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有大论必先论其器

2016-05-06 19:28于中海
铁军 2016年5期
关键词:战场装备战争

于中海

习近平主席指出:“武器装备是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利器。”结合阅读《岛屿战争论》,笔者深感,在当今大国利益博弈、维护海洋权益斗争中,只有铸利器,才能底气足、腰杆硬,才能赢得更多“话语权”。

战争是实力的较量,戟良则多胜

“武器装备历来是赢得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岛屿战争论》作者朱文泉将军认为,武器装备作为科学技术的物化形态,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军队的战斗力水平,“拥有武器装备优势的一方往往比较容易掌握主动权”。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武器装备,对南联盟进行了连续78天的狂轰滥炸,而南联盟军队却毫无还手之力。

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制高点是无所不在的“感知力”。《岛屿战争论》作了一个形象比喻,“一支军队要如‘常山之蛇那样灵捷,一定离不开灵敏而健全的神经系统”,只有“神经系统灵敏健全,才能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迅速作出反应”。对信息化战争来说,战场信息若明若暗、态势瞬息万变,如何精确感知?就是要有健全的侦察“耳目”,“打造名副其实的‘千里眼‘顺风耳”,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投入了40余颗侦察卫星、数百个雷达站和几十架侦察预警机,使伊拉克军队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就是要“克服信息隔绝和信息孤岛”,打通所有通信网系、联通所有终端,“快一步”把侦察信息能传递到每条“神经末梢”;就是要打造好指挥控制系统这个“最强大脑”,深度挖掘数据库支持、推理机运用、战场模拟等辅助决策功能,实现快速感知、灵活应对。

无论战争形态如何演变,“拳头”的“硬杀伤”始终必不可少。“岛屿进攻作战,如果没有‘铁锤,就砸不开对手的外壳和内核。”信息化战场,信息致盲、网络攻防等“软打击”很重要,但“拳头”的“硬杀伤”同样不可少。这个“拳头”,一靠两栖突击兵器的阵前突击,二靠远程火力的精确拔点,两者缺一不可。自二战中美军研发的首型两栖登陆车LVT-1问世以来,两栖突击兵器凭借“强大的火力、灵活的机动力、综合的防护力,以及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信息对抗力”,成为砸碎防线的“急先锋”,至今仍活跃在水际滩头,为各军事大国所沿用。对火力的运用,早在中国南宋时期就有船载火炮对岸支援的记载,如今正由“面积压制”为主,向实施“点打击”转变,同时,新型舰炮、空中突击兵力发展,也使支援火力日趋多元,对无遮蔽垂直目标,以及遮蔽物后平面目标的打击效果大大增强,初步实现火力的全域到达、精确摧毁。

“有兵无船不算兵”,兵力的快速投送是关键。“强大的输送能力是岛屿登陆作战的基本保证。”1949年10月,人民解放军发起金门作战,由于输送工具不足,二梯队近四个团的兵力滞留己岸,坐视失败、无计可施。现在,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军事力量走出去逐渐成为常态。建设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投送能力,不仅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需求,也是对战略对手的强大威慑。美军提出,未来陆军在96小时内将一个旅、120小时内将一个师、30天内将五个师的作战部队部署到全球任何地区,海军将成为全球由海向陆的远征部队,空军将在48小时内将一支、15天内将五支航空航天远征部队实现全球部署,确保政治、经济、外交目标到达哪里,军事力量就能够影响到哪里、延伸到哪里。

我军武器装备发展,应着眼军事斗争准备由“陆上型”向“陆海兼备型”转变的战略要求,大力发展陆海空一体的侦察装备、平垂一体的投送装备、多维立体的突击装备。同时,紧盯敌人的弱点、痛点,积极研发一招制敌的“杀手锏”、机理独特的“新杀手”,实现战斗力的倍增。

战争是体系的对抗,人装一体则常胜

毛泽东主席曾指出:“人力、人心和武器装备稳固地结合在一起,就会创造出战争的奇迹。”信息化战争,更加强调体系对抗,军事思想的融合度、武器平台的关联度,以及战术技术的运用度,对作战能力的形成越发重要。

打造适应能力的编组。结构决定功能。强化功能,必先优化结构,“武器装备编配得好不好,直接决定着装备效能的发挥”。二战初期,法军的坦克在数质量方面都优于德军,但忽视了坦克集优使用的巨大威力,分散编配给步兵作为“附属品”,结果在德军的“闪击战”面前一败涂地。现代战争,更加强调体系对抗、组合优势。关于体系能力生成,美军就不主张把重点单纯放在采购新的先进武器装备上,而是把现有的坦克、飞机、军舰等武器装备,进行合理搭配、积木组合,以发挥更大的作战效能。

掌握驭器的本领。武器装备再精良,如果不会驾驭,也只能是一堆废铜烂铁;相反,即便是相对劣势的装备,如果作战人员能够熟练使用,也能够在战场上占据主动。英阿马岛战争中,阿军“超级军旗”攻击机性能并不先进,但飞行员凭借其高超的飞行技术,在恶劣气象条件下掠海飞行,避开英军雷达搜索,用“飞鱼”导弹击沉了现代化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要具备高超的驭器本领,根本途径就是训练。军事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演,是实现人与武器最佳结合的“粘合剂”和“催化剂”。就是要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强化在最快速度、最远射程、最大负荷等极限条件下操作使用武器装备的能力,把单装训精、把要素训实、把系统训强。

练就高人一筹的“剑法”。“既可以依托己方装备创造新的战术出其不意打击敌人,也可通过找准对方装备的弱点或致命点,灵活运用谋略战胜敌人。”2011年以来,伊朗军队在防空火力远远“打不着”的情况下,却两次捕获美军先进无人机,就是采取欺骗战术,将其“诱拐”在伊朗境内降落。新形势下,习主席在军事战略指导上提出了“灵活、机动、自主”要求,而且着眼应对信息化时代战争,提出了“以能击不能”的战法创新思路,就是说要找准对手弱项,瞄准软肋,聚优扬长,谋取胜势。

当前,对我军来说,“人装一体”必须服从服务于“能打仗、打胜仗”要求,以及打赢来自海上方向的信息化局部战争的使命任务,在逐步推开师旅级单位跨战区机动训练情况下,结合海军出岛链、亚丁湾护航和东海、南海巡航进行侦察、远航、夺岛、控岛等训练,让部队在深海远洋、真刀实枪的环境中加深战场体验。

战争是保障的比拼,精保善保则完胜

无论作战样式如何变化,武器装备怎样更新和发展,战斗力的持续生成、保持和增长,都离不开保障的先期介入和全程参与。保障工作,要“前于地、前于时、前于识”,做精做到位。

使“为战强装”在管理中落地。“未来仗怎么打、装备就怎么管”,装备管理只有为战、向战才能使部队保持战斗力,否则“再先进的武器装备,管理不到位,也难以发挥作用”。当前,随着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列装,技术原理、工作原理、系统结构与传统装备有很大区别,作战应用也不再是“单打独斗”,更加强调体系运用,装备管理也应主动求变应变,在管理模式由适应机械化战争转到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上来,管理目标由适应平台作战转到适应体系作战的要求上来,确保“平时精细管理,战时精确保障”。

把“快保精保”作为目标要求。现代战争的突出特点就是“发起快、推进快、结束快”。“装备保障只有以快制快、精保快保,才能跟上作战的步伐”,“才能弥补武器装备的战场消耗,使部队战斗力得以持续”。美军认为,在未来战争中,“比对方更有能力抢修损坏的装备并使之迅速重新投入使用的部队,将在产生和集中战斗力方面享有明显的优势”。信息化战场的快速度、高精度,对保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从“概略保障”转向“精确瞄准”,让战和保零隙对接、按需配置、专项直达、定点投送,实现需求实时可知、保障资源实时可视、保障力量实时可动、保障过程实时可控。

让“带着专家打胜仗”成为常态。“民间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必须大力借助民间技术力量,向军民联保要效益。”海湾战争中,“沙漠盾牌”行动一开始,仅美陆军器材司令部管理的几个专门技术维修机构中,就有1000多名民间技术人员,为战时保障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军民联保,战场对弈是烈度最大的检验,市场推动则是力度最大的推手。美军建立了完备的军地需求信息互通和技术对接机制,实现了军地的接轨并行、良性互动、有序运转。对我军来说,就是应着眼保障需求,从构建军队保障力量为主体、地方保障力量为补充,军队常备、预备役和动员“三位一体”维修保障力量体系入手,用好市场、战场两个推手,结合实兵演习、对抗演练常态练兵,“带着专家搞保障”。

当前,军事斗争装备准备必须紧贴使命任务,更新作战保障理念,大抓保障力量改革,深研保障之法,让“为战强装、保为打赢”在装备领域落地踩实。

(责任编辑 王浩钟)

猜你喜欢
战场装备战争
港警新装备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7年总目次
三大战场风云变幻
当主播需要什么装备?
象牙战争
记忆的奥秘
战争催生的武器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