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佳
摘 要:美国华裔文学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身份话语和跨界视角中对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具有鲜明的优势和传播力。美国华裔文学中有部分作品都与湖南文化特别是较具民族特色的湖南非物质文化有着各种渊源。湖南文化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和突显,以湖南非物质文化为切入点,整体把握湖南文化在华裔文学中的发展脉络与走向,对湖南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在异质文化交流和沟通中的作用进行系统阐释,这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具有重要的借鉴影响价值。
关键词:湖南非物质文化;美国华裔文学;对外传播
一、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身份认同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华裔美国文学作为东西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一种跨文化产物,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承接外来文化的重要枢纽。华裔文学从默默无闻到掷地有声,从涓涓细流到百川云集,华裔作家终于打破了沉默,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推动和丰富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也改变了美国文学与文化的格局,重新构建了美国文学与文化的疆界。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种文化碰撞和杂交的产物,但又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由于美国华裔特殊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美国华裔作家大多具备双重文化身份。他们在整体上是更具有强烈的文化感受力的群体,他们大多意识到美国华裔双重文化和民族属性及其他者化身份。于是他们以考虑自身的存在状态为契机,以独特的生命体体验和观物视角关注着华裔群体在中美两种文化碰撞中的生存以及对于命运和人生选择的思考。对于华裔移民而言,一般的家庭都会要求子女学习并接受中国文化传统和习俗,借以维持与祖国的联系。而在美国出生的新一代华人子女因为生活在父母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里,受着美国文化的熏陶,平时读的是英文书籍,往往在思想上更倾向于接受美国文化与价值观。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继承中国文化,并吸收美国文化的精髓,这一直是美国华人的身份认同困惑。许多当地美国华裔作家同样经历了对自我身份的迷惘、文化冲突的压力、价值观念的失落到重新定位自我、寻找自身价值、寻求文化沟通的再觉醒的过程。正是由于华裔作家的这种独特的经历和身份,他们中间有许多人便自觉或不自觉地担当起消解文化对立、促进中美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的重任。他们试图用文学书写架起连接中美两国文化的桥梁。其实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在本质上存在许多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本质便是人类走向共荣的基础。尽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仍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然而只要人类共同奋斗、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人类就有可能在这个地球村上构建一个多元的文化景观。这不仅是美国华裔作家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湖南非物质文化的对外传播
每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文化相比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其差异表现于方方面面,其中最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文化精神的特性或差异性;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文化,也有着不同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取向和行为观念的总和,其构成无疑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复合体。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形态,湖湘文化有着其独特的,固有且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精神特质。这些精神特质常常隐匿于其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湖南地处中原,位临长江中游,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与众不同的湖湘文化。另外湖南西部境内聚居着土家族、苗族、瑶族、白族、侗族等众多少数民族,其特有的民俗文化,湘绣、花鼓戏、女书等为湖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了异样的魅力。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独特性、丰富性、价值性。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繁多,仅国务院公布的前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竟然占据九十九项,且涵盖了文学、戏曲、民俗,艺术等多种类型的传统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经历史的洗礼和地域的丰富后便具有某种传统特质,如湖南特有的“女书”文化就是最好的例证。女书文化起源于湖南江永县,是目前世界仅存的具有性别意识的女性文字符号系统,越来越多的语言符号研究者热衷于揭示这一神秘的文化遗产。另外,一些土家族的祭祀活动中仍然会出现“茅古斯”原始舞蹈,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土家语称为“古司拨铺”,意为浑身长毛的打猎人,汉语通常译为“茅古斯”,是舞蹈界和戏剧的最远源头和活化石,从其服饰、道具到表演形式、表演内容,茅古斯真实地再现了父系社会至五代时期土家人的渔猎、农耕生产生活及婚姻习俗状况。并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则体现为就“花鼓戏”而言,就可分为益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据1981年统计,湖南省已经有54个花鼓戏剧团之多。除此之外,“花鼓戏”也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科学认知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促进社会和谐等现实价值。湖南可贵的活化石既能为社会和谐提供广阔的空间,也能为民族地区的教育提供生动的教材,更为历史研究开辟新的途径,为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目前湖南非物质文化的传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湖南文化强省战略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也存在某些问题,比如文化对外传播理念需要更新,文化影响力还相对较弱,国际视野和适应性不强,对外传播人才严重缺乏等,为了更好地促进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华裔美国文学不失为一条崭新的媒介之路。
三、美国华裔文学中湖南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从最初非主流的边缘文学,到今日美国文学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华裔文学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随着学界对文化问题的深入研究,美国华裔文学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即在美国华裔文学中有部分作品都与湖南文化特别是较具民族特色的湖南非物质文化有着各种渊源,包括祖籍湖南的华裔作家的作品,曾经旅居湖南的华裔作家的作品,以及将湖南文化作为写作对象的华裔作家的作品等。作品中湖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在异质文化中的交流和沟通,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也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和突显。
《花鼓歌》是第一代华裔移民作家黎锦扬的代表作。1957年出版,翌年被美国音乐剧大师海默斯坦改编成音乐剧,1961年,被好莱坞拍成电影,2001年华裔剧作家黄哲纶再一次对其进行改编,并被誉为美国当年十大音乐剧之一。原创作者黎锦扬,祖籍湖南湘潭,因此作品中大多附带湖湘文化与特色,小说的命名便是有力证明 。“花鼓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花鼓戏”,是湖南非物质文化的代表,早在清朝就有记载。其凭借优美的旋律和通俗的内容成为湖南民间文化的标志和凝聚民心的有效途径。花鼓戏内容丰富多彩,颇具地方特色,融合歌唱、舞蹈、鼓奏为一体,这同美国华裔作家杂糅中美两种文化后的身份顿悟殊途同归。小说中的“花鼓歌”便成为王氏家族移民美国后的完成身份认同的一条隐匿线索。作品中的花鼓歌的传唱人李老头和李梅妇女远渡重洋来到旧金山,在唐人街边卖唱边寻找可以收容二人的潘先生。在唐人街父女俩的一唱一和吸引了不少看客,在华人的聚居地,“花鼓歌”被隐喻为中华文化的纽带,以此唤醒海外华人心底的中国身份,获得某种归属感。而王家老爷王启阳在国共交替之际从湖南移民到美国,也在唐人街落脚,因为可怜李梅父女便将二人带回家中为仆,而且乐于享受李梅在捶背的时候唱起的花鼓歌。这不仅满足了他思乡之情,也让他漂泊的心得到暂时的停靠。除此之外,王老爷还把美国洋房的里里外外布置得和湖南老家的大宅院一般无二,装饰品也是从湖南运过来的,带有明显的地域民族特色。就连佣人也是从湖南带过来的,说的是湖南话,吃的是香辣的湘菜,虽然深处美国,但王老爷依然是个旧式的湖南乡绅。黎锦扬对湖南非物质文化“花鼓歌”、饮食文化、传统文化等进行的跨文化的书写,不仅增强了海外华人的凝聚力,也为美国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雪花与秘扇》是最近比较活跃的美国华裔作家邝丽莎的一部畅销小说,销量超过100万册,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并于2010年翻拍成同名电影。这位只有八分之一中国血统的华裔作家通过对湖南另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女书”的文学重构,为湖湘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女书”是在女性中流传和使用的一种独特的文字符号,因流传于湖南江永县周边,又叫江永女书。“2002年,江永女书被国家档案局收藏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首批入选的48组档案文献之一;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文化遗产之首,同年,以最具性别文字获吉尼斯纪录;2006年,女书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批入选的70项民俗之一;2008年,女书作为湖南省向国家推荐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抢救保护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唯一项目”。《雪花秘扇》讲述了同年同月生的一对老同姐妹百合和雪花通过女书所维系的一种别样情怀。两个人虽然同年同月出生,命运却天壤之别。百合因为小脚和产子最后成为家族的掌舵人,而雪花却遭受婆婆和丈夫的欺压,不管结局如何,两人也都是男权的牺牲品,也正是如此,女书成为二者交流,互诉委屈的媒介,也是支撑二人的精神食粮。《雪花秘扇》从女书这一传统的湖湘文化着手,以西方女性的视角展现了女权意识的觉醒和在此过程中呈现出的礼仪、缠足、歌谣及哭嫁等具有湖湘风情,中国特色的斑驳画风。
美国华裔文学用西方的视角讲述中国的故事,这也是对华裔作家对自我身份的一种文学认同,这种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讲述中国地域风俗的故事,既满足了西方人对中国地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猎奇心态,也将中国文化放在世界的舞台得以多元化的阐释和传播。
参考文献:
[1]聂荣华.万里.湖湘文化通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程爱民.20世界美国华裔小说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赵文书.和声与变奏[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4]伍先禄.当前湖南文化对外传播力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5.
[5]曾荇.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J].法制与经济,2013.3.
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