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观念与成年子女的代际支持——基于中国三地农村的考察

2016-05-04 07:08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4期

熊 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孝道观念与成年子女的代际支持
——基于中国三地农村的考察

熊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

[摘要]本文利用对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和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的问卷调查,从成年子女的孝道观念出发,将孝道观念划分为操心子女意愿、赡养父母意愿、个人主义观和家庭主义观,探讨在控制了客观影响因素的情况下,这四个维度所组成的孝道观念是如何影响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双向代际支持行为的。研究结果发现:操心子女意愿对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劳务支持、情感支持和代际总支持均没有显著影响。赡养父母意愿对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给予量、劳务支持给予量、情感支持给予量和代际总支持给予量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对劳务支持获得量和代际总支持获得量有显著积极影响,而对经济支持获得量和情感支持获得量的影响不显著。个人主义观对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给予量、劳务支持给予量、情感支持给予量和代际总支持给予量均有显著消极影响;对经济支持获得量和情感支持获得量有显著消极影响,而对劳务支持获得量和代际总支持获得量没有显著影响。家庭主义观对成年子女的劳务支持给予量、情感支持给予量和代际总支持给予量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对经济支持给予量没有显著影响;对情感支持获得量和代际总支持获得量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对经济支持获得量和劳务支持获得量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孝道观念;代际支持;成年子女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加速的家庭小型化、核心化趋势,对家庭代际关系产生了直接影响,代际层次减少、代际关系简化成为代际关系变化的新特点。过去的30年,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新旧体质的交替、东西方文化的撞击、道德取向的多元化、知识和信息的“爆炸”,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方式的变革、思想观念的更新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年轻一代社会化的环境,呈现出与他们父辈儿时的生活环境明显的不同*关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新走向》,《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1期。,在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生活方式和生活经历的差异越来越大,代际之间的同质性越来越小,异质性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年轻一辈流入到城市工作和生活之后,与留守在农村的父辈们之间代际差异更是明显。有学者指出,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家庭伦理观和代际关系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一是家庭模式由“蜂巢式”向“鸟巢式”转化,代际之间互相独立、生活自由,同时又可以经常往来;二是代际关系的中心下移,形成了所谓的“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的现象,主要是源于现代化进程和一系列的社会变化促使家庭代际伦理关系的重心由长者下移到儿童身上;三是老年人代际经济关系的理性化,即老年人在自身消费中逐步走向理性化,以自身安度晚年为前提,最大可能提升自身养老能力的经济筹码,以备今后之需。*王树新、马金:《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代际关系新走向》,《人口与经济》2002年第4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特别是在农村老年人家庭内,代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的不同,导致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有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变化与社会流动的增加,“事亲”成了一件执行难度日益增大的事情。“孝”的内容和实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立嗣”已经变得不重要了,“无违”也随着父权家庭制度的瓦解而淡化了。“孝”的内涵变化以及老年人出于“责任伦理”对于子女的宽容,大大缓解了传统的“孝”所规定的养老方面要求给子女带来的紧张。*杨善华、贺常梅:《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年轻一辈对父母的代际支持意愿更加多元化,不确定的因素更多了,同时父辈对子代的代际支持意愿也可能趋于理性化。当前诸多文献中对于家庭代际支持影响因素的探讨,多侧重客观方面即代际双方的人口特征,如代际双方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方式、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子女(兄弟姐妹)数量等层面的考察,即更侧重客观层面的考察,而对于代际双方主观认识可能产生的影响还涉及较少。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研究背景,试图从成年子女的孝道观念出发,探讨成年子女的孝道观念是如何对其与父母的代际支持行为产生影响的。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测量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笔者组织的“转型期中国农村家庭代际支持研究”课题调查。调查于2013年7—8月进行,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地域差异,选择了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和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进行问卷发放和资料搜集的工作。每个地区以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4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以系统抽样的方式抽取2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以配额抽样的方式抽取25人,调查对象要求年龄在20—50岁之间,有独立的经济收入(自己没有收入如配偶有收入也可)且至少有1位父母(配偶父母)健在的成年人。本研究主要是从成年子女的视角考察其与父母的双向代际支持情况,已婚者询问与自己父母之间的代际相互支持情况,如果父母没有居住在一起,询问去年一年父母中联系较为密切的那一位,如果密切程度差不多,选择最近一段时间交谈较多的那一位。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55份,回收率92.5%。样本中男性占42.4%,女性占57.6%;从婚姻状况上看,初婚有配偶比例最大,为85.8%,未婚占8.2%,其次是离婚占2.4%;从年龄上来看,本次调查成年子女样本的平均年龄为39.36岁;从健康状况来看,选择“很好”和“好”的分别占32.1%和46.4%,二者合计占据总体的近八成;从居住方式上看,成年子女自己单独居住的占7.0%,和配偶一起居住的占64.8%,和父母共同居住的只占28.2%;在经济状况上,在绝对收入方面,成年子女的个人总收入和配偶收入分别为30663.64元和26904.15元;在相对收入方面,成年子女认为其经济状况要好于父母的经济状况。样本情况详见表1。

(二)变量测量

1.因变量

本研究将代际支持分为三个维度:经济支持,主要考察子女与父母在“金钱”上的相互帮助情况,题目设置为:①在过去的12个月中,您是否为父母在“金钱”上给予帮助?②在过去的12个月中,父母是否为您在“金钱”上给予帮助?劳务支持,主要是考察子女与父母在家务劳动或隔代照料上的相互帮助情况,题目设置为:①在过去的12个月中,您是否为父母在料理家务(如打扫、做饭、买东西)给予帮助?②在过去的12个月中,父母是否为您在料理家务(如打扫、做饭、买东西)或照顾小孩上给予帮助?情感支持,主要考察子女与父母在情感上的相互交流情况,题目设置为:①在过去的12个月中,您是否倾听父母的心事或想法?②在过去的12个月中,父母是否倾听您的心事或想法?答案设置依照李克特量表的形式分为程度不同的五类:“完全没有”、“很少”、“有时”、“经常”和“很频繁”。根据分析的需要,对程度不同的五类分别赋值,程度从“很频繁”到“完全没有”对应赋值5—1分,最后以加总的形式纳入到模型中。

2.自变量

国外对于孝道观念的考察,多数认为其属于代际关系的一个维度,并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主要侧重家庭成员对子女孝道和父母责任的认知,以及对家庭观念重要性的看法*Merril S. & Vern L. B. 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 and the Structure of Adult Child-Parent Relationships in American Families. AJS Volume 103 Number 2 (September 1997):429-60;Vern L. Bengtson:Beyond the Nuclear Family: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Multigenerational Bond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3 (February 2001):1-16;Lowenstein A.,Katz R. & Yaish N. G. Reciprocity in Parent-Child Exchange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the Elderly:A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 63, No. 4, 2007, pp. 865-883.,因而本文对孝道观念的测量主

表1 成年子女概况(N=555)(单位:%)

要是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对于子女孝道和父母责任认知的测量,主要借鉴了刘汶蓉在其著作《反馈模式的延续与变迁——一项对当代家庭代际支持失衡的在研究》中的测量。*刘汶蓉:《反馈模式的延续与变迁——一项对当代家庭代际支持失衡的再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35-36页。子女孝道:(您对下列子女赡养父母的看法如何?)①子女要力争有出息使父母引以为荣(荣亲);②父母在家中的权威应该受到子女的尊重(顺亲);③孝敬父母是子女应尽的责任(侍亲);④子女应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使父母生活更舒适(养亲)。父母责任:(您对下列父母责任的看法如何?)①只要为了孩子好,父母可以牺牲一切;②家长应承担子女大学期间的一切费用;③父母应为儿子结婚承担费用;④照料孙子(女)是老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答案均根据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五类:“非常不赞同”、“不太赞同”、“说不清”、“比较赞同”和“非常赞同”。另外一个维度即对家庭观念重要性的看法,主要借鉴了2006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问卷(家庭问卷)F2和F3两部分,在此基础上根据本研究的需要演变为四个题目:(您对家庭观念重要性的看法如何?)①自己的想法不应受到家人的影响;②个人的幸福应该优先于家庭的利益;③我总是把家人看成和自己一样重要;④家庭的幸福应该优先于个人的利益。①②主要体现了个人主义倾向,③④主要体现了家庭主义倾向。答案设置与“子女孝道”和“父母责任” 的维度相同。

三、数据分析

(一)孝道观念的因子分析

由于测量孝道观念的12个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内部结构关系,为了更好简化数据并展现出孝道观念的类型,本研究将12个指标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本文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将成年子女视角下的孝道观念抽取了四个因子,一共解释了总体63.447%的方差,根据因子负载,对应命名为操心子女意愿因子、赡养父母意愿因子、个人主义观因子和家庭主义观因子,具体结果见表2。第一个抽取的是“操心子女意愿因子”,这一因子解释了总体21.865%的方差;第二个抽取的是“赡养父母意愿因子”,这一因子解释了总体16.469%的方差;第三个抽取的是“个人主义观因子”,这一因子解释了总体13.322%的方差;第四个抽取的是“家庭主义观因子”,这一因子解释了总体11.791%的方差。

(二)孝道观念对代际支持影响的模型分析

表3中,模型1—4的因变量分别是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给予量、劳务支持给予量、情感支持给予量和代际支持总给予量;模型5—8的因变量分别是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获得量、劳务支持获得量、情感支持获得量和代际支持总获得量。由于因变量进行加总处理后为连续型变量,因而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在控制了客观因素之后,孝道观念各维度对各类别代际支持流量的影响。

表2 成年子女孝道观念的因子分析结果

1.操心子女意愿对代际支持流量的影响

表3模型1—4分析结果显示:操心子女意愿对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给予量、劳务支持给予量、情感支持给予量和代际总支持给予量均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说明,操心子女意愿考察的是成年子女向下(自己的子女)的代际支持给予的意愿是如何的,因而对成年子女向上(自己的父母)的代际支持给予量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表3模型5—8分析结果显示:操心子女意愿对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获得量、劳务支持获得量、情感支持获得量和代际总支持获得量均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与模型1—4的分析类似,操心子女意愿考察的是成年子女向下的代际支持意愿,因而也不会对其从自身父母那获得的代际支持量产生影响。

2.赡养父母意愿对代际支持流量的影响

表3模型1—4分析结果显示:赡养父母意愿对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给予量、劳务支持给予量、情感支持给予量和代际总支持给予量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即赡养父母意愿越强烈,成年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给予量、劳务支持给予量、情感支持给予量和代际总支持给予量越多。这一结果说明,赡养父母意愿所体现出来的对“荣亲”、“顺亲”、“侍亲”和“养亲”认可程度,是成年子女给予父母代际支持的重要动力来源。

表3模型5—8分析结果显示:赡养父母意愿对成年子女的劳务支持获得量和代际总支持获得量有显著积极影响,即成年子女的赡养父母意愿越强烈,获得父母的劳务支持量和代际总支持量越多,而对经济支持获得量和情感支持获得量的影响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成年子女的赡养父母意愿越强烈,会在代际支持给予行为上表现出来,老年父母感受到来自子女的回报,从而愿意为子女付出和给予更多。已有研究指出,代际之间的认同关系,是解释代际间转移类型的重要影响因素,较好的代际认同,促使父母愿意给予子女经济和时间上的帮助*Soldo,B. J.,& Hill,M. S. 1993.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Economic,demographic and socialperspectives. In G. L. Maddox & M. P. Lawton(Eds.),Annual review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Vol. 13, pp. 187-218). New York:Springer.。本研究结果显示,子女赡养父母所获得的回报更明显的体现在父母给予子女的劳务支持上,因为对于中国农村地区而言,这是父辈能够给予子女的最容易实现的支持,相比经济资源而言,老年父母能够利用的人力资源通常更多一些,即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时间支持来给予子女尽可能多的帮助。

3.个人主义观对代际支持流量的影响

表3模型1—4分析结果显示:个人主义观对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给予量、劳务支持给予量、情感支持给予量和代际总支持给予量均有显著消极影响,即成年子女的个人主义倾向越强,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劳务支持、情感支持和代际总的支持会越少。当前的一些研究,已经日益意识到当前中国城市地区和部分农村地区出现的个体化倾向,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主义,对家庭代际支持的影响。乌尔里希·贝克在其《风险社会》一书中指出:“个体化使原有的各种社会关系变得松散和不稳定,个人失去了传统的来自家庭、邻里、朋友、伙伴网络的支持”*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在中国,随着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动到城市,代际之间的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增大,导致个体的孤独感显著增加,“现代的居住方式使个人面对的是陌生人的世界”*杨雪晶:《个体化与城市老年人的非正式支持——以上海ST社区的经验为》,复旦大学2011年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0页。。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相比,个体化发生的环境和途径不尽相同,老年父母的个体化进程是被动的,是面对子女远离家乡流动到城市这一大背景下的一种无奈的应对;成年子女的个体化进程是主动的,是基于自身生计和个人发展而进行的一种积极的选择。虽然表面上看都是代际之间的扩散和联系的疏远,但在父辈与子代之间的发生机制是不同的,因而导致对于主动选择的成年子女一代而言,其代际支持的给予行为,受到个人主义观的影响更深刻一些,也更全面一些。

表3模型5—8分析结果显示:个人主义观对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获得量和情感支持获得量有显著消极影响,即成年子女的个人主义倾向越强,从父母那获得的经济支持给予量和情感支持给予量越少,而对劳务支持获得量和代际总支持获得量没有显著影响。与传统的家庭主义观相比,老年父母在当前的个体化背景下,也体现出日益明显的个人主义色彩,由于子女的独立和成家甚至是远离农村,老年父母对家庭的认同和对亲属的认同正在发生变化,因而对情感支持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成年子女的生活来源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父母的代际支持给予更多的只是起一种补充甚至是亲属维系和确认的作用,即从父母那获得的代际支持给予实际意义可能远远小于象征意义(意味着父母还健在且生活得让人很放心),因而可能对经济支持产生消极影响。

4.家庭主义观对代际支持流量的影响

表3模型1—4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主义观对成年子女的劳务支持给予量、情感支持给予量和代际总支持给予量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即成年子女的家庭主义倾向越强,其对父母的劳务支持、情感支持和代际总支持给予量越多,而对经济支持给予量没有显著影响。家庭主义观所体现出来的是家人利益优先,一切从家庭成员的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安排自己的生活,在这一种取向的引导下,会主要影响成年子女在非物质方面(劳务和情感)给予父母的支持和帮助。通常认为,成年子女给予父母经济上的支持,多是基于义务的目的和动机的(父母把我养大,我应该回报他们)*Pyke, K. D. and Bengtson, V. L. 1996. Caring more or less:individualistic and collectivist systems of family eldercar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 2, 379-92;Allan,G. 2001.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late modernity. Personal Relationships,8,3,325-39。。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成年子女给予老年父母的经济支持动机有两个维度:一是基于当前父母的需要和利益的考量(家庭主义倾向),二是基于义务和回报养育之恩的动机,即无论当前父母是否有特殊的需求,而往往这一维度是成年子女经济支持给予的主要表现,不太容易受到家庭主义倾向的影响。成年子女给予父母劳务和情感上的支持,多是基于情感和关爱的动机(父母年老了,我应该多关心他们),容易受到家庭主义倾向的影响。因而家庭主义观更主要对成年子女的劳务和情感支持给予量以及受此影响的代际总支持给予量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表3模型5—8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主义观对成年子女的情感支持获得量和代际总支持获得量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即成年子女的家庭主义倾向越强,从父母那获得的情感支持给予量和代际总支持给予量越多,而对经济支持获得量和劳务支持获得量没有显著影响。表3模型1—4和模型5—8的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主义观对成年子女的情感支持给予量和获得量都有显著影响。对于这一现象,已有的一些文献已给予了关注,一方面当前社会中人们个体化现象的日益普遍和深入,家庭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和维系亲属之间亲情的纽带,其作用并没有衰落,只是在表现形式上不同而已。为了更好的应对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接受教育的需要所带来的家庭成员的流动,子女与父辈之间必须分离开来,但这种分离不是家庭的衰落和解体,而是以一种在地理上和社会层面上扩大的方式,对社会的一种功能性适应,大家庭保持代际间的凝聚力可通过现代化的通讯和交通设施来实现。在这一扩散的过程中,家庭主义观在家庭成员中的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虽然相较传统时期表现的并不十分明显,但不可否认其存在,这也是当前扩散的大家庭得以存在和维系的一个重要基础。因而,家庭主义观,在一定程度上显著影响着代际之间情感上的沟通。

表3 孝道观念各维度对代际支持流量影响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N=555)

注:性别、经济状况、居住方式、婚姻状况和健康状况为分类变量,年龄、操心子女意愿、赡养父母意愿、个人主义观和家庭主义观为连续变量,括号内为参照组;*p<0.05。

四、结论与讨论

(一)基本结论

本文利用三地调查的数据,重点探讨了中国农村地区成年子女的孝道观念是如何对其与父母的双向代际支持产生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操心子女意愿对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劳务支持、情感支持和代际总支持均没有显著影响。操心子女意愿体现的是成年子女向下的代际支持意愿,因而与对父母的代际支持行为没有显著作用。第二,赡养父母意愿对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给予量、劳务支持给予量、情感支持给予量和代际总支持给予量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赡养父母意愿对成年子女的劳务支持获得量和代际总支持获得量有显著积极影响,而对经济支持获得量和情感支持获得量的影响不显著。第三,个人主义观对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给予量、劳务支持给予量、情感支持给予量和代际总支持给予量均有显著消极影响;个人主义观对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获得量和情感支持获得量有显著消极影响,而对劳务支持获得量和代际总支持获得量没有显著影响。第四,家庭主义观对成年子女的劳务支持给予量、情感支持给予量和代际总支持给予量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对经济支持给予量没有显著影响。家庭主义观对成年子女的情感支持获得量和代际总支持获得量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对经济支持获得量和劳务支持获得量没有显著影响。

(二)若干讨论

本文将孝道观念的内涵进行了拓宽,不仅测量成年子女的赡养父母意愿(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孝道观念),还测量了操心子女意愿、家庭主义观和个人主义观,试图更全面的反映成年子女的孝道观念。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成年子女的孝道观念仍然存在,可能只是以一种新的方式体现出来,并对与父母的代际支持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正如有学者提到:“传统孝道的功能既失,其本身势必产生重大的演化,逐渐转变成一种个体主义为基调的新孝道。从集体主义的传统孝道蜕化而来的个体主义的新孝道,会强调亲子(女)双方的价值、尊严及幸福,会尊重亲子(女)双方的独立、自主及自动”*叶光辉、杨国枢:《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孝道观念的弱化,只是意味着农村地区的成年子女即年轻的一辈,随着流动到城市并逐渐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分化导致个人逐渐从外部社会的种种制约中解脱,其中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传统和那些界定个体身份的社会范畴,如家庭、亲属关系、社群和阶级等*Howard,Cosmo(2007)‘Introducing individualization’. In Cosmo Howard(ed.),Contested Individualization:Debates about Contemporary Personhood.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pp.5.,但农村地区的成年子女流动到城市后想要真正融入是十分困难的,与老家父母的联系不可能断裂,会在个体化的新形势下维持家庭这个形式的存在,因而其家庭代际支持行为也会深深的受到影响。

(三)不足之处

本文尝试从成年子女的孝道观念出发,探讨孝道观念是如何对成年子女的代际双向支持行为产生影响的,研究结果的一些发现,有助于拓宽对家庭代际支持行为的认识。但是由于受到一系列因素的限制,本研究有些部分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与改进。

第一,孝道观念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中国有着复杂的表现形式,对其界定及其所包含的内容一直在被讨论和拓宽,比如有的学者所提倡的“厚养薄葬”*郭林:《从“死无所葬”到“葬有所安”:四维特性视域下中国殡葬服务制度的改革路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受到关注,因而对孝道观念的操作化和测量,笔者是根据国内外文献中的有关论述,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量表的编制,测量的完备性和有效性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

第二,本研究对成年子女代际支持行为和孝道观念考察的时间维度为调查时点的前十二个月,而现实生活中代际支持行为以及孝道观念是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特别是代际支持行为,往往会与不同时期的生活、健康和收入状况密切相关。这一分析的实现,需要通过更精确的问卷设计和纵向调查研究的方式来予以弥补。

(责任编辑:陆影)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6]04-0052-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会保障制度设计”(项目编号:12JJD8400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熊波(1984—),社会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

收稿日期:2015-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