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与典雅”——论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的地位及创作特点

2016-05-06 03:13:54江苏省戏剧学校江苏南京210000
北方音乐 2016年1期
关键词:尼科巴洛克奏鸣曲

闫 易(江苏省戏剧学校,江苏 南京 210000)



“细腻与典雅”——论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的地位及创作特点

闫 易
(江苏省戏剧学校,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多梅尼科·斯卡拉蒂在古钢琴的创作与演奏技法有着突出的贡献,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本文从其地位及创作特点两个角度入手,探究这位被誉为“现代钢琴音乐奠基者”的作曲家作品个性魅力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D·斯卡拉蒂;地位;创作特点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是18世纪意大利杰出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教育家。父亲亚历山大·斯卡拉蒂是其幼时音乐学习的启蒙者。16岁在当地皇室教堂任职,担任风琴师兼作曲。17岁尝试歌剧创作。19岁跟随大键琴家加帕里克(Gasparini)学习。1720或1721年他移居到葡萄牙,担任帕特里亚克教堂的乐长,同时还是葡萄牙国王的女儿和弟弟的音乐教师。1729年他岁葡萄牙公主移居西班牙,为西班牙宫廷工作,余生都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度过,在晚年创立了一所音乐学校。

一、D·斯卡拉蒂的历史地位

D·斯卡拉蒂历经了巴洛克晚期与前古典时期,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三国的辗转经历,为其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他一生共创作555首键盘奏鸣曲、15部清唱剧、十余部歌剧和协奏曲以及其他圣乐,对后世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创作的奏鸣曲融合了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西班牙等多种音乐风格,大胆的尝试与创新,为古钢琴创作与演奏开辟了新的方向,引领了器乐的发展。D·斯卡拉蒂与巴赫、亨德尔一起将巴洛克音乐推向顶峰,被人们誉为“巴洛克晚期三杰”。D·斯卡拉蒂的音乐风格及表现手法独树一帜,在意大利乃至欧洲的古典音乐中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他在创作和演奏上的贡献,扩展了之后音乐家的创作思路,推动了钢琴艺术的发展。在古钢琴音乐创作上,他是钢琴史上第一个在古钢琴中研究自由风格特点的作曲家,并在创作中率先确立主调和声的地位,运用多动机的手法,预示了前古典主义的风格。尤其他创作的单乐章哈普西科德奏鸣曲,促进了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被誉为“古典奏鸣曲式之父”。他作品中显示的创造性、多样性、新颖性直接影响了古典乐派的一些作曲家的创作。在海顿和莫扎特的许多钢琴作品中的音乐材料或音乐语汇,都借鉴了D·斯卡拉蒂的创作技术。在键盘演奏上,作为走在巴洛克时代前沿的新兴音乐文化先驱者,他开拓了新的键盘演奏技术,独创了大距离跳进、双手交叉、快速反复同音等奏法,为之后高级钢琴技术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的重要作品—555首奏鸣曲在羽管键琴、当时新发明的钢琴及之后的近、现代钢琴上都适用。随着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的研究、发现与整理,钢琴学术界越发强调其作品的独特地位和其中蕴含的学术价值。

二、D·斯卡拉蒂的创作特点

D·斯卡拉蒂的作品既充满优雅、活泼的情趣又不乏热情、忧郁、甚至戏剧性表现。作品中的即兴性、创新性等创作手法彰显出了他的独特魅力。他的555首奏鸣曲是为了西班牙皇后巴巴拉的教学创作出来的,音乐特性中充满了意大利音乐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多采的转调手法并且带有西班牙音乐的明快节奏。现笔者主要从曲式结构、和声、旋律节奏方面来分析其具有个性魅力的创作特点。

(一)曲式结构

D·斯卡拉蒂的古钢琴作品虽被人们称为“奏鸣曲”(Sonata),但它与严格意义上的奏鸣曲式不同。从1738年的伦敦首版将其奏鸣曲30首(K.1—30)命名为《羽管键琴练习曲》(Essercizi per Gravicembalo)的史实资料中可以推断,他的“奏鸣曲”最初是相对“康塔塔”(Cantata)而言,意为器乐(独奏)曲,被其自称为练习曲(Essercizi )。随着钢琴逐渐取代羽管键琴,就被人们称作“钢琴奏鸣曲”或“奏鸣曲”。 D·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在结构上,大多短小雅致,形式不一,内容丰富。虽演出时间较短,但在舞台上散发光彩,受人赞赏。如作品中的《抒情曲》、《咏叹调》仅有24小节,E大调奏鸣曲(K380L23)只有78小节。在曲式上,既表现出巴洛克时期传统的曲式特点,又让人们看到后来奏鸣曲的雏形。他的作品都是单乐章的,主要运用两部分各自反复的、类似舞曲的二部曲式结构。即乐曲第一部分结束在属调或主调的关系调上,经过音乐材料、调式调性等变化发展,重复第一部分所出现的结束材料,并回到主调。作品曲式结构简图如下:

主题:A B coda :║:C B Coda:║

调性:主调 属调或关系调 转调 主调

(二)和声运用

D·斯卡拉蒂的奏鸣曲有丰富的和声色彩,在继承18世纪及其以前的传统和声创作手法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创作,大胆突破和创新。在和弦使用上,他一方面大量运用传统的三和弦,即Ⅰ、Ⅳ、Ⅴ级和弦,在和声处理上也依照传统的技法,作品大多都在此平衡、稳定和声功能的基础上变化发展。我们可以从其作品K.115、175、215等中看到,和声功能快速变化的同时,三和弦始终在结构的关键位置,并且在作品的后半部分采用正格终止(Ⅴ—Ⅰ)。一方面作者突破传统,大胆运用不协和的属九和弦、七和弦等,表现出独立、自由的和声理念。如作品K.144中运用不同形式的七和弦,在音响和色彩对比中,增加了作品的紧张感,烘托了作品的意境。K.466副部中属七和弦、减七和弦等不协和和弦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效果。如下图K.144中11—13小节,属七和弦及其转位的连续使用:

在和声语汇上,他常使用和弦外音、倚音、密集不协和音程等来丰富作品的和声色彩,降低或模糊和声功能。和声创作手法中最具特色的是,大量的和弦外因的运用使和弦形成了“音簇”现象,呈现了一个和弦包括一系列相邻的音与半音及多音叠置的样式。如作品K.119中所示:

(三)旋律节奏

D·斯卡拉蒂的作品旋律与巴洛克冗长沉闷的旋律特点不同,风格比较清晰、简单,体现了雅致、细腻、多样化的特征。他的作品旋律特色大致可分为:优美、抒情式的,活泼、激进式的,带有装饰性的三类。D·斯卡拉蒂的作品音乐素材大多取材于民间,某些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作品K415、K446、K513是明确的标有“Pastoral”的田园曲,旋律优雅流畅,优美如歌,体现出田园风格。我们可以从其作品K.9、K.61、K.213、K.503等中,感受到乐曲旋律的抒情性、歌唱性特点。如作品K.61如歌的旋律,优美抒情,结构简单,塑造甜美、朴素的音乐主题形象。谱例:

K22、K132、K492、K514等作品,表现出旋律活泼欢快、激动豪迈的风格。其中K492的主题旋律中左右手交替出现三度双音,层层递进,渲染了欢快、激烈的音乐情绪。谱例:

而作品K206、K326、K356、K519等奏鸣曲中,我们可以看到回音、颤音、倚音等装饰音丰富了旋律的色彩,增加了乐曲旋律的华丽性与流畅性,使音乐更具生命力。作品K356:

他的奏鸣曲大多为快板形式的节奏律动,比较紧凑,并且融入了塔兰泰拉舞曲、帕凡舞曲、西西里舞曲等节奏特征。作品中节奏有即兴性的特点,增加了乐曲的趣味性。乐曲中常会在休止符后,出现新的节奏与之前的形成鲜明的对比。乐曲以三拍子和切分节奏为主,多使用四分、八分、三连音及十六分音符。节拍则以3/4,3/8,6/8等为主,表现出作品的舞曲特征,彰显出欢快活泼、优雅高贵的民间气息。

总结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是一个生长在巴洛克时期,但创作远远超过那个时代的作曲家。通过对其地位及创作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他在创作上的继承性与创新性。他的奏鸣曲集抒情性、戏剧性、民族性、忧郁性为一体,综合了巴洛克、意大利、洛可可等多种音乐风格,具有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当前,人们对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的地位及创作风格有着不同的看法,但他在键盘音乐发展中作出的贡献是独一无二的,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于青.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的风格与机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6.05.

[2]杜鹏.论斯卡拉蒂的创作风格及其作品在手风琴上的演绎[J].四川音乐学院,2012.04.

[3]于润洋著.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颜峻.多梅尼克.斯卡拉蒂奏鸣曲的创新与风格演变[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06.

作者简介:闫易,江苏省戏剧学校音乐科,本科,钢琴方向。

猜你喜欢
尼科巴洛克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何君华:审判
极地大冒险Niko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艺术启蒙(2020年12期)2020-12-24 02:34:46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艺术启蒙(2020年11期)2020-11-27 09:07:42
春天的奏鸣曲
多了三根弦
饥饿奏鸣曲
“没规矩”的巴洛克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3
美女心理战制服了强奸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