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场景下的汉族中学生涵化态度*

2016-05-03 06:34贺腾飞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中学生

贺腾飞

①中国.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②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E-mail:woshixiaohe.2006@163.com



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场景下的汉族中学生涵化态度*

贺腾飞①②

①中国.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②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E-mail:woshixiaohe.2006@163.com

【摘 要】目的:文化多样性场景下的涵化是探讨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视角。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汉族中学生为例,探讨涵化态度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移民青少年文化心理适应国际比较研究量表对49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整合与对外来人口态度呈正相关,与受歧视感呈负相关;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与对外来人口态度呈负相关,与受歧视感呈正相关;外来人口态度和受歧视感对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的预测能力较强,同化、分离、边缘化4种涵化态度的显著预测变量的决定系数为0.01、-0.09、0.06、0.01(P<0.05);涵化态度与文化多样性的结构方程模型建构表明,涵化态度对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的效应均显著(γ=0.46,SE=0.21,P<0.01;γ= -0.72,SE=0.26,P<0.01;γ=-0.61,SE=0.19,P<0.01;γ=-0.59,SE=0.20,P<0.01)。结论:涵化心理的研究表明,进行多元文化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对文化的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

【关键词】涵化态度;文化多样性;民族团结;中学生

我国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在于多元化和多样性,保持文化多样性是民族团结的重要保证,而维护民族团结又是维护国家稳定发展的基本要义。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民族内部的团结。民族团结的首要关注点在于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实质上就是一种和谐族际关系的维护。其表层呈现为物质利益层面,而更深层的则属于观念和社会心理方面。故本研究侧重于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聚焦于中学生。

当今,对于处在民族地区的中学生来说,各民族家长日益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这种形势下,民族地区儿童上中学的族际交往和文化适应问题值得关注[1]。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发现,跨文化互动和族际交流在个体生活开始较早时,整个适应进程往往是顺畅的,而年龄稍大后到中学期间,人们在该过程中常常遇到阻力,尤其是在他们的青春期阶段,这一阶段中其父辈与其青少年同辈间的需求冲突可能会变大,个体从孩童时期向成人期的生命过渡过程也可会因涵化所导致的文化转换而变得更加困难。在这一时期认同发展问题也非常明显[2]。

以前的研究大多都是重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对他们的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过度关注。其实,现在处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各民族融合不断加深,在民族地区的汉族聚居人群越来越多,他们在各种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环境中也需要不断适应,尤其汉族中学生在民族地区学校学习,处在文化多样性的环境中,不仅存在文化适应,而且还在人际交往中与少数民族学生会产生认知冲突等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3]。因此,对于民族地区的汉族中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必要重点进行关注。

近几十年来,在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涵化已成为最受关注的主题之一。其中,在今日心理学最为常用的涵化概念(Acculturation)是J W Berry根据自己对全球移民和各个国家少数民族的调查研究提出的。

涵化态度指人们在文化间交往中倾向的生活方式,Berry认为,在跨文化背景下每个人对“文化间接触”和“文化传承”这两个涵化领域持有自己的态度。根据个体在这两个涵化领域的不同表现,Berry区分出了4种不同的文化适应态度:“同化(Assimilation)、分离(Separation)、整合(Integration)和边缘化(Marginalization)”[4]。

当个体不愿保持他们原来的文化认同,去寻求与其他文化群体有日常交流时,他们的态度就为“同化”。当个体重视自己的原有文化,却不愿与其他群体进行交流时,就出现了“分离”。当个体既重视保持原有文化,也注重与其他群体进行日常的交往时,他们的态度就是“整合”。当个体不仅认为保持传统文化的可能性很小,也发现与其他群体进行交流也没有什么可能性时,就出现了“边缘化”。因此,Berry建构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涵化理论,提出了心理涵化概念。这样,它既重视对具体文化场景的分析,又深入到个体层面;既关注非主流群体的涵化策略,又重视主流社会的制度影响,因而较为系统揭示了心理涵化外部条件、内部过程和不同的结果,而更富于操作性[5]。

文化多样性是人们之间存在不同的文化差异,体现为不同人群具有的文化特性。如语言、习俗、宗教、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

有学者认为,“文化多样性可以理解为人类表达方式和人类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包括人类群体之间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不同形式”[6]。还有学者认为,“文化多样性指的是一种各有差异的多种文化形成的一个整体,即不同的传统、生存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情感模式并存同生,保持着差异”[7]。

在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因素中,Berry认为,对涵化结果的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可感知到的歧视,前人研究表明,偏见和歧视的经历会对个体的健康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在经历涵化的群体中,它成为额外的风险因素。对外来人口态度也是影响社会和心理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汉族中学生在文化多样性场景中的涵化态度如何。探寻影响其涵化态度的主要因素,总结主要文化适应策略并进行评价,同时发掘在不同的学校情境下有效增进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根据生态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来选取汉族样本,在海拉尔、喀什等地选取民族地区汉族学生为样本。采用“有目的抽样”技术,以中等程度的自然班为单位,从高一、高二、高三随机选取550名汉族被试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550份,回收有效问卷495份(95%)。

1.2方法

采用Berry主持“移民青少年文化心理适应国际比较研究”问卷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进行本土化处理形成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①涵化态度;②对外来人口接纳;③受歧视感等。其中涵化态度量表由16个项目组成,评估4种涵化态度:同化、整合、分离和边缘化。问卷中的涵化态度量表是重点。本问卷经香港大学教授检验,信度和效度均较高。克伦巴赫α系数分别为0.703,0.754,0.762,0.826。

1.3 统计处理

在运用SPSS 18.0和AMOS 17.0软件包对调查数据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基础上,加强定量分析。

2 结 果

2.1涵化态度与对文化多样性态度的关系

本文是在前文的基础进一步探讨汉族中学生在文化多样性场景中的涵化态度。

2.1.1总体样本的相关 对汉族中学生来说,文化多样性与涵化态度存在相关,涵化态度中的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与文化多样性中的对外来人口态度、受歧视感有显著相关。

表1 文化多样性与涵化态度的相关性(r)

从表1发现,整合与对外来人口态度呈正相关,与受歧视感呈负相关;同化、分离、边缘化与对外来人口态度呈负相关,与受歧视感呈正相关。

2.1.2对待外来人口态度与涵化态度的预测分析

见表2。对外来人口态度作为自变量,各类涵化态度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汉族学生对待外来人口态度对4种涵化态度的预测能力较强,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回归方程中对外来人口态度对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4种涵化态度的显著预测变量的决定系数为0.01、-0.09、0.06、0.01,即对外来人口态度,能分别预测1%、9%、6%、1%的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的变异量。其中对外来人口态度负性地对同化策略的预测能力最强(9%)。

表2 对外来人口态度与涵化态度的相关性

2.1.3涵化态度与受歧视感的预测分析 见表3。在将受歧视感作为自变量,各类涵化态度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汉族中学生受歧视感对4种涵化态度的预测能力较强,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回归方程中受歧视感对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4种涵化态度的显著预测变量的决定系数为0.02、0.08、0.07、0.03,即受歧视感能分别预测2%、8%、7%、3%的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的变异量。其中受歧视感对同化策略态度的预测能力最强(8%)。

表3 受歧视感与涵化态度的相关性

2.2涵化态度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涵化态度主要包括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文化多样性主要包括外来人口态度和受歧视感。我们把涵化态度和文化多样性根据研究假设带入结构方程进行模型的拟合。

图1 结构方程模型

通过图1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数,我们发现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的非常好。从结构模型中能看到文化多样性对涵化态度具有显著的影响(γ=-0.65,SE=0.17,P<0.01)。涵化态度对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的效应均显著(γ=0.46,SE=0.21,P<0.01;γ=-0.72,SE=0.26,P<0.01;γ=-0.61,SE= 0.19,P<0.01;γ=-0.59,SE=0.20,P<0.01),其中,“同化”对涵化态度的影响最大。文化多样性对外来人口态度、受歧视感的效应均显著(γ=-0.55,SE=0.11,P<0.01;γ=0.63,SE=0.24,P<0.01)。其中,“受歧视感”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最大。

3 讨 论

涵化态度来源于人类学,是用来描述和理解文化群体间交往之后是如何变化的,但心理学感兴趣的是个体和个体差异。本文主要想寻求个体在文化背景和涵化现象中的相同和差异模式,尤其关注个体涵化差异的模式。

3.1相互关系的讨论

从相关结果发现,涵化态度中的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与文化多样性中的对外来人口态度、受歧视感有显著相关。说明涵化态度与文化多样性是相互影响的。汉族学生在对文化多样性的接纳上有很高的相关。整合与对外来人口态度呈正相关,与受歧视感呈负相关;说明对外来人口态度越接纳,受到的歧视越少,个体越能呈现出对本民族文化或异文化的双重认同。同化、分离、边缘化与对外来人口态度呈负相关,与受歧视感呈正相关。说明对外来人口态度越不接纳,受到的歧视越多,个体越呈现出对本民族文化或异文化的不认同。

以往国外研究发现,少数民族的涵化与其文化认同态度具有密切的联系[8]。选择同化与整合的策略与他们的涵化态度成正相关,选择分离与涵化态度成负相关[9]。本研究基本与前人研究的结论一致。

3.2影响关系的讨论

从回归结果发现,对外来人口态度和受歧视感对4个涵化态度有一定的预测性,其中,对同化与分离这两种态度影响最大。说明青少年在文化多样性场景中,对待外来人口态度的不同,感受到的歧视感也就不同,因此,对于异文化要么采取同化态度,要么采取分离态度,呈现出两个不同的方面。对外来文化接触比较多的学生,感受到歧视越少的学生,可能采取同化的态度。对外来文化接触比较少的学生,感受到歧视较多的学生,可能采取分离的态度。

因此,可感知的歧视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只有在自身认同感到安全的时候,对于他者文化的其他人才会接受。同时,可感知的歧视会增加个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而减少与他文化的联系。文化中心主义与刻板印象是造成歧视与偏见的主要原因,对移民的心理与社会文化适应会产生很大的影响。[10]因此,作为涵化过程的背景因素,受歧视感对涵化的结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4个涵化策略态度中,外来人口态度能预测涵化态度17%的变异量,受歧视感能预测涵化态度20%的变异量。说明对外来人口态度和受歧视感对涵化态度具有一定的预测性,文化多样性的因素确实能够影响汉族中学生的涵化态度。

3.3整体结构的讨论

从结构方程发现,文化多样性对涵化态度具有显著的影响(γ=-0.65,SE=0.17,P<0.01)。说明文化多样性确实可以影响中学生涵化的态度。因此,理解人类所有的态度和行为都是以文化为背景的,文化是我们的生活共有的生活价值观、感知、态度、语言和习得的行为、特殊的历史和社会经济制度提供的条件[11]。文化适应的模式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Birman认为,没有孤立情景的文化适应模型是最佳的。

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对涵化策略的效应均显著,其中,“同化”对涵化态度的影响最大。

同化策略强调保持群体关系而不重视原有文化。当处在全球化的社会中,不同的东西方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选择同化的策略,他们并没有固守原有的文化而是在多元文化中共存。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这是文化融合和适应的最大变化。

外来人口态度、受歧视感对文化多样性的效应均显著。其中,“受歧视感”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最大。

文化多样性场景中,对多元文化的适应是个体或群体在回应外部需求过程中最终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变化结果。长期涵化适应结果具有多样性:从适应良好到适应较差,从个体成功管理好新生活到个体无法在新社会生活下去。

如果个体长期感受到歧视,就会构成群际间的偏见。解释偏见产生原因的理论模型有以下3种。第一,接触模型(Contact model),即认为缺乏互相接触为其原因。第二,信息模型(Information model),即认为缺乏相互认识是偏见产生的原因。第三,心理动力学模型(psychodynamic model),即认为偏见的根源在于个体心理问题。因此,降低偏见的效果要依采用的模型而定:促进双方的接触,提供更充分的信息,或者缓减个体的难题,常被认为是旨在降低偏见之计划的基础[12]。

通过本研究的4种涵化模式,不仅揭示了汉族中学生在不同民族地区涵化方式的差异性,还突出了我们所研究的态度、认同和适应不是独立而是紧密相关的事实。这种相互关系首先体现在涵化态度和文化认同的相互依赖上,一个国家的文化多样性政策与认同选择和适应是相互关系的。支持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政策可以让移民有双文化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对幸福感是有影响的。其次表现在涵化态度和歧视与偏见的强烈关系中,研究发现,更多的歧视与更差的心理与社会文化适应有十分强烈的联系[]。

4 结 论

4.1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考察涵化态度与文化多样性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涵化态度与文化多样性间存在明显相关关系。

使用强迫回归法考察对外来人口态度和受歧视感对涵化态度是否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提示:汉族学生对外来人口态度对同化、分离的预测能力较强。汉族学生受歧视感对同化、分离的预测能力较强。

通过结构方程来进行模型建构,从拟合指数看,模型拟合非常好,发现文化多样性对涵化态度具有显著的影响。说明文化多样性确实可以影响汉族中学生的涵化态度。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对涵化策略的效应均显著。其中,“同化”对涵化态度的影响最大。外来人口态度、受歧视感对文化多样性的效应均显著,其中,“受歧视感”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最大。

4.2建议

从涵化心理分析的视角中,Berry认为,“不同的文化环境可以引起人们不同的行为表现和能力的差异”[14]。因此,文化因素规定了在什么阶段学习什么样的内容,受到什么样环境的影响。所以不同文化环境的汉族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涵化态度来经历这些过程,引发了不同的能力模型的塑造[15]。移民或少数民族群体会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各种策略来应对环境所提出的要求,从而形成整合的文化认同状态[16]。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多元一体的政治共同体中,民族关系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文化多样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各民族,特别是文化差异较大的民族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发现,进行多元文化教育,能够让各民族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被尊重和得到重视,从而降低防御心理,提升对文化的认同感。多元文化教育,能够兼顾民汉文化的认同与整合,有效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教育,其经验和机制值得发掘和弘扬。

参考文献

[1]张亮,张国臣,谢守付,等.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3):288-291

[2]Berry J W.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3]浦昆华,白新杰,何林娇,等.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8):1189-1191

[4]常永才,John W Berry.从文化认同与涵化视角看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深化[J].民族教育研究,2010(6):18-22

[5]常永才.人类学经典涵化概念的局限及其心理学的超越[J].世界民族,2009(5):31-38

[6]David Harmon.In light of our differences,how diversity in nature and culture makes us human[M].Washington and Lond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2002:40-47

[7]黄光成.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价值理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68-77

[8]胡发稳,李丽菊.哈尼族中学生学校适应及其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0):1214-1217

[9]Segall M H,Dasen P R,Berry J W,et al.Human behavior in global perspective:An introduction to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M].Pergamon Press,1990

[10]谭瑜.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11]Lehman D R,Chiu C,Schaller M.Psychology and culture[J].Annu Rev Psychol,2004,55:689-714

[12]谭千保.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68-70

[13]Khawaja N G,Moisuc O,Ramirez E.Developing an acculturation and resilience scale for use with culturally and linguistically diverse populations[J].Australian Psychologist,2014,49(3):171-180

[14]Berry J W.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5]高远,常若松,马锦飞.初高中衔接期学生应对方式的个体差异[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2):234-236

[16]董莉,李庆安,林崇德.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8-75

·论 著·(社会心理)

Cultural Divers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Han Nationalit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National Regions Acculturation Attitudes

He Tengfei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Objective:Cultural diversity based acculturation is an essential perspective of exploring the topic of ethnic unity.The present paper has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ulturation attitude and cultural diversity based on four survey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Han nationality in China.Methods:A survey of 495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research of immigrant youth culture psychology.Results:Integra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ttitude toward the outside population,negative correlated with sense of discrimination;Assimilation,separation and marginalization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ttitude of the population,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nse of discrimination;Oreign population attitude and discrimination sense could predict integration,assimilation,separation,and marginalization,with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 of 0.01,-0.09,0.06 and 0.01(P<0.05);The effects of acculturation attitude toward integration,assimilation,separation,marginalization were significant(γ=0.46,SE=0.21,P<0.01;γ=-0.72,SE=0.26,P<0.01;γ=-0.61,SE=0.19,P<0.01;γ=-0.59,SE=0.20,P<0.01)。Conclusion: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 suggest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verse culture education is effective to raise the sense of cultural identity.

【Key words】Acculturation attitude;Cultural diversity;Ethnic unity;Middle school students

(收稿时间:2015-11-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重大(重点)课题“主要国家民族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编号:ADA100008);2014年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民族地区普通中学学生文化认同、族际互动心理状况与民族团结教育革新”(编号:2014-GM-139)

doi:10.13342/j.cnki.cjhp.2016.05.015

中图分类号:R3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252(2016)05-0696-06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中学生
民族团结跟党走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民族团结之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