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满意 娄玉钤
【摘 要】 背痹为肢体痹之一,是按肢体部位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历史上对于背痹相关论述有着丰富的文献记载。通过对背痹有关历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包括背痹的病名、背痹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对背痹的论述及背痹的治疗等,以便能更清晰地认识背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背痹;背部肌筋膜炎;脊柱炎,强直性;肢体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虚邪瘀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6.04.010
背痹是以背部疼痛、沉重,甚则转侧不利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1],部分可连及颈项、肩胛、腰脊等部位。背为肢体部位之一,是风湿病的主要病变部位。肢体关节症状是风湿病(痹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按肢体部位命名的风湿病即肢体痹,是指病位主要在颈、肩、臂、手、背、腰、骶、脊、髋、膝、足、腿等肢体部位的一类风湿病[2]。背痹为肢体痹之一,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历代中医文献有丰富的记载。本文对背痹的历代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
1 背痹的病名
古代文献关于背痹的论述颇多,多以症状出现于各论著中,如早于《内经》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就有“北(背)痛”描述。《内经》论述有“背痛”“肩背痛”“腰背痛”“背膂痛”等表现。《诸病 源候论》在“腰背病诸候”中论有“背偻候”。《备急千金要方》在针灸部分列有“肩背病”。《针灸资生经》列有“背痛”“肩背酸痛”等。《普济方》在针灸部分也论有“背痛”“肩背酸痛”,并提及“背痹闷”。明清医家一般在“肢体疼痛”中论治本病。《证治准绳》《症因脉治》等专设“肩背痛”,详细论述。现代娄多峰最早提出背痹之名。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首次完善“背痹”理法方药。临床上依其发病特点,背痹还有不同称谓。
1.1 背痛 背痛是本病的最主要症状,文献中最早以此症状来称呼本病。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论有背痛,其曰:“钜阳脈……北(背)痛,要(腰)痛,尻痛。”《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明·朱橚《普济方》曰:“治背痛引头,穴附分。”另外,《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圣济总录》《明医指掌》《证治准绳》《张氏医通》《医学心悟》《临证指南医案》《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经历杂论》等也论有背痛。
根据疼痛的具体部位不同,背痛又有不同的称谓:如背部疼痛连及肩部,称为肩背痛;背部疼痛连及腰部,称为腰背痛;背部疼痛连及胸部,称为胸背痛;背部疼痛影响整个脊柱,称为脊背痛等。如《针灸甲乙经》《妇人大全良方》《丹溪手镜》《证治要诀》《奇效良方》《医学纲目》《医学入门》《赤水玄珠》《寿世保元》《类证治裁》《杂病广要》等论有“肩背痛”。《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鸡峰普济方》《普济方》《经历杂论》等论有“腰背痛”。《金匮要略》《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等论有脊背痛。《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奇效良方》等论有胸背痛。此外,《傅青主男科》论有“背骨痛”等。
以上均以背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他部位的疼痛是由于背痛而引起,故可统称为背痛。因为背痛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状,故也成为历代文献对背痹最常用的称呼,甚至相互通用。其实两者是有所不同的,背痹虽然以背痛为最主要症状,但还包括背强不适等多种临床表现,因此有待进一步规范。
1.2 背 强 背强也是本病主要症状。首见于《金匮要略》,其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身重背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逆冷。”宋·许叔微《伤寒百症歌》曰:“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覆被向火。”另外,《民间验方》也论有背强。
1.3 背 痹 古代文献无背痹之名,但有相关论述,如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论有“肩背痹不举”“肩背痹痛”“肩背周痹”等。《普济方》最早提及背痹,曰:“背痹闷,肩膊间急痛,背气不能引顾。”《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在“腰脊痹病”中论有背痹,附有背痹医案,明确提出“背痹”一名[5]。娄玉钤《中国痹病大全》把本病归为“背腰痹痛”论治[6]。其后在《中国风湿病学》中最早独立章节对背痹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调护预防等进行论述,完备其理法方药[7]。《风湿病诊断治疗学》首次把背痹作为肢体痹之一进行论述[8],后被《中医风湿病学》等所采用。
1.4 背 偻 背偻是本病的一种特殊表现,因此也可以作为特殊痹之一[5]。背偻之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其专设有“背偻候”曰:“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曰:“背偻如龟背。”《普济方》承其说。朝鲜·许浚《东医宝鉴》论有“背伛偻”,曰:“中湿背伛偻,足挛成废。腰脊间骨节突出。”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背伛偻,年老伛偻者甚多,皆督脉虚而精髓不充之故。”另外,现代焦树德提出“大偻”一名,《中国医学大辞典》说:“‘大偻背俯也。”
1.5 龟背(龟背风) 龟背是指背如龟状之表现,是本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出现的特殊症状。龟背(风)作为病名,是民间根据其症状特点的俗称,因此也可以作为特殊痹之一[9]。《针灸资生经》《普济方》曰:“背偻如龟背。”清·马培之《马培之医案》列有“龟背庀”曰:“龟背乃先天肾亏,冷风入脊,或痰饮攻注,或闪挫折伤,或肾肝虚热,婴儿脊骨柔脆,强坐太早,皆能致之。……腰脊板强,渐至脊庀成为龟背庀。”另外,《幼幼近编》《医部全录》《婴童百问》等也论及龟背。《痹病论治学》将强直性脊柱炎称为龟背风。
2 背痹的病因病机
背痹多因正虚感邪,或损伤经络闭阻所致。
2.1 感受外邪 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痹阻经脉;或风寒湿邪,经久不愈,蕴而化热,而致湿热内蕴,背部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本病;或素体虚弱,风寒乘虚侵袭太阳经脉,气血凝滞不通而致背痹。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诸病源候论》曰:“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朝鲜·金札蒙《医方类聚》引《海上仙方》曰:“背肩手足痛如槌,湿在脾经故若斯。”“脾经受湿,令人走注疼痛,肩背手足俱疼。”明·李梴《医学入门》曰:“风湿多侵乎上,肩背麻木。”孙一奎《赤水玄珠》曰:“有因湿热肩背沉重而痛。”涂绅《百代医宗》曰:“若感风寒湿气,则……腰背反张。”程国彭《医学心悟》曰:“凡背痛多属于风。”秦之桢《症因脉治》曰:“外感肩背痛之因,……肺素有热,风寒外束皮毛,肺热不得泄越,而肩背肺腧作痛,此寒邪伤肺也。外感肩背痛之脉,……脉浮而紧,表有寒邪,风寒外束。”林佩琴《类证治裁》曰:“肺受风热,而肩背痛。”
2.2 正气亏虚 劳倦过度,脾肺亏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背部肌肉、筋脉、关节,可见背部酸痛麻木,而致本病;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虚,肾督亏虚,肝肾不足,背部筋骨经脉失养,可见背部隐痛,活动不利,而致背痹。如《灵枢·经脉》曰:“气虚则肩背痛寒。”《灵枢·本藏》曰:“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俛仰。”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虚则肩背寒栗。”“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得之。”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曰:“肝血虚而筋燥,颈项强急,或腰背反张。”《针灸资生经》曰:“背疼乃作劳所致,技艺之人,与士女刻苦者,多有此患;色劳者亦患之。”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曰:“背脊乃督脉所贯,属太阳经,其所以作疼者,乃房欲过度,不恤劳力,脊髓空虚所致。”清·陈士铎《石室秘录》曰:“背脊骨痛者,乃肾水衰耗,不能上润于脑,则河车之路,干涩而难行,故尔作痛。”《症因脉治》曰:“内伤肩背痛之因,元气素亏,又复伤损,则肺气不足而作痛。”“内伤肩背痛之脉,右脉浮大,按之无根,肺气不足。”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背为阳明之府,阳明有亏,不能束筋骨,利机关,即肩垂背曲。”“失血背痛者,其虚亦在阳明之络。”元澄《不居集》曰:“虚劳之人,精不化气,气不化精,先天之真元不足则周身之道路不通,阻碍气血不能营养经络而为痛也。是故……骨髓空虚而脊背痛,……此皆非外邪有余,实由肝肾不足所致也。”
2.3 他痹所致 他痹之后,脏腑气血亏虚,皆可致背部关节筋脉肌肉失养,而致本病。或与背部相邻部位之痹不愈,病邪随经而至,或相邻部位之痹牵扯而致。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胸痛引背。”《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肺痹引胸背。”“心痹引背。”《素问·刺腰痛》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素问·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金匮要略》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心痛彻背。”《备急千金要方》曰:“胸痹达背痛。”“腰背相引而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曰:“腰痛如折,牵引背膂。”宋代《圣济总录》曰:“臂痛牵引背胛。”《针灸资生经》曰:“腰痛不得俯仰,……引背不得息。”宋·陈自明《管见大全良方》曰:“臂痛流走上下无常,外连肌肉,牵引背胛。”元·朱震亨曰:“心膈大痛,腰背攻走。”《症因脉治》曰:“腰痛引项脊尻背。”《经历杂论》曰:“胸脘胁肋痛,吐水,甚引背痛。”
2.4 痰瘀气滞 风寒袭肺,肺气郁闭,肺津凝聚成痰;或寒湿困脾,水湿不得运化和温化,伤脾生痰,痰饮内停,留滞经脉,阻遏气血运行,而致背痹;或劳损外伤,血流不畅,气滞血瘀,背部肌肉、经脉痹阻不通,而致本病;或经气不利,郁而不通,而致本病。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曰:“秋脉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针灸资生经》曰:“背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背不得屈伸而痛。”《妇人大全良方》强调曰:“又有挫枕转项不得者……项背筋脉拘急。”金·李杲《东垣试效方》曰:“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明·戴思恭《证治要诀》曰:“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背而上,致肩背作痛。”《赤水玄珠》曰:“肺中有痰,流注肩背,皆能作胀疼。”龚廷贤《万病回春》曰:“背痛者,痰气之所聚也。”《张氏医通》曰:“或观书对弈久坐而致脊背痛者。”《症因脉治》曰:“内伤肩背痛之因,……肺气怫郁而作痛。”“内伤肩背痛之脉,……寸口脉盛,按之数实,气壅肺实。”《类证治裁》曰:“肾气逆冲,挟脊而上攻背痛;……亦有肝浊逆冲,从腹而上攻背痛。”“素有痰饮,流注肩背手臂作痛。”
综上所述,本病病因有外感六淫,营卫气血不足,肾督亏虚,姿势不当慢性劳损,他病他痹所致等多种因素,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10]。背痹病位在背部,可连及颈肩及腰脊部,与肾肝脾等脏腑关系密切。其基本病机是背部经脉痹阻,不通不荣。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初期表现以邪实为主,外邪侵袭或气滞血瘀,或痰瘀交阻;久病迁延,或内伤引起者以正虚为主,多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证;日久病邪内舍脏腑,出现脏腑病变,临床多虚实夹杂。
3 背痹的主要表现
“背曲肩随。”(《素问·脉要精微论》)“膺背肩甲间痛。”(《素问·藏气法时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素问·缪刺论》)“背膂痛,不可以俛仰。”(《灵枢·本藏》)“肩背颈项痛。”(《灵枢·五邪》《备急千金要方》《证治准绳》)“痹侠背行。”“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腰痛背强不能行。”(《金匮要略》)“肩背髀痛。”“肩背痹不举。”“颈项肩背痛。”“肩背头痛。”“肩背颈项强痛。”“腰脊痛强引背。”(《针灸甲乙经》)“身重背强。”“尺脉沉,主腰背痛;寸口脉弱,腰背痛。”(《诸病源候论》)“肩背拘急。”(《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方》)“腰背反折。”(《诸病源候论》《圣济总录》)“胸背疼痛而闷。”“背脊冷痛。”“腰背不便。”(《备急千金要方》)“腰背疼重。”(《千金翼方》《圣济总录》)“腰背如折。”(《千金翼方》)“腰背强直。”“腰背不伸,强直苦痛。”(《外台秘要》)“肩背疼痛。”“肩背痠痛。”(《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腰背强痛。”(《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针灸资生经》《普济方》)“背膊拘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方》)“腰背倦痛,转侧不得。”“腰背痠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腰背强直疼痛。”“胸背痛甚。”“肩膊胸背疼痛。”(《圣济总录》《普济方》)“项强背痛。”“项背硬强。”“背项拘急。”“项背强痛。”“腰背不伸,强直时痛。”“腰背急强。”“背脊拘急。”“腰背挛痹。”(《圣济总录》)“项背不能转侧。”(《普济本事方》《证治准绳》)“项痛肩背急。”(《针灸资生经》《妇人大全良方》)“背痛引头。”“背痛恶寒。”“背膊痛,……肩背不得屈伸而痛。”“气疰背膊拘急。”“胸背相引痛。”“胸背拘急。”“痹走胸背痛。”“背痛俯仰不得。”“胸胁彻背痛。”“肩背连胸痛,不可俯仰。”“肩背颈项痛。”“肩背痛欲折。”“背痛身热。”“肩背酸疼。”(《针灸资生经》《普济方》)“腰背卒痛。”“肩背急腰脊强,不得俯仰。”“腰背拘急。”(《针灸资生经》)“肩背沉重。”(《医学启源》《丹台玉案》《张氏医通》《类证治裁》)“项背拘急。”(《妇人大全良方》《明医指掌》)“腰背反张。”(《妇人大全良方》《百代医宗》《沈氏女科辑要》)“肩背痛不可回顾。”(《东垣试效方》《奇效良方》《校注妇人良方》《古今医统大全》《医学纲目》《赤水玄珠》《证治准绳》《张氏医通》《类证治裁》)“腰背头项痛。”(《东垣试效方》《医学纲目》)“背膊疼痛。”(《简要济众方》《医方类聚》)“背肩手足痛如槌。”“肩背手足俱疼。”(《海上仙方》《助道方》《医方类聚》)“腰背肿疼。”(《卫生宝鉴》《证治准绳》《医钞类编》)“脉促上紧者,肩背痛。”(《丹溪手镜》)“肩背作痛。”(《证治要诀》《赤水玄珠》《证治准绳》《临证指南医案》《医学举要》)“背恶寒痛,难俯仰。”“背痹闷,肩膊间急痛,背气不能引顾。”“肩背热痛”(《普济方》)“肩背麻木。”“肩背头项不可回顾。”(《医学入门》《证治汇补》)“肩背沉重而痛。”(《赤水玄珠》《证治准绳》)“肩背皆能作胀疼。”(《赤水玄珠》《冯氏锦囊秘录》)“肩背酸疼。”(《证治准绳》)“肩背臂痛。”(《济阳纲目》《医述》)“背痛肩痛,发热不恶寒,反恶热,烦躁不宁,便闭便赤,口渴唇焦,肩痛背痛,头痛发热,内虽烦躁,外反恶寒。”“内伤肩背痛之症,气怯神离,精神不足,痛势不急,仍能睡卧,此肺气不足症也。”“腰背重痛,不能转侧。”“凡遇寒气,腰背即痛。”(《症因脉治》)“肩背肿痛。”“肩背臂膊痛。”(《医学心悟》)“肩垂背曲。”(《临证指南医案》《医学举要》)“肩臂背痛。”(《临证指南医案》)“肩背手臂痛。”“肩背手臂作痛。”“肩背重痛。”“肩背冷痛。”“肩背手臂痠痛软痹。”“背强身痛。”(《类证治裁》)“脊背强痛。”“腰背板强。”(《马培之医案》)
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背痹的表现进行了丰富而形象的描述。综合文献所述,背痹的主要症状有:背部疼痛不适、强硬不利等,可连及颈肩部和腰脊部等周围部位,疼痛可有冷痛、热痛、重痛、困痛、刺痛等不同。另外,若治疗、配合不当,病情易迁延不愈。根据其证候特点,西医学的背部肩胛肌筋膜炎、强直性脊柱炎、肥大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症等出现背痹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4 历代医家对背痹的论述
在《内经》之前,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对本病就有描述:“钜阳脈主治,其所产病,……北(背)痛,要(腰)痛,尻痛。”是现存文献对本病的最早论述。《内经》也有相关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灵枢·经脉》曰:“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素问·脉解》曰:“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另外,《素问·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指出心病也可引起背肩部放射性疼痛。《金匮要略》则进一步曰:“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诸病源候论》认为“阴毒”也会导致“身重背强”。《备急千金要方》曰:“凡实则肩背热,背汗出,四肢暴肿;虚则肩背寒栗,气不足以息。”《针灸资生经》《普济方》《医学入门》从之。唐·王焘《外台秘要》引《诸病源候论》认为本病“此由损血搏于背脊所为”“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也”。《妇人大全良方》曰:“寒冷邪气连滞背脊,则痛久未已”《东垣试效方》曰:“巨阳(即太阳也)虚,则腰背头项痛。”《医学纲目》从之。元·罗天益《卫生宝鉴》曰:“阴痹风湿客于肾经,血脉凝滞,腰背肿痛。”《证治准绳》《医钞类编》从之。朱震亨论有“背胛节痛”和“背冷痛”。《赤水玄珠》曰:“背者胸之腑,肺主气,居胸中。肺气滞则血脉泣,肺气虚则不能营运阳道,肺中有痰,流注肩背,皆能作胀疼。肩背痛乃肺分野之病,经云: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故秋气者,病在肩背,大过为病,在外则令人逆气背痛愠愠然也。”《百代医宗》曰:“夫痰饮之证,各有所注,……或背如一点水,冷而痛。”《证治汇补》曰:“痛从背起至胸胁者,思虑伤心也。”并认为痛风也可导致“腰背百节,走痛攻利”。《症因脉治》详细论述“肩背痛”曰:“肩背肺腧之痛,乃肺与大小肠为患矣,故肺病则缺盆中痛,肩背痛。”“故凡背部肺腧作痛,要分别右左二腧,外感内伤,有余不足。……然太阳膀胱之脉,亦在于背,但膀胱太阳之病,满背皆痛,不比肺痛,止在肺腧缺盆也。”“《内经》云:岁火太过,民病肩背热痛;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肩背缺盆痛,此火邪伤肺也。”《医学心悟》曰:“肩背痛,……谓痰饮为患也。而亦有不尽然者,凡背痛多属于风,胸痛多属于气,气滞则痰凝,脏腑之病也。背为诸腧之所伏,凡风邪袭人,必从腧入,经络之病也。间有胸痛连背者,气闭其经也,亦有背痛连胸者,风鼓其气也。”《临证指南医案》曰:“肺朝百脉,肺病则不能管摄一身,故肺俞为病,即肩背作痛。”徐镛《医学举要》引李士材、叶天士等之说论述“肩背作痛”。近代张梦侬《临证会要》曰:“肢体关节经常作痛,屡治无功,日久则四肢及背脊腰骶诸关节部分肿大强直。”现代吕继端曰:“背为三阳经所过之处。痛在背,一为寒湿所遏,一为痰饮留着,痛甚则为三阳经有寒;痛而沉胀为痰湿留于阳经。”
5 背痹相关问题
5.1 背痹与颈痹 两者均可出现颈背部疼痛。颈痹是以颈部疼痛、麻木、僵硬甚则转侧不利为主要表现[11],主要病位在颈项部;可涉及背部等。背痹是以背部疼痛、沉重,甚则转侧不利为主要表现,病位在背部,可涉及颈部等。但两者病位相近,功能相关,因而病变时易合并出现,常兼夹为病。如《素问·刺腰痛》曰:“引项脊尻背如重状。”
5.2 背痹与肩痹 两者均可出现肩背部疼痛。肩痹是以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筋骨疼痛、酸沉和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12],病位在肩部,可涉及背部等;背痹是以背部疼痛、沉重,甚则转侧不利为主要表现,主要病位在背部,可涉及肩部等。两者病位相邻,功能相关,因此病变时易合并出现,常兼夹为病。如《针灸资生经》曰:“或背上先疼,遂牵引肩上疼。”
5.3 背痹与腰痹 两者均可出现腰背部疼痛。腰痹是以腰部疼痛、重着、麻木甚则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主要病位在腰部,可涉及背部等。背痹是以背部疼痛、沉重,甚则转侧不利为主要表现,主要病位在背部,可涉及腰部等。两者病位相近,功能相关,因此病变时易合并出现,常兼夹为病。如《备急千金要方》曰:“腰背相引而痛。”明·皇甫中《明医指掌》曰:“腰痛,……或引背痛。”
5.4 背痹与脊痹 两者均可出现脊背部疼痛,可见“腰脊背相引痛”之症状。脊痹是以脊部疼痛、僵硬、沉重,甚至强直为主要表现,“督脉之病,脊强反折”,其病位在督脉及整个脊柱;背痹是以背部疼痛、沉重,甚则转侧不利为主要表现,主要病位在背部。但在部位上,背是脊的一部分,功能相关,因而病变时易合并出现,如《针灸资生经》曰:“背脊强急。”背痹进一步发展可为脊痹。因此,两者应注意区分。
5.5 背痹与经筋痹 两者都可出现背部疼痛,固定不移。背部经筋痹处有明确的压痛点,疼痛常在经筋走行上,按压肌肤可触及条索状。背痹疼痛可连及肩背及腰背部,病位广泛,可伴背部经筋痹[13]。
6 背痹的治疗
6.1 背痹的治疗原则 背痹的治疗,初病未久,邪盛正实,治疗应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久病迁延或体虚之人,邪少正虚,治疗应重视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兼通络祛邪为原则。临床治疗可选用适当的引经药。本病治疗应重视针灸、推拿等疗法,配合功能锻炼。伴发背部经筋痹者,应兼顾治疗。
6.2 历代医家对背痹的论治
6.2.1 秦汉晋唐时期 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出了按钜阳经脉论治本病。《内经》提出针刺治疗本病的穴位和方法,如《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按疾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素问·刺腰痛》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东垣试效方》从之。《灵枢·五邪》曰:“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针灸甲乙经》《证治准绳》从之。《金匮要略》详论胸痹引起的本病治疗:“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栝蒌薤白白酒汤“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奇效良方》从之。《针灸甲乙经》系统论述用针灸治疗本病,曰:“肩背痹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肩背痹不举,血瘀肩中,不能动摇,巨骨主之。”“颈项肩背痛,臂痿痹不仁,天井主之。”“肩背头痛,时眩,涌泉主之。”《医述》从之。《诸病源候论》主张用汤熨针石、补养宣导治疗背痹,特别对养生导引法尤为重视,如其曰:“互跪,长伸两手,拓席向前,待腰脊须转,遍身骨解气散,长引腰极势,然始却跪使急,如似脊内冷气出许,……还坐,来去二七。去五脏不和、背痛闷。”对本病的功能锻炼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备急千金要方》承《针灸甲乙经》用针灸治疗:“涌泉主肩背颈项痛。”巨骨主肩背痛。”“膈俞、京门、尺泽主肩背寒痉。”“列缺主肩背寒栗。”用细辛散治“胸痹达背痛”;熨背散治“胸背疼痛而闷”;菊花酒治腰背痛;前胡汤治心痛彻背。独活寄生汤治疗肾虚腰背痛;《鸡峰普济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从之。唐·孙思邈《千金翼方》用大补肾汤“治肾气不足,腰背疼重”。《外台秘要》用肾气丸治腰背痛;引《删繁方》用人参补肾汤治肾劳虚寒,腰背强直。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用小红丸、麻丸子、当归散、乳香散治劳伤筋骨、肩背疼痛。
6.2.2 宋金元时期 《太平圣惠方》用天雄丸、肉苁蓉散治腰背强痛,单方治肩背拘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骨碎补丸治腰背强痛;人参顺气散治肩背拘急;小续命汤治腰背倦痛、转侧不得;神应丸治“腰痛如折,牵引背膂”;三建汤治腰背痠痛;七生丸治背膊拘急,《普济方》从之。《圣济总录》用海桐皮汤治背项拘急;赤箭丸治项强背痛;天麻散治项背硬强;白附子丸治腰背强直疼痛;麻黄汤治腰背强痛;牛角地黄散治腰背痛;六味沉香饮治腰背急强;猪胆丸治背脊拘急;肾著散治腰背疼重;菝葜酒治腰背挛痹,仙人杖浸酒治肩膊胸背疼痛,《普济方》从之。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用椒附散“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证治准绳》《杂病源流犀烛》从之。《针灸资生经》曰:“腰背痛宜针。”“肺俞治腰背强痛。”“意舍治背痛恶风寒。”“鱼际治痹走胸背痛。”“志室疗背痛俯仰不得;背痛灸巨阙等,或灸胸堂;肺俞,治背偻如龟背。”神堂疗肩背连胸痛。”“腰背痛灸三焦俞;下焦俞疗背痛身热。”《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用控涎丹“治痰饮伏在胸膈上下,忽然颈项、胸背、股胯隐痛不可忍”;《济阳纲目》《医门法律》《傅青主男科》从之。杨倓《杨氏家藏方》用渗湿汤治项背强急,蠲痹汤治项背拘急,《魏氏家藏方》《明医指掌》从之。金·张元素《医学启源》用当归拈痛汤治湿热为病,肩背沉重而痛。《赤水玄珠》《证治准绳》《丹台玉案》《张氏医通》《类证治裁》等从之。宋·魏岘《魏氏家藏方》用寻痛丸“治腰背并骨节因扑损疼痛”。《妇人大全良方》用追风散治项背拘急;都梁丸、木瓜煎治腰背反张;《百代医宗》从之。严用和《济生方》用趁痛散治疗腰背强硬。《东垣试效方》曰:“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奇效良方》《校注妇人良方》《古今医统大全》《医学纲目》《赤水玄珠》《证治准绳》《张氏医通》《类证治裁》从之。宋周应《简要济众方》用覆盆子丸治“背膊疼痛”,《医方类聚》从之。元·许国祯《御药院方》用白术妙功丸治腰背麻痛。《卫生宝鉴》用活血应痛丸治疗“腰背肿疼,……项背拘急”等。《证治准绳》《医钞类编》从之。
6.2.3 明清时期 《证治要诀》论治肩背痛曰:“其人素有痰饮流注,肩背作痛,宜星香散。”“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背而上,致肩背作痛,宜和气饮。”“有本体虚,及病后心膈间痛,或牵引乳胁,或走注肩背,此乃元气上逆,当引使归元,不可复下。”《赤水玄珠》《证治准绳》《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从之。《普济方》针灸治疗本病:“治背恶寒痛,……穴膈关、秩边、京骨。”“治背痹闷,肩膊间急痛,背气不能引顾,……穴魄户。”“治肩背痛,穴中府。”“治肩背热痛,……穴肩井。”用风髓丹治腰背疼痛,转侧不得;承《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用黄芪茯神汤治“心胸中痛,两胁连肩背”。《医学正传》《百代医宗》从之。《医方类聚·助道方》用局方四物汤加减“治脾经受湿背肩手足痛”。《奇效良方》用通气防风汤“治肩背痛不可回顾者”,《赤水玄珠》《古今医统大全》《万病回春》《类证治裁》从之。明·鲁伯嗣《婴童百问》承丹溪方用枳壳防风丸治小儿龟背龟胸。《医学入门》曰:“肩背痛因食积者,单龟板为丸,姜汤下。”“背心常一片冰冷者,导痰汤合苏子降气汤。”龚信《古今医鉴》用保婴百中膏“治跌扑伤损,手足肩背”。《赤水玄珠》曰:“劳力或看书、著棋久坐而致脊背疼者,补中益气汤或八物汤加黄芪。”《证治准绳》《张氏医通》《冯氏锦囊秘录》《类证治裁》从之。《证治准绳》论治“肩背痛”曰:“风寒汗出肩背痛……防风汤主之;”“寒热气不足以息而肩背痛,……当以人参、黄芪之属。”龚廷贤《寿世保元》用豁痰汤治“脉洪大促紧者,肩背痛沉而滑者”;迎气防风汤治“肩背痛,汗出,小便数而少”;参合汤“治背心一点痛者”;羌活胜湿汤“治肩背痛不可回顾”,《类证治裁》从之。《傅青主男科》列有治“背骨痛”单方。《傅青主女科》用趁痛散治疗产后所致“腰背不能转侧。”清·陈士铎《辨证录》用补正逐邪汤治“胸背、手足、腰脊牵连,疼痛不定”;并祛丹治“人有一身上下,由背而至腰膝两胫,无不作痛。”“愈后用八味地黄丸调理”。《石室秘录》用解湿仙丹治“背脊骨痛”。《张氏医通》曰:“背痛须加羌、防引经,肥人少佐附子,瘦人须佐芩、连、丹皮。”“肩背一片冷痛,背膂疼痛,古方用神保丸愈者,此有寒积也。有因寒饮伏结者,近效白术附子汤。”《类证治裁》从之。《症因脉治》以外感内伤论治“肩背痛”。蒋廷锡《医部全录》引《幼幼近编》用二活散治龟背。《医学心悟》以“风痰论治”本病:“治背痛者,祛风邪,此一定之理。理痰气,宜用木香调气散,并前丸;祛风邪,宜用秦艽天麻汤;挟寒者,加桂、附;挟虚者,以补中益气加秦艽、天麻主之。”《临证指南医案》论治“肩臂背痛”曰:“治分气血二致,通补攸殊。”“失血背痛者,其虚亦在阳明之络,用人参、归身、枣仁、白芍、炙草、茯神,以填补阳明。”何梦瑶《医碥》用经验何首乌丸治腰背疼痛。《通俗伤寒论》用桂枝橘皮汤治肩背麻木。《杂病源流犀烛》强调背伛偻,年老伛偻者,当用补肾益髓之剂;少壮之人,宜煨肾散。《医学举要》论治“肩背作痛”曰:“若外邪为患,当从太阳经治,冲气上攻,当从少阴经治。”《类证治裁》曰:“如肺受风热,而肩背痛,羌活散;肺气虚而肩背寒,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肾气逆冲,挟脊而上攻背痛者,系督脉主病,治在少阴。”“肝浊逆冲,从腹而上攻背痛者,系冲任主病,治在厥阴。”“督脉虚,背痛脊高突,鹿角霜、杞子、归身、杜仲、茯苓、炒苑子。”“凡背痛,通用姜黄散,更须加防风、羌活引经。”吴师机《理瀹骈文》用散阴膏治肾虚腰背痛。《马培之医案》脏腑辨证论治“龟背”,在肝者用疏肝流气饮;在脾者用温脾饮、和脾通络散;在肾者用独活汤、安肾丸主之。
6.2.4 近现代时期 近代陈伯勤善用石楠藤治疗背部疼痛。代云波对于痹在腰背者,用杜仲、续断、狗脊、桑寄生、独活、淫羊藿、鹿角霜等。黄宗勖善于针药并用以治腰背痛等。蔡友敬对于“弯腰驼背”之脾肾阳虚者,以补肾壮督为治,常选用巴戟、仙灵脾、鹿衔草、补骨脂、仙茅、杜仲等药。刘渡舟对于肩背痛者善用片姜黄、羌活。朱良春对于背部疼痛剧烈者用九香虫,配以葛根、秦艽;背脊强直而痛、伛偻驼背者,用鹿角片、乌梢蛇补肾通督,配以鹿衔草、骨碎补。薛盟对于腰背冷痛者,善用熟地黄、鹿角霜;自拟四物振督汤治疗“胸腰椎骨质增生症或伴有下肢肌肉萎缩”,腰背寒痛较甚,加淡附片、上肉桂。焦树德对于病久腰背僵曲者用补肾强督清化汤加重骨碎补、白僵蚕用量,另加炒白芥子、透骨草、自然铜。张建夫对于项背强痛或肩背重着者,重用羌独活;若背痛不可转侧者,背痛项强,再加葛根;若背冷恶寒者,用川芎、防风、桂枝;若伴背冷喜暖者,重用附子。娄多峰对于痹着项背者善用葛根、桂枝、羌活;痹着腰背者用桑寄生、狗脊、独活、熟地、杜仲。创制强脊宁二号汤治疗“腰脊强痛,背驼”之强直性脊柱炎。石仰山对于项背强者善用牛蒡子、葛根、僵蚕、防风。李济仁对于腰背僵急,治以温经散寒、祛湿舒筋,方用独活散加减。《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用中药托敷剂治骨质增生引起的颈背腰部疼痛不舒,活动障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荟海》用三仙骨痹丸治“腰背重坠,转动不利”之肥大性关节炎;温经止痛散治腰背胸胁痛等。《现代针灸临床聚英》曰:“脊背强痛,取华佗夹脊穴。”
7 背痹的转归预后
背痹为慢性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背痹的转归及预后与起病原因、素体强弱等因素有关。病之初多以实证为主,病情大多轻浅,若及时有效地治疗,多可转愈。若病情迁延,由实转虚,虚实夹杂,治疗较为缓慢,但经过治疗也可好转。部分若配合不当,失治误治,导致功能障碍,或内舍脏腑,则预后较差,影响生活质量。
8 结 语
背痹,病位在背部,可连及颈肩及腰脊等部位,与肝肾脾等脏腑关系密切。其病因有外感六淫、脏腑气血亏虚、姿势不当、慢性劳损、他病他痹所致等多种因素,但总不外“虚邪瘀”(下转第76页)
(上接第40页)3个方面。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背部经脉痹阻,不通不荣。病类分虚实,病性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虚为气血亏虚,标实为风寒、湿热、血瘀、痰浊。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背痹的治疗,当分清虚实,辨清经络,辨证论治,同时配合针灸理疗,功能锻炼。若用药恰当,治疗及时,积极配合,则预后较好;若配合不当,失治误治,功能受限,或内舍脏腑,则预后较差。因此,本病应早期积极正确治疗。对于背痹伴发经筋痹者,可配合针灸、埋针、小针刀等局部治疗。背痹作为常见风湿病之一,在临床中经常遇到,且往往与其他疾病并存,有着重要临床意义。另外,根据规范化研究,把风湿病(痹病)作为一级病
名[14],那么背痹就是二级病名(肢体痹)下面的三级病名。本文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梳理,对背痹的认识更加系统化,便于更好地指导临床。
9 参考文献
[1]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95-201.
[2] 李满意,娄玉钤,潘宏伟.肢体痹的源流及临床意
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9):54-60,72.
[3] 娄玉钤.风湿病命名与分类的规范化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9):840-844.
[4]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5] 娄高峰,娄玉钤,娄万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189-192.
[6] 娄玉钤.中国痹病大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0.
[7] 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70-1772.
[8] 娄玉钤.风湿病诊断治疗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8-10.
[9] 娄玉钤,李满意.特殊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49-57.
[10]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11] 李满意,王淑静,娄玉钤.颈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1):45-52.
[12] 陈传榜,李满意,王淑静,等.肩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2):49-56.
[13] 李满意,娄玉钤,陈传榜,等.经筋痹的源流 [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2(8):55-60,69.
[14]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病名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37-41.
收稿日期:2016-02-20;修回日期:201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