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庆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自金融危机以后,经济增速呈现下滑趋势。在此背景下,最高决策层适时推出了供给侧改革。本文对供给侧管理的背景、供给侧管理与需求侧管理的区别、供给侧管理的难点及成本进行分析。
关键词 供给侧管理 需求侧管理 供给经济学
2015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加经济持续增长与动力”。随后的10月15日,在G20会议上,习总书记又重申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共同协同发力。至此,供给方面改革进入决策公共讨论。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以每年10%的速度高速增长,这使得中国经济在过去的三十多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经济总量在全球的比重也稳步上升,目前约为11%。究其原因,四大动力成就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首先,改革红利形成的制度激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切换,发挥市场在动员社会资源中的交易成本优势,激发了主体动力,提升了全社会的效率,最终产生了系统性的制度红利。
其次,要素红利形成的成本优势。供给充裕及成本极低的劳动力、倾向性的土地使用,由此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资本,加上较为丰富的资源存量和完整的工业门类体系,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
再次,全球化(WTO)带来的国际分工与外部市场。加入WTO、迅速扩大市场边界,将国内的低成本要素优势转变为比较优势,将中国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纳入全球分工体系,引爆了全球化的红利。进出口快速增长,大进大出,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多种产品的市占率显著提升,经济总量攀升至全球第2位。
最后,后发优势带来的低成本学习与模仿的技术进步。通过市场换技术和松弛的知识产权保护约束,降低了基础研究和技术试错成本,激发微观主体内的“干中学”能量,充分发挥了大型新兴经济体的后发学习优势和技术溢出效应。
然而,自金融危机以来,传统的四大增长动力逐渐消退:三十年改革所能提供的制度动力进入深水区;成本优势被国内要素价格的快速升高而冲底;全球化的红利,随着危机后全球需求的萎靡也到了尽头;低成本学习模仿、技术进步的优势随着“低垂果实”的摘尽,后发劣势开始显现。
二、供给侧管理及需求侧管理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理论
供给侧管理是典型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它通过调节社会总供给来达到宏观经济目标;需求侧管理则是典型的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它强调社会总需求可能会有缺口,政府应该“有所作为”对总需求进行调节和控制,使实际总产出达到潜在总产出。
供给经济学的要义是,如何让供给变得更有效,其精神实质是:在解决过剩产能方面,主要通过产能减量和结构调整,恢复企业的盈利能力,实现转型再平衡。同时,通过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企业创新能力,改变供给结构与提升供给质量并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
三、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需求侧管理的理论基础
需求侧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刺激总需求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其核心理论基础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凯恩斯国民收入均衡分析公式:
Y=C+I+G+NX
其中,Y代表总产出,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购买,NX代表净出口。凯恩斯经济理论认为社会总需求由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以及净出口NX决定,需求不足时,社会总产出就可能低于潜在产出。因此,政府可以采取积极的政策来调节社会总需求,如积极的财政政策调节政府购买G,或者积极的货币政策调节投资I等,使得经济目标得以实现。
(二)供给侧管理的理论基础
供给侧管理理论认为:要提高社会总产出水平必须采用提高生产能力的方式。供给侧管理的理论基础,来自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生产函数,一般形式是:
Y=F(A,K,L)
其中,Y代表总产出,K代表资本存量,L代表劳动投入,A代表全要素生产率。产出Y是一个关于资本K、劳动L与全要素生产率A的函数,资本K的不断积累以及劳动力。L的不断丰富将会极大的提高社会总产出,但该函数的二阶导数为负,意味着每一种生产要素对于产出的贡献会逐渐减少,当资本K与劳动L到达一定存量值的时候,社会总产出会进入一个瓶颈。此时,我们能够继续提高社会总产出的唯一方式,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A。因此,供给侧管理理论的核心就是通过不断提供全要素生产率A来不断促进经济增长。
四、供给侧改革的具体方法
根据上述分析,供给侧管理的核心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A,具体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制度改革(核心手段)。通过改革促进全要素生产率A的提高,如简政放权、支持创新、金融改革、国企改革等等,都属于制度改革。其次,调整资源配置结构。调整产品和要素价格在不同部门间的相对价格,引导资本和劳动在不同部门间的合理配置。最后,提高劳动力素质。重视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将会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水平。
五、供给侧改革的难点
在供给产能不够的情况下,盲目扩展产能是有问题的。产能扩张会使资金继续流向那些停产、减产的企业,不但会造成宏观上的通货膨胀,而且会导致国内经济结构更加不合理,结构调整也因此更加困难。此外,供给增加的同时会带来“三个不足”:一是资本不足,因为要增加投资;二是专业人员跟技工不足;三是土地和淡水供给不足、营销力量也不足。这“三个不足”都需要统一规划、统筹解决。
怎样克服当前供给方面改革的这些难点和障碍?一是定向调控。定向调控也就是结构性调控,以定向减税、免税手段来鼓励现有生产能力,促使他们增加供给。二是鼓励高新企业的成长,扶持短板行业,以弥补生产能力的不足。三是大力发展新产品,使它们能够提供居民需要的消费品与服务以扩大需求。四是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缓解人力资源供给的不足。五是继续简政放权,明确“三个清”,即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这样有利于民间资本投入到供给方面去,增加供给的主体。六是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加快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促使民营企业加快转型。
六、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成本
本次供给侧改革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认清改革需支付的成本,是改革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
首先,供给侧改革对社会影响较大。当前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比例过高,需产能削减的规模过大,对国内就业、地方财政、社会稳定的影响过大。
其次,供给侧改革成效周期较长。解决过剩产能所带来的信用扩张、债务积累,清理社会不良信用、产能债务重组及破产等问题,从历史经验上看,成效时滞较长、周期显现较慢,需保持足够定力。
再次,政府需具备应对改革造成的社会影响的措施。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的阶段。通过过剩产能的出清,推动行业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形成实质性的行业卡特尔联盟,提高其对行业产品价格及资本回报率的影响力,引导资金回归实体,并借机抢占全球市场份额,形成跨国企业集团,反哺国内,夯实资产泡沫。效率的提升,行业冠军的诞生,势必会带来原有产业就业岗位的减少,导致失业率上升。
(作者单位为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厉以宁.“十三五”应从供给方面更好地发力[J].中国经贸导刊,2015(12).
[2] 冯磊.从供给侧推动中国改革[J].经济学动态,20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