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丹(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合唱《荒城之月》的指挥设计探究
王彤丹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合唱作为一种高度综合性、艺术性的集体歌唱形式,以其融合而富于感染力的音乐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本文通过曲式及音乐分析、歌唱要求、指挥设计,对合唱作品《荒城之月》进行音乐浅析。
【关键词】《荒城之月》;作品分析;指挥设计
《荒城之月》是日本古老的民歌,土井晚翠作词,泷廉太郎作曲,歌曲描述了苍凉月色下孤寂的荒城,带有忆古思今的沉重历史感和沧桑感,曲调悲凉而大气雄浑。这首由平井康三郎改编而成的二声部合唱曲主题旋律没有改变,采用日本特有的都节调式,而和声声部和配器则运用了和声小调的曲式技巧,使乐曲兼具西洋作曲技术和日本民歌风格。音乐结构是方整的二部曲式,通过主题的两次不同手法的呈示,将乐曲推向高潮。
引子(1-4小节)是全曲的情绪铺垫,采用主题的变体,由铿锵有力的八度旋律配合柱式和弦,mf进入,概括了歌曲大气苍茫的基调,下行音阶由强到弱,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歌风格,仿佛荒城下倾泄的月光,为引入歌曲做好准备。
A段(5-20小节)由两个乐句(a+b)组成,a句采用主调手法写作,高声部演唱旋律声部,低声部为辅助性和声声部,旋律以上下行级进为主,强弱力度呈枣壶状,低声部以三度和六度的音程叠置,使和声饱满而融合。b句上半句主旋律转向低声部,f力度进入,而高声部具有副旋律性质的空灵的旋律漂浮在上方,与低声部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增强了和声的色彩性。下半句旋律又回到高声部,低声部为和声声部,伴奏织体使用富于推动力的三连音,力度渐强,发出“此情此景今何在”的感叹,是全曲的第一个高潮部分。
B段(21-37小节)由两个乐句(a1+b1)组成,采用复调手法,主题旋律由高声部率先进入,一小节后低声部做二部卡农始终追随着高声部,主题一次次进入,音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直至第34小节汇合在一起,将整部作品推向高潮,保持在f力度上,自由延长后渐弱渐慢进行,最后结束于弱力度上,飘渺的思绪由明到暗,最终消散于无边的寂静之中。
合唱是多声的集体歌唱艺术,是糅合个性追求共性的协调过程,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在协调好音准、音色、节奏、速度等因素后,可以更加鲜明直接地表现歌曲的情感情绪,激发听众的共鸣。
《荒城之月》是一首怀古抚今的佳作,演唱时需结合歌曲大气沧桑的音乐氛围,采用以美声为核心的直声高位唱法,跟随旋律起伏走向控制力度。A段以咏物和叙述为主,整体的力度在mf上。a句(5-12小节)起声为舒起,进声要统一,采用循环呼吸技术,和声声部衬托旋律声部,强调气息的始终支撑和连贯,避免明显的气口,休止符处也要做到声断气不断。此句需把握好句子的力度起伏,强弱控制得当。b句(13-20小节)低声部的主题旋律率先以f力度进入,随后高声部的副旋律以mp力度漂浮在上方,13-16小节的难点在于高声部弱声的控制,保持声音的高位置,弱而不虚。低声部的声音要饱满坚实,连接胸腔的共鸣。17-20小节是全曲的第一个高潮,演唱要富于推动力,层层递进唱出“今何在”感叹的语气。
B段进入抒情部分,相较于A段力度更强。两个声部依次进入,声部间需保持各自的独立性。26-27小节低声部出现的带有离调性质的两个连续的半音要注意音准的把握,29-30小节高声部的渐强不用刻意加强音量,因为演唱六度跳进时语气会自然地加强,如果刻意强调则显得突兀。33-34小节是两个声部的交汇处,需要注意声部间的融合性,共同推向全曲的高潮部分,“随”字是此句的最强音,演唱时强声进入后自然渐弱保持,随后看指挥的手势进声,最后结束于pp力度,第四拍收音。
《荒城之月》是一首抒情歌曲改编的合唱曲,因此指挥时采用以曲线式为主的挥拍方式,以连贯的手势和动作对合唱队员的演唱加以引导。
引子(1-4小节)铿锵有力的八度进行采用实虚相间的混合式挥拍,拍点清晰而干脆;下行的音阶击出拍点后保持,第四小节自然地转向观众,同时另一只手也预备在胸前,双手呈预备动作,第四拍时给出气口,由于进声为舒起,故预备拍的速度不可过快,要使队员充分地吸好气进行演唱。
a句(5-12小节)采用曲线式挥拍,拍点柔和,指挥时通过动作幅度的变化预示演唱的渐强和渐弱,并在句子的逻辑重音上予以关注,使歌曲的语气和句法更加清晰。第8小节的保持音采取一手保持,一手挥图示,第四拍时给出预备拍,做出吸气的动作。在第11小节关注低声部的音准。a句由高声部担任主旋律,低声部担任和声性声部,因此指挥时需提示合唱队员以旋律声部为主,低声部在音量上不可超越高声部,而要起到融合和衬托的作用。
b句(13-20小节)上半句的难点在于准确提示各声部的进声,尤其是两个声部在小节中第四拍弱拍上的强声进入,需左右手分工合作提前预备。低声部的主题旋律率先进入,由右手指挥,随后左手给出预备拍准确提示高声部副旋律的进入,下半句17-20小节同a句一样,注意第18小节通过拍点的暗示强调“今、何、在”三个语气重音。
B段(21-37小节)整体力度加强,指挥的幅度也要拉大。音乐采用卡农模仿的复调手法,两个声部交织进行,指挥时左右手交替,左手指挥高声部,右手挥低声部,指挥声部进入时采用主动拍,进入后转为被动拍。第33小节后两个声部回到一起,全曲的高潮出现,“随”字作为最强音,指挥时要大幅度清晰有力地击出拍点,之后双手由外向内做目的性保持,第35小节渐慢处理后高声部和低声部在不同位置出现的“相”字采用分拍相继给出拍点,提示合唱队员在点后唱出。最后一小节保持音双手由外向内保持够三拍,与第四拍腕部暗示收拍。
通过对合唱作品《荒城之月》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想要演唱好一部作品,就要深入到作品的各个方面,不断丰富理解,持续探究其内涵,全身心的融入其音乐之中,只有真正吻合了音乐的需要的声音才是好的声音。
参考文献
[1]陈家海,宋照敏.《合唱(外国作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陈家海.《合唱名曲指挥设计》.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3]杨鸿年.《合唱训练学》.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王彤丹 (1993—),女,汉族,籍贯:河南平顶山,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2级合唱指挥,研究方向:合唱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