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
因为在二胡匠人看来,商标名号之类都不及自己的手艺重要。他们的心中真正着急的,是一身本事无人可授
来到有“中国二胡之乡”之称的无锡梅村之前,我对二胡的印象仅停留在阿炳的《二泉映月》。初到二胡作坊,我很是惊讶,没想到大师们手里的一把把材质精良声音悠扬的精品二胡,诞生在如此老旧的工厂里。阳光的照射下,这些工厂里布满了肉眼可见的尘埃,地上堆满了木屑、碎料,各种二胡的零部件分门别类、杂而有序地堆放在各处,工厂里充满了叮叮咚咚的敲凿声和老电扇的吱吱转动声,许多带着花镜的老工匠分散在作坊的不同区域,在灯下埋头做着活计。在这里几乎感受不到任何工业气息,时光似乎也停滞了下来。
古月琴坊是梅村较为出名的一家制琴工厂,其主人是当代著名的制琴大师万其兴。年近80的他告诉我,这里制作的主要为“苏式”二胡,工匠也多数是从苏州那边过来的老师傅,按照传统习惯,过去不少梅村二胡在琴把上题刻着“中国苏州”字样。尽管在行业内名气很大,但由于缺乏品牌意识,这也容易让人误以为二胡产自苏州。
这种情况不只出现在古月琴坊等规模较大的工厂,我在走访了多家制作二胡的小家庭作坊时发现,二胡表面上刻着的标识,有中国苏州、中国无锡、某某制作等多种字样,同一个制作人,为何却打上不同的标识?对于我的疑问,匠人们说,像他们这样的小作坊,价格和标识的关系并不大,决定二胡价格的主要还是看材质、蒙皮技艺等因素。所以对刻上何种字样或商标并不在意,甚至明确表示“客户想刻什么字都行,别说是‘苏州‘梅村,如果需要的话,刻上古月琴坊或者一些大师的名头也可以”。
匠人们的话代表了梅村二胡的现状。因为梅村二胡一般采用家庭作坊生产模式,招牌、名气和企业规模都较小,资金薄弱,缺少先进的生产管理手段。如果只使用自己的商标和标识,反而不容易“走出去”,但这也是造成梅村二胡商标使用混乱的重要原因。
就在闭门造琴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商标已经成为了别人的囊中之物。2012年7月23日,一个和梅村完全没有关系的人,抢先注册了 “梅村二胡”之名。同年11月,一场关于“梅村二胡”商标的保卫战打响,官司打得火热。然而,这些事情对于传统的老匠人们而言并不算太大的事,因为在他们看来,商标名号之类都不及自己的手艺重要。他们的心中真正着急的,是一身本事无人可授,年轻人似乎都不喜欢生产二胡嘈杂脏乱的环境,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