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峰
我家附近的公园里有只水泥熊,是儿子特别钟爱的一个玩具。一天,他骑在水泥熊上玩得不肯离开,我却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说家里来了客人,让我赶紧回家接待。我跟儿子说:“走吧,家里来客人了,咱们回家吧!”
儿子正玩得上瘾,骑在水泥熊上不下来,也不理我。看来,我得用“绝招”!
于是我板起面孔,声音严厉地对儿子说:“我数三下,如果你还不下来跟我回家,我就把你扔花园里,然后把家里的门关上,让你进不了家。”
接着我开始数:“一——二——三!”
我数数的话音还没落,儿子已经从水泥熊上下来了,一脸哭相地跟着我往家走。看看,这就是我的“家教绝招”——对着儿子“数三下”,然后附带一个小小的、儿子却不能承受的“威胁”,他就乖乖听话,这效果那是极佳的。
其实,好多家长都有类似的对付孩子的“催促绝招”吧?“数三下”只算是“平常手段”,哪里能算上绝招呢?
以往,我觉得自己的“数三下”是家教绝招。但我遇到另外一位家长用“数三下”的方法对付自己的小孩儿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数三下”很是粗陋,真正有益于孩子成长的“数三下”是这样的——
那天,还是在花园里玩。
有位妈妈陪着孩子也是在骑水泥熊,孩子也是玩得不亦乐乎。玩了一会儿,妈妈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就对孩子说:“宝贝儿,不玩了,回家了。”
孩子却不愿从水泥熊上下来。
这时,妈妈走到孩子身边,轻声说:“妈妈还要回家做饭呢,如果你继续玩,妈妈就做不了饭,咱们都会饿肚子哟。这样,你再玩一会儿,妈妈数三下,我们就回家,好吗?”
孩子居然点点头,同意了。
然后妈妈对着孩子数数:“一——二——三。”
妈妈数数的时候,声音温柔,一点儿也不严厉,间隔拖得老长老长。当时我还怀疑,用这般温柔的声音对孩子“数三下”,能有用吗?
就在我满腹疑问时,那个孩子却乖乖地从水泥熊上滑下来,让妈妈牵着手回家了。离开公园的时候,孩子不哭也不闹,一点儿也不委屈。
这场景把我看呆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温柔”且有效的对孩子“数三下”。后来,细细回味这位妈妈的“数三下”,我发现了与我的“数三下”完全不同的几个特点。
首先,妈妈在对孩子“数三下”之前,给孩子说了一个“要离开”的原因,这等于给了孩子一个“知理”的机会。万事有“因”才会有“果”。给孩子说出“数三下”的原因,并且这个原因是正确的,那么孩子便会更加顺从地接受“数三下”的结果。要知道小孩子并非天生泼皮,他们也是懂事理的。
其次,妈妈“数三下”时声音拖得很长,并不是“干脆利落”地数了三下。把“数三下”的声音拖长,是给孩子足够的过渡时间。为什么要给孩子足够的过渡时间?我细一琢磨也想明白了: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思维节奏、场景转换节奏都会慢于大人,换句话说,小孩子对大人指令的执行速度,远远达不到大人所预期的速度,如果大人的指令是:“一、二、三,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行动慢、思考慢、接受慢”的小孩儿立即完成“指令”,简直比登天还难。唯有把“数三下”的时间拖长一些,慢下来,与孩子的慢匹配起来,孩子才能顺利完成大人的指令。
最后,妈妈“数三下”之后并没有威胁孩子,而且整个过程中声音都是温柔可亲的。没有威胁的“数三下”为什么会更有效呢?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法国作家拉·封丹那则《南风和北风》的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了一个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意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寓言告诉我们,有时候用温和的方法处理问题可能比强制手段更有效。对孩子来说,没有威胁,有话好好说、温暖地说,从感情上更容易接受,他也就更愿意执行大人的指令。
由此我认为,具有以上三个特点的“数三下”,才是真正于孩子有益的“家教绝招”。而我的“数三下”,则完全是一种不值得效仿的“威胁”。
如果大人一贯地用“数三下”威胁孩子,今天孩子会害怕你的威胁,但孩子在害怕的同时会渐渐产生对威胁的免疫力。当孩子对威胁完全免疫的时候,就是大人带着威胁口吻的“数三下”失效之时。记住,威胁只能在短时间内有效,不是教育的长效机制。经常用“数三下”威胁孩子,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还会让孩子形成叛逆性格,渐渐导致亲子关系疏离。
以有理、延时、亲切、无威胁的方式对孩子“数三下”,既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对成长规律的遵守。作为父母,必须有一份耐心,耐心地等着孩子慢慢来……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