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怡
(常熟市梅李中心卫生院赵市分院妇产科,江苏 苏州 215518)
黄体酮针与黄体酮软胶囊在先兆流产中的疗效对比
张 怡
(常熟市梅李中心卫生院赵市分院妇产科,江苏 苏州 215518)
目的探究黄体酮针与黄体酮软胶囊对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分为A、B两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黄体酮进行治疗,A组口服黄体酮软胶囊,B组肌内注射黄体酮针剂,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A、B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86.67%;A、B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与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先兆流产患者采取口服与肌内注射黄体酮均可获得较为明显的疗效,但口服用药方式更加方便,且能避免肌肉注射的痛苦,更易被患者接受。
先兆流产;黄体酮针;黄体酮软胶囊
先兆流产是临床行较为普遍的一类妊娠期并发症,分析造成先兆流产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为黄体功能不全引发的孕酮分泌不足,占据百分比达到25%左右[1]。因此,临床上可对患者补充适量的黄体酮进行治疗,可达到较为显著的疗效。为了探究合理的黄体酮给药方式,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患者6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分别从口服、肌注给药途径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医护人员同所有患者详细讲解了本次实验的目的、方法、意义等,获得所有患者的知情同意纳入本次实验;所有患者均伴有早孕反应、停经史、阴道少量出血、阵发性下腹痛、腰背疼痛等症状,所有患者均要求保胎治疗;同时将感染、外伤、遗传、生殖器官解剖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导致的先兆流产患者排除。
采取信封随机分组方案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7.26±3.25)岁;B组年龄20~36岁,平均年龄(27.45±3.18)岁。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均衡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采取黄体酮进行治疗,但采取不同的给药方式,具体如下:
1.2.1 A组
A组患者口服黄体酮软胶囊(100 mg/粒,浙江爱生药业有限公司),2次/d,2粒/次,分别于每日早晚饭后2 h口服。
1.2.2 B组
B组患者采取肌内注射方案,给予黄体酮注射液(10 mg/支,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治疗,1次/d,20 mg/次,10天为1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同时医护人员应嘱咐患者在治疗期间保证卧床休息,禁止进行性生活。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先兆流产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可分为治愈、有效、无效三项。治愈:临床症状(阴道流血、下腹痛等)消失,进行B超检查后显示胎儿发育正常;有效:上述临床症状获得明显的改善,进行B超检查后显示胎儿发育正常;无效:上述临床症状无改善迹象甚至病情加重,进行B超检查后显示胚胎停止发育或者发育不良[2-3]。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给药方式均可获得较为显著的疗效。见表1。
表1 黄体酮不同给药途径的疗效对比 [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A组患者出现1例恶心呕吐,1例头晕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B组患者出现1例注射部位局部红肿硬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妊娠早期由于人体体内主要是由卵巢黄体分泌孕酮,若出现黄体发育不良等情况将使得黄体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孕妇体内的孕酮水平较低,影响到孕妇正常的妊娠[4];另外,孕酮分泌不足将使得胚胎植入与之后的妊娠维持受到影响,分析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孕酮不足的前提下导致孕妇子宫平滑肌兴奋性下降,使得孕妇处于相
[1] 杨晓霞,李 萍.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合并不孕患者血清内分泌激素水平及自身免疫抗体情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2):132-132,133.
[2] 赵富鲜,周 萍,杨泽星,等.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妇女内分泌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193-195.
[3] 王春林,刘 烨,曾国秀,等.有机氯农药干扰妇女免疫、内分泌所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22(5):264-267.
本文编辑:刘帅帅
R714.21
B
ISSN.2095-8803.2016.20.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