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臻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我区广大农村牧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农牧民获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更优美的环境,农牧民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使他们更加坚定了对未来、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我深深体会到,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用情、用心、用力、用功”去做、去谋、去扎实推动。
作决策要“用情”。作为领导干部和各级组织,每天都在围绕我们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在作决策,有的决策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和拥护,有的决策会受到人们的质疑和反对。每当决策遇到质疑和反对的时候,有的领导干部就会觉得很委屈,认为我们的决策符合中央要求,符合法律规定,也是科学的、民主的,是在为老百姓考虑,为什么他们不买账?最后往往得出的结论就是老百姓素质不高、理解能力不强、见识短、思想不够解放,把责任都推到老百姓身上。这恰恰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我们的领导干部在决策时用情未至,没有完全站在群众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没有全面照顾到群众的所盼、所需、所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重视“三农”工作。然而,面对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和一穷二白的国情,我们不得不暂时牺牲农民的利益,加快建立我们自己的工业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能够有今天的发展成果,和广大农民的无私奉献和利益牺牲是分不开的。就拿阿拉善盟来说,农牧民的人均收入全区最高,达到14477元,但是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之前,危房和土房占到58.3%,有18.7%的农牧户电力需求得不到满足,嘎查村卫生室的覆盖率只有25%,农村牧区街巷几乎没有水泥路,有4130户农牧民看不上电视,有20%的嘎查村没有手机信号。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审时度势,作出了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广大农牧民的深厚感情,准确地把握了农牧民的所思、所想、所盼。
决策落地要“用心”。任何一项好的决策,要达到好的目标、实现好的效果,首先必须对决策本身的目的、意义、内涵要有深刻的理解,同时要真正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概括起来就是要“用心”。比如,阿拉善盟降雨量很少,所以屋顶比较平,但是有些村学习雨水多的地方,增加屋顶坡度,上彩钢板,结果造成资金浪费,发挥不了任何实际作用。这充分说明我们的领导干部在决策落实时没有用心谋划,没有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没有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工作实践中,我们针对存在的问题,逐步形成了“六个结合”的工作思路,即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与新农村新牧区、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与生产力布局调整有机结合,与守土戍边有机结合,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与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了“七个得到”的目标要求,即村容村貌得到改变,产业基础得到巩固,农牧民收入得到增加,贫困人口生活得到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得到延伸,乡风文明程度得到提升,基层政权得到稳固;形成了“四种覆盖”的工作模式,即就地提升覆盖、转移集中覆盖、进城根本覆盖、流动灵活覆盖。同时,不断细化规划,突出地区特点,体现乡村文化,逐步使“十个全覆盖”工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也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认可。
推动落实要“用力”。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推动落实“十个全覆盖”工程中,为我们如何抓工作落实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首先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落实;其次是大范围、全方位巡回观摩;第三是强有力的组织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第四是自治区领导亲力亲为,不辞辛劳,和大家一起起早贪黑,勤奋工作, 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三分决策,七分落实”。在今后每一次工作落实中,我们都应以自治区党委、政府抓工作落实的力度为榜样,亲力亲为,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扎扎实实地使每一项决策落地生根,做到“做一件成一件”。
破解难题要“用功”。这里所说的“功”,既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功底,也包括久久为功的功力。比如,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干群关系等问题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和党的执政基础的稳固。城乡二元结构实质上就是城乡之间的差别,这个差别我理解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收入,二是基础设施,三是公共服务,四是心理。“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为破解这些难题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工程实施以来,我们集中用功,使农村牧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更趋完善,农牧产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农牧民的幸福感、自豪感、优越感陡然增加。“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也使农村牧区基层组织更加强壮,老百姓对党组织的信任度也在提高。干部真正沉下了身子,把农牧民的事当作自己家的事办,同时也在干的过程中接受了教育,提升了素质。
(作者系阿拉善盟盟委副书记、盟长)
责任编辑:刘 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