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庆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简称“血防”。建国后,血吸虫病在江南肆虐,尤以苏南最为严重,已经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民族的健康素质。党中央当机立断于1958年成立了中央血防九人领导小组,一场轰轰烈烈的向血吸虫病开战的人民战争在江南水网地区打响了。
昆山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全县百分之八十的地区和百姓,都或重或轻地染上这种“男不长,女不生”的传染病。上个世纪的50年代中期,在一次征兵体检中,百分之七十的适龄青年都患有血吸虫病,因此上级作出了停止征兵的命令,这是昆山人面临的极大耻辱。事情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尽快彻底消灭血吸虫病,为民解难,重获征兵资格,才是昆山的唯一出路。
随后,经过十多年与血吸虫病的决战、苦斗,昆山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终于摘掉了“苏南病夫”的落后帽子,百姓扬眉吐气,特别是立志参军报国的应征青年,终于盼到了有资格走向军营的这一天。这个胜利来之不易,有昆山历任分管领导的前赴后继,有昆山医务工作者的高度敬业,更有城乡百姓的大力配合,才创造了人间奇迹。回望走过的艰难历程,跌宕起伏,不胜感慨。
千村焦枯
血吸虫病在昆山的流行由来已久,明嘉靖《昆山县志》就有记载,说是大水后总有许多人死于“肚包病”,只见患者始于体质虚弱,四肢无力,面黄肌瘦,到后来腹泻便血,肚皮鼓起,最后在无药可治的绝望中死去。而且只要村中有一人得病,其他人就会很快被传染,直至危及全村。那时限于科学条件的不发达,还不知道原是血吸虫在作祟,只知道如果哪个村有大肚子病,男的讨不到媳妇,女的嫁不出去,以免传染疾病,后患无穷。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由隐藏在粪便中的活卵,通过皮肤、黏膜侵袭到健康人的肌体。人与脊椎动物(如牛、猪、羊)最易感染。人体一旦与疫水接触,早期伴有咳嗽、胸痛,后见痰液中带血丝,如未能及时治疗,寄生虫就此潜伏下来,慢慢侵害内脏,渐渐致人死亡。急性感染则来势更凶险,先发热,后便血,再肝脾肿大,旋即出现腹水,最后一命呜呼。
过去,由于历代统治者漠视人民疾苦,又缺少灵丹妙药,只能外人避之,内人逃之,留恋家园的最后只能是死路一条,到后来村中无人,田地焦枯,万户萧疏,成为鬼哭狼嚎的不毛之地。昆山就有几个村因血吸虫病侵害而最后成了“无人村”:
花桥新胡村:建国初属天福乡第八村,因家家户户患血吸虫病而人人腹大如鼓,故被称为“肚包村”。以前,这里的村民大多因大肚而丧失了劳动力。有人用“四瓜大王”来描述患者的病态:“头颅像南瓜,臂巴像丝瓜,肚皮像冬瓜,脚膀像黄瓜。”可见病人骨瘦如柴,都在苟延残喘地奄奄一息。由于那里失去了劳动力,田地只能荒芜。最后大多死于血吸虫病,景象惨不忍睹。
周庄杨家浜:该村原来人丁兴旺,农舍沿河散立,炊烟袅袅,起于绿树翠竹之间。勤劳的村民一年四季都在湖心荡田里耕耘庄稼,由于长年接触疫水,极易感染血吸虫病,很多村民患上了“大肚子病”,挣扎在死亡线上。旧社会里无钱医治,只能去求神拜佛,当然无济于事。到了建国前夕,杨家浜村民大多病亡,侥幸活下来的人只能弃家远走他乡,最后村庄凋零,一片凄凉。
周市杜家巷:该村由于地势低洼,是个出了名的血吸虫病重灾区。民国十三年(1924),全村原有50多户人家200多人口,由于血吸虫病蔓延,后来村民死的死,逃的逃,到建国前夕竟有28户灭门绝代,情况最严重时,全村差不多每天都有人因血吸虫病而死去。最后连扛棺材的男子都没有,只能让妇女去勉为其难了。今日村民只要讲起这段往事,就会哀叹不止。
《昆山文史》中有一张摄于昆山无名氏家庭的旧影,病情严重的程度令人触目惊心,一家五口(夫妻两人和两女一子)都得了大肚子病,看得出年纪稍大的由于受害年份较长,而肚皮大得似圆鼓,年纪稍轻的也有大肚皮的迹象了,不远的将来也将像“十月怀胎”。像这样的病危人家,当时在昆山的农村中比比皆是,他们没有条件去求医,只能像漏水的木船一样,慢慢地沉没下去。
只要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人,都曾亲眼目睹这种病入膏肓的绝境,患者无依无助,只能以期盼的目光等待着救星的到来。
枯木逢春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其中的血吸虫病也是迫在眉睫需解决的大问题。所以,有关方面就在1951年成立了苏南血防站,一些年轻的医务工作者经过短期培训后,就分赴苏南各地,其中就有九位被派往昆山重灾区,成为昆山血防工作的开拓者。
那时的昆山经济落后,血防队的治疗经验也是一片空白,一切还在摸索之中。幸好,昆山城内还有治臌世家可以请教。由于昆山地区早就臌病(血吸虫病的俗称)泛滥,因此城内庞家中医已研究出一套非常灵验的治臌秘法,成为远近闻名的肚包病克星,但毕竟只是草药煎汤,而且还势单力薄,难以迅速扭转臌病泛滥的局面,中药只能作为辅助疗法,要想彻底根治臌病,还需用西药作主导,才能挽救面广量大的病人。但特效西药何来呢?
就在此时,中央组织了精兵强将在攻克医疗难关,后来终于发明了治疗血吸虫病的特效药,晚期用针剂,早期用片剂,由于采用“以毒攻毒”的下药方式,疗效立竿见影。但是常有严重的治疗反应,有的病人中途就想打退堂鼓。为了不留“漏网病人”,彻底杜绝传染病源,所以血防工作人员一方面精心护理,争取少出事故,让病人放心;另一方面积极动员每一个病人都能服从安排,接受治疗。很多血防工作者把青春献给了昆山,甚至将一生的精力全都倾注到血防事业上。
最近读到昆山血防元老徐朔臣先生的一篇回忆文章,令人感动。他是1956年从苏州医士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昆山卫生系统工作的,原想进医院当名称职的医生,为民救死扶伤,谁知被分配进县血防站工作,不久被派往千灯去负责治疗血吸虫病人的工作。他服从组织安排,打起背包就出发了,成为昆山血防事业中的“开路先锋”。
那时的徐朔臣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中专生,对医治血吸虫病还毫无经验,只能看书学习,研究疗法,并出外进修,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当时,常用锑剂治疗,20天为一个疗程,每天静脉注射一针药液,因为药剂毒性大,药水如果漏进皮下,就会发生红肿甚至溃烂,而且随时有危及生命的药物反应,所以要时刻留心,仔细观察,防止事故发生。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但他毫无怨言,一心想把所有的病人都治愈康复。
当时的治疗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昆山文史》第三辑上刊登了淀东乡永生村翁祖珍治疗前后的两张照片——一张是挺起了大肚子,瘦得皮包骨头的形象;一张是治疗后的健康身躯,还能挑担参加体力劳动。那时的翁祖珍只有十八岁,正值青春年华,面容娇美,但大腹便便,细臂瘦瘦,毫无发育迹象,还像一个幼稚的小女子,只有盼望救治的眼神,无奈地拎起裤腰,接受医生的检查和照相。那时保命重要,也容不得有羞涩感了,看了真叫人怜悯。
消灭钉螺也是面广量大的防治工作。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引起的传染病,病卵不能在体内直接繁殖,而需经大便排出体外后,入水孵出毛蚴,并在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而尾蚴往往游在江河中,钻在堤岸边,所以消灭血吸虫病,首先务必灭螺。当时昆山灭螺,有的在河堤搜索、寻觅,有的在河岸喷药、压土,只有完全彻底地消灭钉螺,才能使血吸虫再没有繁殖的温床。
那些年,可以说在治病过程中“全民皆兵”,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男女老少都参与灭螺工作,好像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
春风荡漾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江西省余江县于1958年就宣布消灭了血吸虫病。毛泽东主席一向关心江南的这个严重病灾,当他看到了《人民日报》1958年6月30日发表的特写《第一面红旗》后,立刻情不自禁地写下七律《送瘟神》两首,给予歌颂和赞美。
诗词公开发表以后,立刻成为昆山一定要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的精神动力,一时间,《送瘟神》书写在大街小巷,鞭策昆山也需尽快“摘帽”。当时在人民路和西街交叉口露天小舞台后墙上就书写有《送瘟神》二首,在今人民南路和朝阳路交叉口三角塔上也书写有《送瘟神》二首,都在激励昆山人民应该投以更大的热情,将血吸虫病完全、彻底地消灭掉。
六十年代初播放了一部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枯木逢春》,其剧情就是发生在血吸虫病重灾区中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据说,当时的编剧、导演、演员曾深入千灯原百家荡“无人村”进行采访,使影片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感人肺腑。电影一经公映,立刻引起轰动,不少观众触景生情,泪如雨下。其中的《送瘟神》插曲也不胫而走,广泛传唱。
从此,昆山的血防事业在诗词《送瘟神》和电影《枯木逢春》的鼓舞下,进展更快,成效更大。先进事迹层出不穷,也经常编入文艺节目演出。记得七十年代后期,昆山评弹团的刘宗英先生曾编创血防题材的《清水湾》公开演出,并在省里会演时获奖。
通过二十多年前赴后继的努力,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昆山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其鲜明的标志就是昆山人可以参军了。那年征兵开始后报名踊跃,并超额完成了当年的征兵任务。只见送兵出征那一天,昆山城乡人声鼎沸,喜气洋洋,都为这一天的回归而心花怒放,都感恩为之呕心沥血的血防卫士们的卓越贡献。
改革开放后,根据上级指示,昆山必须在五年内彻底地消灭血吸虫病。经过切实有效的工作,1984年春,省政府派员验收,郑重宣布昆山完全达标,从此,昆山已将血吸虫病拒之门外。
为了纪念这个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1984年,县政府借助亭林园的旖旎风光,在玉峰山南麓翠微阁下方建造了一座双层“血防纪念亭”,飞檐翘角,古朴典雅。为了与毛泽东“春风杨柳万千条”的诗句相呼应,有识之士建议命名为“春风亭”,虽然与西山顶上的春风亭有重名的异议,但昆山人割舍不去因《送瘟神》所给予的精神力量,故坚持命名之。亭前的“春风亭”匾额是由原江苏省副省长管文蔚题写,亭中竖立的“为人民造福”大理石石碑是由原中央血防领导小组组长魏文伯题写,亭东花岗岩石壁上镌刻毛泽东《送瘟神》手迹,西侧为昆山县政府竖立的纪念碑。只要走近春风亭,就会感动纠缠千年的传染恶病终于灭在当代,不禁对为之付出心血的领导、医生肃然起敬。魏文伯是分管血防工作的中央领导,任职期间身先士卒,经常深入昆山给予指导,他撰写的《送瘟神三字经》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在昆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他得知昆山彻底消灭血吸虫病后,立即题词祝贺。
昆山的“血防”工作成绩斐然,但保卫这个胜利成果还任重道远,还需严阵以待,警惕死灰复燃,如果再让病魔入侵,将愧对这几十年为之奋斗的昆山血防前辈们。
(责任编辑:武学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