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猴”文化差异趣谈

2016-05-04 06:08梁璐茜
关键词:中西文化习语猴子

梁璐茜

按照中国农历,2016年是“猴年”(the Chinese year of the Monkey)。

猴,是一种灵长类动物,通常为群栖性,主要在树上生活。猴子的种类非常庞杂,全世界大约有200种左右。其中有不少名贵品种。例如我国金丝猴,就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猴种之一,它全身披金黄色长毛,头圆、耳短、鼻孔朝天,群居秦岭3000米高的密林中,以野果、树叶为食。在云南3000米高的原始森林中,近年还发现了一种黑色金丝猴,当地叫“雪猴”,被列为稀有动物。仅产于广西南部的白头叶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才被发现的名贵品种,它全身黑白分明,黑脸、黑眼睛、黑耳朵,但头部、颈部直到两肩都披着白色毛,头顶上还高耸着一撮白毛,犹如白冠。被认定为当今世界动物中的“稀宝”。小懒猴,也是仅产于我国云南的一种宝猴。它与一般猴类活动规律完全相反,白天睡大觉,晚上步履蹒跚地出动觅食。它四肢等长,不会跳跃,行动迟缓,体重1公斤左右,宛似一只小猫。

在世界各地,猴子的珍贵品种也不少。如巴西的煤猴、美国的尖鼻猴、菲律宾的眼镜猴,中、南美洲的卷尾猴、非洲的长尾猴、指猴等。

猴又是自然界中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与人类同属哺乳动物中最高级的灵长类。达尔文和赫胥黎的学说,使人类对猴子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猴子的轻灵黠慧,也确实惹人喜爱。自从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问世以来,乐观豪迈的孙悟空,使猴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得到充分的张扬,并大大地丰富了汉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由于历史发展状况、生存环境、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等很多方面的不同,导致了民族间对相同动物形象产生的联想不同,有时甚至完全相反,不同的文化意象便应运而生。下面谈谈“猴”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一、“猴”汉语中的文化内涵意义

中国的猴文化源远流长,猴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流形象。整体上是不断上升的,主要还是从明朝著名的四大小说之一吴承恩的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开始。因他在艰难困苦的取经路上,尽显神通,机智灵活,勇敢斩妖,最终唐僧取到真经修成正果,他的形象在中国人的心中广受欢迎。因此,猴在汉语中有聪明、机智、灵活的文化内涵,与猴相关的歇后语也表现猴的滑稽可笑。如“猴子吃辣椒—抓耳挠腮”、“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孙猴子上天—得意忘形”、“孙大圣管桃园—自食其果”。不过也有的“猴”带贬义的文化内涵。用“猴”来比作奸诈、伪君子、惩罚的形象,如“树倒猢狲散”,原用来讽刺依傍秦桧的奸臣曹永,后以此典故喻示以势力相结合的团伙。“棘猴”比喻怪诞的欺骗行为。由此可见,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同一动物的联想不一样。总体来说,“猴”在汉语中文化内涵的特点可以说是褒贬并存。

二、“猴”英语中的文化内涵意义

猴在英语中的文化蕴涵简括地说,英语中的 monkey 带有贬义,在西方人眼中“猴”是恶作剧的象征,淘气顽皮,多与搞怪、模仿、闲散的形象有关。淘气、顽皮。如 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one 使某人出丑,耍弄(或愚弄,戏弄,嘲弄)某人;monkey business胡闹,骗人的把戏;欺骗;恶作剧,指不道德或不合法的行为,往往是偷偷摸摸和具有欺骗性的行为,例如盗用公款,也可以指胡闹;骗人的把戏;恶作剧。Monkey see, monkey do. 东施效颦,比喻机械模仿。monkey around鬼混,胡闹。monkey suit 制服。monkey wrench 活动扳手,破坏性因素。a monkey on my back无法承受的负担,让人头疼的事或者令人讨厌的人。get the monkey off one's back除去困难和不快,战胜一个极大的困难。a monkey with a long tail抵押。put sbs monkey up使某人生气,激怒某人。

借用“猴”的行为特点的相关词语有:猴拳monkey style boxing;猴刀Monkey style broadsword play;猴棍monkey style cudgel play;猴戏 monkey show/a show by a performing monkey;monkey engine 打桩机;monkey jacket 紧身短上衣;monkey cup 猪笼草;monkey bread 猴面包树monkey nut 落花生monkey puzzle 智力问题;monkeyish 猴子似的。另外,日常生活中与“猴”相关的词语也不少,如江苏连云港有“猴园”—Monkey garden,安徽黄山有“猴子石”—Monkey Rock。

三、“猴”在中西文化中文化内涵的不同

“猴子”这一性格顽皮的动物在中英国家中的形象可见略同,但同中有异。其可大致归因于猴子在汉英民族的生活习俗中有相似之处,但由于中英国的民族思维和地理环境有所不同,所以其猴子的文化形象也就稍有不同。在汉语中有很多含“猴”的方言、习语、成语和谚语,有的在英语中找不到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相应形象,采用直译直接保留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化形象;采用意译替换目的语读者不熟悉的形象。例如:猴年马月 (驴年马月):year of the donkey and month of the horse/ a time that will never come.形容达到目的时间渺茫,要花很长的时间。尖嘴猴腮:pointed mouth and apes cheek-to have a wretched appearance and weasel-faced.形容人长得消瘦或穷酸。

有时人们借用与“猴”习性相关的引申意义如淘气、调皮、负担、乱搞、非人待遇和打杂等表达意象,翻译时就得采用意译,否则就难译出“猴”的文化内涵和意象。如:monkey jacket(从前水手们穿的)紧身短上衣、monkey suit 制服、礼服。这两个词取猴子外貌滑稽可笑的特点。又如“Stop monkeying about with these tools.” “别再乱动这些工具了。”该例“monkeying about with these tools”就是突显了猴子的“顽皮”的特点。在美国人的想象中,“monkey”的形象不好,是戏谑或危险的象征。这与“猴”在中文中的文化内涵截然相反。

由于中西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及价值观等的不一样,在翻译与“猴”有关的习语时,要做到源语与目的语对应很难,这时只能采用直译以完整地传达源语文化信息,同时又采用意译来做中西文化的交流顺畅性梳理。沐猴而冠(沐猴衣冠 / 沐猴冠冕):a monkey with a hat on a worthless person in imposing attire.此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决定衣锦还乡后,劝他在关中建功立业的人在背后嗤笑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后世用沐猴而冠讽刺那些目光短浅、徒有仪表而不能成大事的人,或讽刺那些人面兽心、依附权势的人。树倒糊孙散:When the tree fa11s, the monkeys scatter. When an influential person falls from power,his hangers disperse.此习语出自宋?庞元英《谈蔽?曹咏妻》载,曹咏投靠秦桧,做上了大官。秦桧一死,曹就被贬。历得斯派人给曹去一信,曹拆开一看,乃是《树倒瑚琳散》一篇。比喻为首的人或靠山死了或垮台了,依附于他的人也就四散了。以上两例译文的前半部分以直译的形式译出,后半部分添加解释性说明。如果说前半部分是为保留原文的文化形象而译,那么后面半分则是为对读者负责,方便读者理解而加。

总之,语言承载着文化信息,并忠实而全面地反映着文化。语言是储存传统的水库,而习语则是构成这个水库的水滴,也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的特征。在文化内涵丰富而又特殊的习语的翻译中,要在两种语言、两种不同的文化间,在归化与引进之间保持平衡。不同文化并非完全是隔离开来、毫无联系的,它们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因此,只有了解和掌握上述种种有关“猴”的习语背后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更好地了解这些表达方式的差异和用法,虽然在习语或其他文化领域中表现不一样,但还是可以找到折中的文化意象,只要将造成了中西方文化意象内涵不同的原因和各种因素考虑在内,掌握对两种语言中约定俗成的套语,就能更好的理解“猴”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习语猴子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文化认同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研究
男猴子和女猴子
淘气的猴子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中西文化大对比之“交际语言”的差异
A Monkey in Empty Talk说空话的猴子
猴子分桃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