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霏
刚刚在天涯社区看到一则母亲乳腺癌手术后十多年疑似骨转移的帖子。回帖的网友大都有着与癌症“打交道”的经历,有的是至亲,有的则是自己。而我,也是一名新晋的80后癌症病人。
曾经,癌症于我是多么遥远的名称。直到父亲前年体检查出肺癌,我才知道癌症并非大家想象中的那般“病来如山倒”,更不是影视作品中表现的病恹恹的形象。一个满面红光的人,也可能是癌症患者。因为全程参与了父亲的治疗,我开始意识到自己也是比较典型的肿瘤体质。去年上半年,我感觉从未有过的疲劳。原本能在大学讲台前滔滔不绝两个小时的我,竟然在课后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检查结果,我的肾上长了一个大肿瘤。
其实,癌症的确诊并不难,一个B超加上一个增强CT,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几乎一眼就能判断性质。有了父亲的先例,接受自己患癌也没那么困难,而且我是个凡事做最坏打算的人,事到临头反而会往好处想。手术本身也不难,分期较早的肿瘤切除手术在三甲医院成功率很高。
真正难的是如何“悦纳”这个术后的身体。我的病历本见证了我心理上的焦虑。术后半年时间,我曾因为淋巴结肿大、头疼、面颊疼、骨盆疼、骨关节疼、乳腺疼、肠胃不适等各种原因前往医院就诊,加上每周两次免疫针、每两周一次中医、每三个月一次复检……我和医院从未如此亲密过。结果,我只是患了“恐癌症”。
怎能不怕?网上曾有人将中国独生子女的无奈总结为:不敢死、不敢远嫁,特别想赚钱,因为爸妈只有我。如今,我还有了孩子,她还不到2岁。我的闺密开导我要坚强,她说你今后的任务就是看大孩子,再替你的孩子看孩子。这真的成了我坚持下去的信条。曾经那个在事业上“豪情万丈”的我,一个博士后,一个副教授,今后要为这些小儿女之情奋斗。
于是,我开始和身体妥协。我的中医告诉我,上海每十户人家就有一个癌症病人,中青年开始加入高危人群。这和城市人特有的紧张节奏、工作压力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关。于是,我除了必要的打针吃药,开始坚决贯彻“不晚睡、不紧张、不生气”、“多喝水、多素食、多锻炼”,外加一个“常体检”的方针。此外,癌症和自身免疫系统的失灵有着某种联系。免疫系统既然出现问题,各种以往不曾出现的症状都会出现。我常常告诉自己,把各种不适视为正常状态,那些没有不适的日子就会令你格外庆幸。这也许有些“阿Q精神”,但要熬过免疫系统重建的漫长过程,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和生活妥协。我发现,罹患癌症的人都有一些心理上的共同点,比如小心翼翼、压抑情绪、责任心强、容易紧张、完美主义、急性子、争强好胜等等。这些心理特质注定你是一个事业上的“拼命三郎”,却并不利于你的身体。我向来信奉“努力才会有收获”、“明天的事情今天做,今天的事情马上做”,工作生活上都有些“苦行僧”风格。前些日子却在网上看到一则说法,说“但凡要很努力才能做到的事,可能本身就不适合你”。我开始接受,人的精神和生理可能处在两种水平。只能降低你的精神要求,去适应你的生理承受力。活在当下,是我现在开始要学习的生活态度。
(摘自《新民晚报》 图/黄煜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