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自由与民主何以必要

2016-05-04 03:13褚宏启
中国德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秩序民主学校

褚宏启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学生素质甚至国民素质的短板。自由是创新的基础,自由孕育创新;民主是自由的前提,民主带来自由。

一、自由是创新的基础

(一)自由的价值

人的自由是社会整体现代性的根本特征。自由是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确证,增进人的自由是教育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首先,自由与依附性相对。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依附属于人身依附,注重社会等级,强调权力本位、义务本位,而非权利本位,法律调整以确认等级依附关系为基本目标;资本主义时代的依附是人对物的依赖,经济关系具体表现为商品交换关系,承认个人利益追求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确定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契约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立了政治民主制度等等。但是,由于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是以物的依附性为基础的,所以人们更加受到物的力量的控制。对于人的依附、对于物的依附,使人处于不自由状态,受控于外部的威胁或者利诱,人不是自己的主人。因为依附而产生的行为,是外部力量所驱使的行为,人的内在动机不能得到充分激发,人的潜能不能得到充分实现。但是我想问大家,除了这两种外力之外,我们行为的动力是否还来源于其他?其实,人的行为动力还有更高贵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发自内心的,包括兴趣、爱、信仰等。人只有出于这种动力,才能处于一种自我状态,进而进入自由、自主状态,随之人的潜能才会充分得到发挥和实现。对于现在有些孩子来讲,为什么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因为有考试压力,孩子们对分数依赖和依附,学习不是发自内心的兴趣与热爱。这是被动学习,在这种学习中学生失去真正的自我,也缺失内在的动力,难以培育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自由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现代人的主体性表现为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人们难以想象,一种非主体的存在、无主体性的存在将会是怎样的存在?如果我们就是这种存在,那么这种存在是否还有意义?教育的使命是培育和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的生命力更加畅旺。

再次,自由是创造性发展的前提,即自由孕育创造。没有自由自主的空间,孩子很难形成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其实,我们现在的很多家长经常剥夺孩子的时间,以一种控制的方式去管理孩子的行为,这极大地压抑了他们的天性,遏制了其创造性的开发。

(二)教育与人的自由

教育培养“自由人”,即培养有自由精神的现代人,而不是唯唯诺诺的“臣民”和“顺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应该把“学习实现自我”放在最优先的地位。教育要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教育要解放人的才能,挖掘他们的创造力;教育要弘扬学生的独立自主性,教育要解放孩子的潜能,发觉孩子的潜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另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在教育中,自由是目的,也是手段。就手段而言,学生只有充分发挥了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等,才能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自由是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

反观我们的教育,孩子们刚进学校的时候好奇心很强,但是读书越久,变得越“死气沉沉”,我在想我们的教育到底是诲人不倦,还是“毁”人不倦呢?归根结底,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束缚人和压迫人,而是为了人的自由和解放。

(三)教育自由

教育自由即教育实践活动的自由与自主。教育自由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整个教育系统(包括教育行政系统)相对于其他社会子系统所具有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是相对的,但在我国却是稀缺而珍贵的;其二,教育系统内部不同教育主体所具有的自主性,如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学术自由权,学生的教育选择权、学习自由权、表达自由权,以及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等等。

讲学生的自由权,我觉得要先讲选择,因为没有选择就没有自由,当然我所说的这个选择不是指择校,而是孩子进入到一所学校以后,他还有没有再次选择的权利,选择丰富多样的课程,选择五花八门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以及课外活动,来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我的想法是,一所学校无论多么小,提供给孩子多样性的活动是很重要的。

教师有教学自由权或者自主权。教师的教学自主选择权是受法律保护的,课堂上的40分钟怎么过,教材怎么处理,教法怎么安排是教师个人的事情,任何人都不得干预。中国的教师和美国的教师相比有什么不同?就是中国的教师很听话,听主任的话,听校长的话。作为教育学生的直接主体,听话的教师很难教育出自由开放的学生,因此教师应该维护自己教育自由的权益。

学校也有办学自主权,做校长主要的关注应是学校要获取更多的资源来实现目标。那么我们最重要的资源在什么地方,我觉得最重要的资源可能不是钱、不是物,而是精神资源。比如就教师来说,教师的爱心、教师的热情、教师的智慧、教师的勇气、教师的创造性,这是我们办好一所学校最重要的资源。但如果没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没有一种尊重的氛围,没有一种民主自由的体制机制做保障,这些资源也是无法生成的。孩子这方面也一样,在每一节常态课堂上,如果没有自由、民主、宽松的氛围,他们的热情、智慧、勇气、创造性也出不来。

这里有两点需要强调:在执法层面,法定的教育自由或权利需要落实。如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已经喊了多年,但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使得学校缺少自由,进而使得学校的管理者和师生也难得自由;在立法层面,法定的教育自由或权利需要拓展。在权利的时代,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条件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应该把一些还没有被法律承认的应得自由(亦即利益和权利)纳入到法律的框架中,通过法律手段予以确认和保护。

二、民主是自由的基础

自由带动创新,那么谁带动自由呢?民主带动自由。教育自由的保障是民主主义,是教育民主尤其是政治民主。民主是自由的基础,以民主来促进自由,以民主来捍卫自由。对于学校是否喜欢民主管理,曾经有一个讨论,一所北京学校的校长说,其实想要提倡民主,放开话语权,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和家长们的要求又没法达到,你放开了以后,该怎样去解决,你给教师话语权了,你怎么去做,你给家长话语权、给学生话语权了,你又怎么去解决,会涌现出很多声音的问题,所以就形成了一个两难的局面。这一现象说明学校的民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就教育民主而言,我认为包括两个方面,刚性的民主管理制度和柔性的民主生活方式。在教育中,刚性的民主管理制度是指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人士广泛参与教育决策的制度,管理团队集体决策的制度,以及相关的教育管理信息公开与监督制度等等。其中,“参与决策”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是民主的本意,是教育民主的核心内容,不容偏离与置换。教育民主最通俗的解释是“教育事务,由民做主,一起决议”。柔性的教育民主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道德精神。我觉得柔性的教育民主应该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里。刚性民主与柔性民主都很重要,不仅要在教育管理中建立健全各种民主决策制度、扩大决策范围,而且还要在干群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推进民主平等的关系。

学校中的民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管理民主、教研民主、教学民主、班级民主。我觉得四个民主中后两个是更重要的,因为这两个民主是直接与孩子相关的,与孩子的“实际获得”相关。教学民主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对孩子是宽松的,他把话语权归还给孩子,让孩子说话,畅所欲言,言无不尽,不受打压,让孩子感受到民主带给他们的自由。

关于民主与能力的关系,我们做过讨论,发现很有意思。都说教学民主好,但是对于新教师而言,有的校长认为初期是不适合搞民主教学的,因为他把握课堂的秩序能力较差,一旦放开了,课堂就乱了。这个校长就建议教师教学的前五年,还是进行传统的控制型教学比较好。等五年后,这个老师成熟了,把控课堂纪律的能力提高了,再放开搞民主教学。但是另一个校长说,有可能五年过去之后,这个教师形成思维定式,就放不开了,不如一上岗就开始放开。有个校长问,现在的孩子都童言无忌,万一有的孩子提出的问题特别天马行空,教师回答不上来怎么办?我说谁规定了教师必须能回答以及会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同样的五年,教师用传统控制型教学形成的素质和开放民主型教学形成的素质,哪个较高呢?我认为是第二个。因为实施民主型的教学,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听到孩子的诉求和心声,就会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和进步,知识和素养都变得更宽和更强。所以我的结论是什么呢?民主能够促进主体性的提升,会给一个人带来正向的刺激,带来压力,同时也带来动力。民主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民主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

三、推进民主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提高参与度

参与教育治理的主体范围越宽,各类利益相关者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越充分,对于管理事务的参与程度越深,就越能代表民意民情,多元利益就越能得到充分表达,治理的民主性就越高,最后,善治的程度也就越高。在教育治理中,行政相对人和弱势群体的参与至关重要,这种参与对于遏制教育行政权力、保护弱势群体权益具有重要价值。比如说家委会构成,不能只是让“有头有脸”的家长当家委会成员,要有充分的代表性。如果某个班级学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占80%,就要求家委会成员中随迁子女的家长应该占到80%,否则家委会的决策可能会侵害随迁子女的利益或者决策不切实际。又如,家委会组织中的任何决定和建议都不能只让所谓的“土豪”家长来发声。就拿春游来说,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可能会建议出国或者去消费水平较高的地方游玩,但是一些经济基础差的家庭可能会因为无法承担费用而选择放弃,这对孩子的历练和交往都是不利的。就个体而言,教师、学生、家长的参与对于维护师生权益具有重要价值。

(二)增强透明度

透明度是指教育治理信息的公开性。教育利益相关人和社会公众对于教育治理信息享有知情权,有权利获知政府信息和学校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招生、课堂、教学、人事、预算、支出、学生资助、就业等。信息透明度越高,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越充分,多元治理主体就能越有效地参与治理,并监督治理过程。信息透明度高,还有助于防治教育腐败,提高治理的廉洁程度。

(三)追求新秩序

秩序意味着稳定性,意味着安全、安定,以及有条不紊的状态。教育秩序包括教育教学秩序、教育从业者工作秩序、教育管理秩序等等。没有这些秩序,教育工作将无从开展。教育治理的初级价值或者说基础性目标就是定分止争,规范教育行为,为教育带来秩序。但善治所追求的不是专制秩序,而是民主参与所带来的充满活力的秩序。教育治理要谨防大起大落,“大乱出大治”的思路不适合用于教育领域。

学校不能因为追求秩序而牺牲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自主,进而牺牲教育的公平和质量。实际上,这种牺牲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中并不鲜见。当前,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和处理好“秩序与发展”的关系。与传统的管理和统治相比,治理的目标将不再仅以防范和消弭矛盾、维护秩序为首要任务,而是要致力于实现“秩序”与“发展”主题的对接,要跳出“维稳”怪圈,使稳定与发展真正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四)追求真效率

善治必定是有效率的治理。教育治理的效率是指教育治理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教育治理本身由于多元主体的参与,需要更多的沟通、协商,决策过程也更为漫长,容易导致“管理”本身的低效和无序。但民主是一种理性化、制度化的纠错机制,它有助于形成共识,达成科学决策,从而有利于决策的执行,并最后带来教育的“长期效率”,即反映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反映公平诉求的效率。民主带来的决策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它肯定不是最坏的。

我们国家发展的推动力,之前是源于民族主义,来自外部的压力使得国民不得不救亡图存。现在我觉得应该是民主主义,也就是发挥内部的潜力,通过启蒙,用民主释放每个人的活力和潜力,以民主精神孕育自由精神,再以自由精神孕育创新精神,养育中华民族的元气和生机。英国思想家穆勒在《论自由》中言道:“从长期来说,一个国家的价值就是组成这个国家的个人的价值。一个国家如果为了要使它的人民成为它手中更加驯服的工具,哪怕是为了有益的目的,而使人民渺小,就会发现靠渺小的人民是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的。”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培养现代人,现代人是具有主体性的,最伟大的人是主体性达到顶峰的人,而主体性达到巅峰的表现就是创新性。

要有创新必须先有自由,要有自由必须先有民主,所以说教育中的自由与民主是非常必要的。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秩序民主学校
中国式民主
秩序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心灵秩序
老师来审题
尼日利亚 民主日
学校推介
乱也是一种秩序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检查一下自己的“入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