是白色的颗粒。然后取一小勺白糖,放到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在加热过程中,学生发现白糖的颜色由白色逐渐变黄、变黑;形态由固体颗粒逐渐熔化,变成硬块。“最后剩下的黑色物质还是糖吗?”实验结束后我问道。“是糖。”一个学生坚定地回答道。 “请问糖是什么味?”“甜的。”“你再尝尝加热后的黑色物质是什么味。”“苦的。”“它还是糖吗?”“不是了,通过加热已经变成了一种新物质,加热白糖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把握合理的纠错时机和掌握正确的纠错方法,采取提供线索、放大错误等方式进行追问。
三、追问在知识延伸处——引导思维
在科学教学中尤其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及时追问,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科学探究从有限的课堂延伸至更广阔的时空。
如,在教学《磁力大小会变化吗》一课时,经过一节课的实验、探究,学生发现“两个或多个环形磁铁异极吸在一起,磁力会增大;而同极强行结合在一起,磁力会减小”。最后我有拿出两块条形磁铁,上下并列放置,学生惊奇地发现,当条形磁铁异极吸在一起,磁力会大大减弱;而并列着同极强行靠在一起,磁力又会大大增强。接着我又拿出两块蹄形磁铁异极吸在一起,磁力也会大大减弱;并排着同极强行靠在一起,磁力也会很大增强。看到这里学生个个都惊讶地瞪圆了眼睛,张大了嘴,想不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见此情形,我顺势追问道:“环形磁铁异极吸在一起,磁力会增大,同极结合磁力又会减小;可是条形和蹄形磁铁为什么却恰恰相反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通过适时的追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真正做到了探究不以上课的铃声为开始,不以下课的铃声为终止。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追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去理解,从而让学生的大脑在课堂中得到“自由的呼吸”。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