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志学微型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

2016-05-06 11:19张佰娟
电影文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电影改编

[摘要]2015年,在新媒介的时代背景下催生的微文学与微电影进行了创作联盟,这使得文学与影视找到了一个新的跨界融合方式。本文以改编于刘志学的微型小说《长大了俺都嫁给你》的微电影《长大了我们都嫁给你》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情节改编、人物塑造等方面来对比分析将微型小说改编成微电影的技巧策略,同时探讨改编后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为我国微小说及微电影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微型小说;《长大了俺都嫁给你》;电影改编;刘志学

一、微型小说《长大了俺都嫁给你》[1]及电影创作背景阐释《长大了俺都嫁给你》是河南省作家刘志学的微型小说作品。此小说已经被选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现代文》初中阅读教材以及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现代文课外阅读(最新修订版)》之中,同时还荣获了第二届全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年度评选的一等奖。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偏远落后山区鹅脖湾的故事,主人公冬来身残却志坚,独自在家乡办起了一所学校,而当他面临爱情与事业的选择时,他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的爱情而固守鹅脖湾的教育事业。

微电影《长大了我们都嫁给你》是根据刘志学的微型小说《长大了俺都嫁给你》改编的。2015年8月初,由记者出身的青年导演韩铁英执导、天水唯尔影视传媒出品。该电影于8月8日举行了首映式,当天在腾讯视频播放的次数就达到了63万次,通过微信进行转发达到27万次。其在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上更是脱颖而出,获得本届艺术节最高奖“金海棠”最佳作品奖及最佳公益微电影奖。[2]该片共20分钟,生动真实地反映了支教老师在偏远山区教学和生活的现状以及贫困山区孩子们学习及生活的艰苦环境。影片不仅反映了我国当下山区农村教育现状,还反映了很多当下的社会问题,这是能够引起大家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微型小说《长大了俺都嫁给你》的电影改编策略

(一)通过调整人物和情节等方式深化主题

微型小说《长大了俺都嫁给你》的主题表达的是扎根于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默默地为山区孩子无私奉献的辛勤教师们的艰苦与辛酸、执著与坚守。改编后的微电影《长大了我们都嫁给你》将小说中主人公在鹅脖湾办学这一事件去掉,取而代之的是一个23岁、一直怀揣支教梦想、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身一人到武山县河湾村来“圆梦”,通过增加孩子们上课间打闹、偷土豆、第一次看“投影”,学生家长朱玉珍的谩骂、无礼等情节真实地再现了偏远山区的落后,教学条件之差,学校师资的薄弱与匮乏,孩子不良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家长对教育的错误认知和理解等问题。在这里,微电影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通过人物的增加、情节的调整、语言的改编等形象地反映了扎根在一线的支教人,他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所面临的巨大差距及问题,使主题的表达更加符合当今的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社会高度和广度。

(二)通过情节的改编来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微型小说《长大了俺都嫁给你》塑造了主人公冬来身残志坚、富有爱心、热爱教育事业、默默在贫困山区无私奉献的辛勤园丁形象,讲述了冬来虽残疾但却能在鹅脖湾办学教书的励志故事;在面对与香荷青梅竹马的爱情时,他选择的是牺牲爱情而留下来坚守鹅脖湾小学的教育事业。电影中塑造这一形象主要是通过一个身残志坚且一直怀有支教梦想的大学生来完成的,这样的人物出场设定更具有普遍性和共鸣性。在塑造主人公黄自强的人物形象时,主要是通过孩子们的顽劣、闹剧不断,家长的轻视与谩骂反衬出教学环境的艰苦,于是他开始否定自己,甚至有离开的冲动,但当面对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和农村教育的使命时,他还是选择了留下来;在展现主人公富有爱心方面,除了对学生的关心、疼爱外,还有电影中增加的一个情节,即得知学生家长朱玉珍生病后,黄自强一路奔跑在悬崖峭壁的小路上将其送往医院。可以说,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中所塑造的这一艺术形象,对广大读者和观众都是一种经典的励志,让读者和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些用生命在坚守,用责任在照亮孩子世界的辛勤园丁们精神的可贵。

(三)电影开放式的结局带来了与小说不同的观影体验

微型小说《长大了俺都嫁给你》的结局是主人公冬来为了鹅脖湾的教育事业选择了留下来。微电影则是以孩子们和曾经谩骂过黄自强的学生家长一同哭喊着:“老师,可不可以不走,等长大了(过几年)我嫁给你”以及黄自强与女友离开的背影作为故事的结局。在这里,对于黄自强的去与留,并没有给观众一个清晰的答案。这种开放式的结局使电影的叙事更为精彩,很自然地调动着观众的全部经验与想象,甚至引发观众深深的思索: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会像小说中的冬来一样固守着鹅脖湾小学的三尺讲台吗?这个世界上会有多少个像冬来一样的人呢?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该何去何从?对于这样的问题,电影的结局所留下的空白远远比一个明确的答案更能引人深思,让人意犹未尽。

三、微型小说《长大了俺都嫁给你》改编后存在的问题(一)人物形象的偏离

人物形象的偏离主要体现在电影对小说中香荷这一人物形象的改编上。小说中的香荷是一个出身农村、漂亮、好学、质朴的女孩子。而电影中塑造的雨婷是一个时尚,具有城市气息的女子,这一人物不但少了乡土气息、质朴之感,而且多了一些“红尘”“世俗”之味,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她的着装、言行方面。笔者认为,这是电影改编后的一大败笔。因为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这一人物的“出场”除了是在推进小说、电影情节的发展外,也是想通过男主人公对两个人之间坚不可摧的爱情的选择而从侧面凸显男主人公这一人物形象。而影片中观众却很难感受到雨婷与黄自强之间爱之深、情之切的浓情蜜意,反而是一种陌生人、路人甲的关系和感情,尤其是小说中所体现出的她对爱情的挣扎、执著与坚守在影片中更是无从感知。

(二)情节表达模糊造成的误读

情节表达模糊造成误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影中增加的几个大学生来支教的情节。本以为此处是为了体现鼓励大学生到贫困地区支援教育的行为,而此时的黄自强却说“这有我一个老师就够了!”“那我们就再见吧”,于是来支教的学生就走了。此情节的设计会让观众不知所云,难道是要反映贫困山区是不需要支教事业吗?二是影片当中出现的“唯尔影视”对学校的捐助情节,对于这一事情黄自强采取的处理办法是对他们说:“本子和书,我去年买了,还够,还够……”[3]并将捐赠者和媒体全部推出了学校。看到这里,观众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要拒绝捐赠?是为了展现黄自强的哪方面人物性格特点呢?还是意在讽刺或者反映当下那些形式主义作秀的捐赠形式?这对于主题的表达又有何意义呢?这两处情节的处理,个人觉得是由于情节表达模糊而造成的。

四、结语

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作品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创作过程,对于微型小说改编成微电影亦是如此。对于微电影《长大了我们都嫁给你》的改编而言,导演能够准确地把握微型小说作者的立意,保留了作品中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基本性格,包括作品的基本风格和基调,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电影自身的艺术特征,通过对电影语言的尝试与创新,实现了从文学作品到电影的成功改编。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新媒介时代背景下的微文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008)。

[参考文献]

[1] 刘志学.长大了俺都嫁给你[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ccf3770100rx1p.html,2011-06-28.

[2] 武山青年获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两项大奖摘得两朵“金海棠”[EB/OL].http://www.0938net.com/tianshuiyule/jingpinjumu/2015-11-13/16936.html,2015-11-13.

[3] 长大了我们都嫁给你[Z/OL].http://www.iqiyi.com/v_19rrklsasg.html,2015-11-19.

[作者简介] 张佰娟(1981—),女,吉林长春人,硕士,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学与传播学、写作学。

猜你喜欢
电影改编
以《归来》为例探讨文学电影改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