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将中美两国高校重的职业指导工作进行比较。
关键词:高校学生;职业指导;就业创业
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人类的职业道路、专业方向、职业专长、专业训练的种类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人类的职业生涯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努力去规划自己的将来,以面对他们所能意识到各种可能性,但实际上这些可能性在现代社会是无穷无尽的。
高校学生在入学选择专业时,大多听从父母的意见。择业就成为其人生中又一次重大选择。面对数不胜数的可能性时,高校学生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解决这个难题,除了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有专业的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起源于美国,1908年,美国学者佛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波士顿开设职业局,1909年,帕森斯等人出版了职业指导专著《选择职业》(Choosing Vocation),标志着职业指导理论的创立。因此,帕森斯被誉为美国“职业指导之父”。在帕森斯之后,美国的职业指导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美国的职业指导进入校园。多元化的职业指导开始产生,从学校到择业的过渡成为焦点。[1]我国的职业指导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但职业指导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问题分析
1.对“职业指导”认识存在误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人的宗旨。”职业心理、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适应等总是处于一种流动的发展状态中,所以学校的职业指导也不应是“一次性”指导,更不是在某个特定时间点为了把学生“推销”出去而进行的指导。但是在实践中,很多时候“职业指导”被等同于“就业指导”,学生在即将毕业前夕,学校发现学生缺乏求职技巧,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学生也突然意识到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中。结果是只注重了“就业率”,而忽视了“就业质量”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2.职业指导的内容陈旧,缺乏深度
目前,高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没有建立起标准的课程标准、课程评价体系等,授课内容大多以实用性和时效性为主,缺乏职业指导课程本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只注重向毕业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等,不注重讲解社会经济形势与特征、人生与成功、择业准备等,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观、价值观的培养。[2]学生普遍反应职业指导课程有需求,但在真正上完课之后又普遍觉得上课内容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造成了职业指导课程“对口不对味”的状况。
3.职业指导队伍薄弱
一是职业指导队伍构成不合理。从专业化的角度来说,从事职业指导的老师必须是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专业人才,必须熟悉职业规划流程,熟悉人才测评方法和工具,了解最新就业市场信息,具有预测未来行业和职业发展的能力。而当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队伍大多数是行政干部或辅导员,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只能停留在零碎的实用指导,缺乏专业的理论基础。二是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由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专职人员有限,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忙于处理诸如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就业协议书的签订等事务性的工作,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职业指导的具体工作。而各个学院负责职业指导的学院的辅导员,职业指导只是他们众多学生事务工作中的一部分而已,且他们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
二、改进高校职业指导的建议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正处于剧烈变化中,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也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而走向新阶段,同时也对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4年,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建立健全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要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新业态和新常态,及时将学科专业动态和行业发展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吸引力。”
1.建立一直专业化、高素质、与时俱进的指导队伍
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高校需要对职业指导人员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社会学、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咨询服务辅导、就业指导技巧等内容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师资源,组织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专业老师为学生授课,这也有利于职业指导工作“全员化”的实现;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吸引用人单位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资深人士、知名校友加入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队伍[3]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职业指导队伍。
2.转变指导方式
首先,高校的职业指导不仅面向全体在校学生,还应该为已毕业的校友、用人单位、全校教职工以及学生家长等多类型的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这是高校职业指导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充分体现出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其次,职业指导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紧密结合大学生个体生理、心理、年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指导,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在集体授课、团体辅导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个性化辅导与咨询”[4]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对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应对大学生对职业指导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再次,高校职业指导不等于毕业生就业教育,更不能简单理解为求职技巧教育。无论是大学生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还是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的养成,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职业指导要从大学生入学就开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采用集体授课与个别指导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
科学、完善的职业指导评估体系是促进、提高、改善高校职业指导水平的重要手段。考核的内容不仅仅包括传统的初次就业率,更应该包括就业促进措施,就业工作条件、就业服务项目等多方面内容。通过测评有效地促进职业指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指导能力,促进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高校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是高校学生求职生涯中的重要一环,是职业生涯的奠基石。认识到这一阶段的重要意义,各界加强对高校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的重视,不断改进完善高校职业生涯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马克·波普.美国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历程与职业指导员的培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3):54.
[2]《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6月,第169期.
[3]郭西平.《高校何兴华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研究》
[4]《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作者简介:
孔霞(1988-),女,湖南常德,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