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文君
摘 要:人的内心世界如同一把锁,谁掌握了打开心灵的钥匙,谁就可以调动人的一切。教育也一样,我们要懂得学生的内心,才谈得上真正的教育。用心育人,给学生以爱心、耐心、童心、诚心、恒心,这样才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唤醒每一个孩子的求知欲望,使每一位学生都受到阳光照射,雨露滋润,从而茁壮成长。
关键词:走进;心灵;用心;育人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06
教育的实质在于经心、专心,在于尽心尽意、全心全意,在于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不放纵,不打击。“走心”的教育不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一时兴起,也不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流于形式,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自然表达,更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高贵情操。
从最朴素的眼光来看,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良心才能做好的工作。因为教育面对的不是一个个僵硬的物体,而是一个个灵动的生命个体,尤其在学生主体性地位被日渐强化的当下,不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教育很难起到真正的作用。教育的方式应该以“心”为出发点,离开了这个根本,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师要探寻到教育的真谛,其不二法门就是“走心”。作为主观意识的“控制者”,“心”的感受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品质,也决定了我们所追求的理想教育境界是否是快乐的。只有“心”感到了“乐”,在此教育情境氛围中的教育行为和举措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学生只有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且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我们熟悉的先哲孔夫子,他更是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实际的教育效果来看,也只有走了心的教育才会真正契合学生生命成长的方向和轨道。而这种理想教育境界的产生又取决于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教师采取了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就会产生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效果。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呢?
一、上善若水
从罗素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也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离开了“爱”,一切的成功教育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达到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
孩子需要爱,作为一名教师,要懂得热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怀备至,精心栽培。学生学习上有疑惑要给予指点,生活上有困难要给予帮助,情绪上有波动要给予关心。其实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我们都能深深地体会到爱是师生交往中的黏合剂,是教育的动力所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心,也许你的一个鼓励的微笑,你的一次暖心的谈话,你的一个在意的眼神,都会让他们的脆弱的心灵得到如沐春风般的温暖,心门打开了,学习自然有了动力。而对学困生而言,老师应该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知道这样的结果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错,大部分原因都跟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关,有的家庭颠沛流离,有的家庭支离破碎,有的家庭关系复杂,有的家庭生活困难,有的家庭亲情缺失。了解到他们所面对的成长环境时,老师也会痛心得掉下眼泪。他们的心灵饱受伤害,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要么放纵自己,要么自我封闭,残酷的现实已经让他们无力应对,又怎么会有充足的精力去面对繁重的学习呢?所以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对他们耐心一点,给他们的爱多一点,在他们有信心去面对自己、面对现实的时候,再跟他们谈学习,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病还需心药医,内伤的治愈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做教师要用无私的爱心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在学生的内心搭建起一座坚实的壁垒,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建立勇气,这样孩子们才能产生展翅翱翔的源动力。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同时也是非常脆弱的,教师要用自己一颗真诚、热爱孩子的心去唤醒、呵护他们。
大爱无疆,博爱无界,师爱无价。爱是教育的根、教育的源、教育的魂。
二、严格要求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儿童在成长的历程中,每一阶段都难免走弯路,与成才相悖的事时有发生,教师有责任不断纠正其错误,使其少走弯路。严是爱,松是害,不严只松会变坏.没有老师的严格要求,就会有许多儿童走上损害社会和集体利益的邪路。严格要求学生,就是要使之明辨是非,走好人生之路,是教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班上总有一些懒散的孩子,做事拖沓,得过且过。作为教师,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学习要求,如让不爱写作文的孩子多背文章,定时检查;让不爱读书的孩子每天坚持读一篇文章;让字写得不端正的孩子每天练字,并配套相应的奖惩措施,赏罚分明。孩子们一旦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取得某种成就感,此后他们做什么事都会积极主动,自信满满。其实孩子们都会有惰性,而惰性又常常让他们任由自我迷失,久而久之,他们会变得疲疲沓沓、萎靡不振。教师的“严”可以抑制学生的惰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不断鞭策学生不断提高自我,走向更高的目标。
当然,严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爱学生,严要与科学的方法相结合,严要讲究艺术性。这些都需要老师多钻研学生,并巧花心思,用心做教育。
(1)严而有理。让学生明确道理,让他们心服口服,自觉接受老师提出的各种要求。
(2)严而有序。教师设置的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还要注意逐一要求,循序渐进。
(3)严而有导。疏通思想障碍,注重诱导、利导,不能将教师的意志强行灌输给学生。
(4)严而有恒。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持之以恒,不能时松时紧,虎头蛇尾。
(5)严而有度。对学生严格也要有个尺度,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不能随心所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便会走向反面,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6)严而有信。规章制度一出台,就要严格贯彻执行,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切不可言而无信。
(7)严中有爱。既要做严父,也要当慈母。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要建立在爱学生的基础之上,给学生无私的、坦诚的爱,使师生心理相融,以取得“尊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也是一种更为长远的爱。学生一旦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中尝到了奋斗的甜头,感受到了成功的价值,他会更加信任和佩服老师。为人师者,不严可能会误人子弟。教不严,师之过,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都面对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只有了解孩子们的经历,体验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才能用自己的人格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做孩子学习的协助者、支持者、促进者,而不再是灌输者、控制者。用心温暖心,用火点燃火,相信我们的劳动会有收获,我们的真心付出也会有更多回报的。
参考文献:
[1]刘晓娜,走近心灵才是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 2010,(3).
[2]宋国珍,张凤申.让教育成为走近心灵的艺术[J].河北教育(教学版), 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