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春来早

2016-04-29 23:46魏大治
机构与行政 2016年4期
关键词:扶贫第一书记

魏大治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万物尚未完全复苏,绿色还没成为主角。但在刘田庄村靖宇瓜菜种植示范基地的大棚里,已是春意盎然、春色满眼。给村里提前带来春天的,是一株株正在茁壮成长的香瓜苗子。尽管她们还很幼弱娇嫩,甚至要借助南瓜的茎叶来促进自己的生长,但却承载着让一部分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的使命和职责。

刘田庄村位于鄄城县董口镇政府东南7.5公里处,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全村人口11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约为475人,贫困程度较重。该村群众经济意识较差,仅有少部分村民从事经济作物种植(比如种植金银花)、养殖(比如养羊和养兔)、经商(比如外出收购头发并经简单挑选后售卖给假发制作企业),但均不能在该村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第一书记”到村后,通过调研认识到,只有发展起某一产业,才有可能为该村摘掉贫困帽子提供现实路径。

确定产业项目

由于刘田庄村既无发展工业的传统,也无可供工业发展的建设用地,“第一书记”因此考虑,促进该村发展还应当从农业这一最传统、最基本而群众又最熟悉、最认可的产业出发,做好土地文章,力争从土地中掘出财富。为此,“第一书记”带领村干部先后到肥城、莘县、青州、临朐、范县等地考察学习,调研了有机蔬菜、甜瓜西瓜、花卉苗木、作物烘干、荷塘养殖等产业的发展情况,并将这些产业在该村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确定选择莘县的瓜菜拱棚作为主攻方向。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有三:一是该村已有个别村民小规模从事了这一产业并取得了一定效益,群众对此有一定了解;二是这一产业投入不太大,省财政为每位“第一书记”拨付的30万元扶贫资金完全可以保障其启动;三是这一产业在莘县已经成功实践了十余年,有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和丰富的操作经验可供学习借鉴。

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步是宣传发动。为确保实效性,就必须让宣传发动具有针对性。经走访了解,群众对大棚主要存在两种不科学、不合理的看法:一是经营大棚就意味着赔本,因为他们听到、看到过不少经营失败的事例;二是经营大棚耗时费力,付出的时间、劳动与庄稼种植相比无异天壤。

针对前者,“第一书记”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带领群众代表到莘县参观考察。当燕店镇几万亩大棚成方连片呈现面前,并与当地合作社负责人及大棚种植户面对面交流发现经济效益确实可观时,群众发展大棚的积极性就被初步调动起来了。二是召开群众代表会议,深入阐述选择发展大棚的原因。“第一书记”给群众分析,发展任何一个产业,都要解决好四个方面问题:投入、技术、管理和销路。之所以有些农户经营大棚失败了,其原因正在于没有完全把握好这四个方面。关于投入,有省财政拨付的30万元资金,可以确保该产业启动;关于技术,莘县有关合作社已经同意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关于管理,将采用合作社管理方式,确保规范运作;关于销路,产品将通过莘县有关合作社进行销售,无需考虑产品卖不出去怎么办的问题。这次会议,坚定了群众发展大棚的意愿和信心。三是针对个别没有外出参观考察、没有参加会议的群众对大棚经营的顾虑,也通过单独做工作的方式进行解释和劝导,促其形成正确认识,抛弃偏见和误解。

针对后者,“第一书记”也通过多种方式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的道理。莘县等地群众之所以富了起来,是靠自己的双手干出来的,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免费的午餐。种粮食尽管简单轻松,但几乎不赚钱;种大棚尽管复杂劳碌,但收益较丰厚。采用莘县的成熟模式,即2至7月份种植香瓜、7至11月份种植常规蔬菜,每个大棚每年至少可以净赚2万元。实现脱贫致富最终要靠自身努力,好逸恶劳、懒惰懈怠、瞻前顾后、不思进取永远不可能真正摆脱贫困。

第二步是流转土地。让“第一书记”稍感欣慰的是,刘田庄村多数村民都认为以种植粮食的方式经营土地,其效益不如将土地流转出去合适,既省心又省力。因此,在该村流转土地并非难事,但流转一片交通条件较好、适合产品运输的地块却并不简单,因为当时该村东西两条出村道路均破烂不堪,载重车辆几乎无法通行。经反复多次对比分析,才勉强在可保障车辆通行的东向出村道路南侧选定了一个没有坟头的地块,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流转了37亩土地,作为大棚建设用地。为使该地块更加适宜发展大棚,“第一书记”利用争取到的“小农水”项目资金,为其疏浚了沟渠、新打了机井、搭建了涵管桥、平整了田间路,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

第三步是建设大棚。通过莘县编办,联系到了管理运作十分规范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的宏源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又通过它联系到了具有丰富大棚建设经验的国光农业设施公司,与其签订合同,委托其承建大棚。开始阶段,“第一书记”考虑到30万元扶贫资金数量有限,应当尽可能多建几个大棚,让尽可能多的群众参与到大棚经营中来,就决定建设以竹竿为主要材料的拱棚。但后来了解到,竹竿拱棚使用年限一般为三年,抗击恶劣天气的能力较差,一旦遭遇不适宜的气候条件,导致棚体损坏,就会对群众经营大棚的信心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该产业“流产”,于是决定建设钢管结构拱棚。这种拱棚,使用年限一般在十年以上,抵御恶劣天气的效果较好。由此,“第一书记”确立了一个工作理念,即动用财政资金建设大棚并不是让全村脱贫的唯一措施。发展大棚的目的主要在于让群众看到其好处、尝到其甜头,自觉投入到大棚经营中来,这样才能变“输血”为“造血”。大棚建设过程中,“第一书记”和村干部轮流值班、盯上靠上,既学习建造技术,又强化监督管理,决不允许出现质量问题,让财政资金的效益发挥到最大。

规范运作管理

一是确定大棚运作机制。通过村内大喇叭反复向全村广播,宣布以每个4000元的价格,将建成的12个大棚出租给群众经营。因为有意愿租赁大棚的人数远远多于大棚的个数,只能采取贫困户优先的方式出租,且规定每户最多只能承租一个。由于租金中包含着流转土地的费用1500元,所以实际的租赁价格与大棚的建造价格2.33万元相比还是相当低廉的。大棚租金由村两委作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进行管理和使用。这样,就形成了群众、集体“双增双赢”的长效机制。

二是确定大棚管理制度。在大棚种植工作会议上,以抓阄方式将大棚具体分配了下去,然后学习国家和省有关合作社的政策法规,选举产生合作社管理机构和领导人员,村支部书记王心安当选为“一把手”即理事长,两位有过大棚种植和产品销售经验的村民当选为副理事长,分别分管技术和营销工作;一位年龄较大、威望较高的村民担任监事。“第一书记”强调,成立合作社绝不仅仅是个形式,而是一种现代农业的管理方式,其主要特征就在于“统一”,即统一采购、统一生产、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加入了合作社,就必须服从合作社的统一管理,不允许出现各自为战、各行其是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合作社的整体优势,形成规模效益,达到预期目的。

实际投入运营

时值深冬,天气寒冷,但大棚基地里却如火如荼、热火朝天。种植户们在合作社的统一领导下正在为钢管、水泥柱、铁丝构成的大棚“骨架”增添“肌肤”。从莘县请来的技术员手把手教给他们如何将一层层不同厚度的塑料薄膜搭在钢管上并使之稳固结实。让“第一书记”感到高兴的是,种植户们似乎领悟了合作社的真谛,不是各顾各、自忙自,而是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兵合一处、将打一家,在通力合作中开展工作。经过近十天不分昼夜地奋斗,12个大棚终于扣膜完毕。

当阳光透过薄膜照进棚内后,地温随之升高。当夜间地温稳定于10摄氏度时,种植户们就开始了新一轮奋战:栽苗。由于整个冬天较之往年偏冷,再加上春节前后部分种苗栽培工人外出,导致苗源格外紧张。“第一书记”不得不跑到莘县“抢苗”,以纾解种植户尽快栽种的迫切心情。因为,早栽一天就意味着果实早一天成熟;早一天成熟就意味着收益更高。对于某些农产品来说,“一天一个价”并非夸张,而是严酷的现实。当苗子全部栽下去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部分苗子由于先天不足而“早夭”。这可急坏了种植户们,因为他们已经把苗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了。对此,“第一书记”只得再赴莘县“讨要”种苗。

死苗全部被替换后,本文开始的那一幕就出现了。对种植户们来说,这个春天来得格外早、格外快。但他们应该也已经意识到,苗子栽完,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极其艰苦的劳作在等待着他们,但增收的希望也如影随形,已经在前面向他们绽放出绚丽的笑容了……□作者系山东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E:FQJ

关键词:第一书记 省编办 扶贫

猜你喜欢
扶贫第一书记
我的第一书记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扶贫手记》
驻村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之歌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阿勒泰市就业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
证监会“扶贫”
管仲“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