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东·荆墨
书房情怀不可无
◎文山东·荆墨
大凡读书人,都有一个书房情怀,都希望在忙碌的生活之余,静下心来坐在书房里捧一本书,喝上一杯茶,享受午后的阳光。书房于读书人来说,乃一安身立命之所。置身其中,所求无过于舒心、安逸。而书房文化,则是人文遗产的结晶,是历史传统的积淀。
书房像人,也有着自己的生命。读书人在此或以文明志,或以文寄情,或以文自勉。季羡林在《我的书斋》里,侃侃而谈他的书房,其中也不乏幽默。季羡林的书房是很大,大小房间,加上过厅、厨房,还有封闭起来的阳台,大大小小,共有八个单元。藏书没有人真正统计过,他自己说总有几万册吧,有人估计大概有六万多册。在北大教授中,“藏书状元”他是当之无愧的。在梵文和西文书籍中,他有些书是堪称海内孤本。所以他虽然不以藏书家自命,但坐拥如此大的书城,心里不免沾沾自喜。
书房的名号及陈设,反映了书房主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处世风范。当今读书人起书房名,多偏重于个人喜好及特色,如朱正因书室藏有《鲁迅全集》《孙中山全集》《蔡元培全集》等十部全集而谓之曰“十全书室”;高莽因书房中大大小小的布老虎称其为“老虎洞”;刘俊只为嗜睡而欲将睡觉和读书“对立统一”起来,为自己放胆睡觉求得合法性而命之为“睡斋”。各人对书房的看法亦有不同,范用称:“书房当是朴素的,书生本色”。苏叔阳将其视为与自己生命相连的第二生命所在。所以说,书房代表了读书人的情趣和品位。
书房是读书人的最爱,一般而言,读书人很愿意向来客展示自己的书房。周作人与大多数读书人的想法做法不一样,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自己的书房不可给人家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周作人为什么说叫人家看书房是危险的事呢?他有解释:“一个人做文章,说好听话,都不难,只一看他读的书,至少便掂出一点斤两来了。”不过,周作人还是出过《书房一角》这样一本书,他怕别人看书房,他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书房的内涵。
读书人与常人之间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他们身上都有着极浓的书房情结。当代青年作家对书房也是情有独钟,作家毛尖整个家就像一个大书房。毛尖和丈夫都是对书太贪的人,看到好书就要买进来,生怕它消失在茫茫人海中。至于家里究竟有多少书?毛尖也说不准,大约在一万册以上吧。毛尖家书房的概念是泛化的,基本上能堆的地方都堆了,还有很多打着包没有拆开呢。毛尖的烦恼是,家里很乱,为书所困。她家连餐桌上也全是书,每天吃饭前,把书挪开一点就吃了。
书房所承载的,与其说是读书人的梦想,不如说是在书房的一角,寄托了书房主人的种种生活状态。江晓原的书房是上海滩最有名的书房之一,仅中央电视台就在这里拍摄过十余次。江晓原很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将档案馆的密集架搬进书房的人,而这个书房实在奇特:地上铺着铁轨,用带滑轨的密集架放书,可以比原来的藏书量增加三倍。江晓原希望自己是一只愉快的老猫,在午后斜阳的书房中,在那些藏书和影碟中徜徉着、蹲坐着,思考那些古往今来稀奇古怪的事情。
现在,书房成了读书人重建精神的巢穴,在此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在重返书房之路上,读书人在此收获了一片闲适的宁静,更让我们找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