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丁
【引用】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原文节选】
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 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
【原文释义】
圣明帝王的制度是这样的:草木正在开花长大的时候,不准进入山林用斧头砍伐,这是为了使它们的生命不夭折,使它们不断生长。鼋、鼍、鱼、鳖、泥鳅、鳝鱼等怀孕产卵的时候,不准向湖泽中投入鱼网、毒药,这是为了使它们的生命不夭折,使它们不断生长。春天耕种、夏天锄草、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四件事都不丧失时机,所以五谷不断地生长而老百姓有多余的粮食。池塘、水潭、河流、湖泊,严格禁止在规定时期内捕捞,所以鱼、鳖丰饶繁多而老百姓有多余的资财。树木的砍伐与培育养护不错过季节,所以山林不会光秃秃而老百姓有多余的木材。
【经典简介】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王制》篇阐述了奉行王道从而成就帝王大业的圣王的制度,论及王者的政治纲领、策略措施、用人方针、听政方法、管理制度、官吏职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