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初澜 陈礼托 唐艳 唐德亿 王飞 李爱萍
《关于开展“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的通知》(国语〔2013〕1号文件)指出:“《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把提升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务。中小学书法教育作为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也是新时期语言文字的重要工作领域。”书法教材编写是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在中小学书法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处理好书法 “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性”与“现代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等辩证关系,在书法基础教育的实践中提高学生汉字规范书写的能力,不仅能带动全民的汉字书写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为高校书法艺术专业人才的选拔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样才能真正让书法教育与时俱进,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中国文化的传承。
一、“民族的”即“世界的”
文化的民族性是其世界性的基础。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它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经济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历史发展和审美特性的一个社会聚合体。中国的书法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字被演绎到如此高的艺术程度。它以汉字这种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为一体的表意文字作为载体,运用笔、墨、纸、砚等独特的书写工具将字形特点、书体笔法、章法结构和自我情志等熔铸在一起,使之成为了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的艺术作品。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其结构、韵趣和意境等体现了中华民族对 “阴阳”对转、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等自然存在的辩证理解,折射的是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和谐关系的体认和向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理想和审美追求。
在当前全球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大背景下,中国书法民族性的哲理内涵和艺术境界具有世界性的审美理念和文化意义,其哲学理念、艺术精神、形式技巧和鉴赏批评等超越了民族文化特定的时空,得到了世界学术和文化界的认可,其重视线条、墨色、整体、表现等技能技法被西方的各种艺术形式借鉴和吸收。
正是基于对中国书法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认识,2011年8月2日,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文件)明确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文件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
目前,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韩国、日本等东亚文化圈非常重视中国书法,全球华人和其他族群也把学习书法作为培养文化认同的重要形式。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下,贵州版《小学书法练习指导》的立项申请获得批准,于是贵州省小学书法教材课题组正式开始了编写工作。到2013年年末,8本彩版教材面世了,它汇聚了一线教师的心血、书法专家的经验和编创人员的智慧,体现了课题组对书法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思考。以第六册第一课“汉字的起源与创造”为例,课文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分类、特点和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第十一册第一课“书法与世界”更是生动具体地讲解了书法为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所做的巨大贡献。只有用比较的眼光和宏阔的视野才能使得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特征更好地凸现出来,并推动其更有效地继承和发扬。
二、“传统的”也是“现代的”
书法和戏曲、国画、围棋等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6页。)所谓传统,“传”是传承的意思,“统”则指纲纪、准则。两个字合起来,传统是指历时久远、世代相传、共守一定的准则和规范,是某种取得了共识的形式及其风尚。
那么,书法的哪些“统”必须要传呢?大致有基本习惯、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印法以及做人之法等。例如,执笔是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如漏痕锥迹;点画意在笔先,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疏密得宜,随其大小;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书法自然,字如其人等。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一体化日益增强,给传统书法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贵州版《小学书法练习指导》的编写力求体现传统性和现代性相结合的特点,与时俱进,以推动书法教育有所突破。
从书写内容上来看,教材从直观而抽象性的用笔、结字、章法、墨法等形式构成着眼,进入书法节奏、韵律、情绪、品位的感知,既有技法训练,又能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联想等产生艺术美的心理感应,从而获得审美的精神享受。另外,教材中的字例或篇章内容均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生字表或课文基本同步,尽量选择繁简同体的字,遇到繁简不同体的偏旁或字,要上溯到该偏旁或字的演变之初,让学生明白简化是汉字乃至世界文字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学生从汉字的由繁到简演变中,不仅领悟到了些许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而且促进了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
从书法学习的重难点上来看,教材采用软硬笔结合,以软笔为主的处理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书写工具主要是铅笔、钢笔、圆珠笔、手写屏、电脑等,以羊毛和狼毫构成的毛笔作为实用的书写工具已经转变成了艺术创造的工具了。所以,教材以硬笔书法教学贯穿教材始终,从低到高逐步增加软笔书法的比例,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而软笔书法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难点,自然而然地成为教材编写的重点。教材采用点线定位图、偏旁结构图、儿歌咏唱法、动作分解法、要点提示法、意象升华法、故事启发法、书家风格类比法等方式,化难为易,使小学书法学习变得更有效和有趣了。
三、从“工具性”到“人文性”
书法教育到底有何作用呢?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认为:“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由此可见,书法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以此促进其道德情操的形成。
在此文件出台之前,书法一直被冠以“写字教学”的名称,主要重视其作为交流的“工具性”的效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智能手机、网络视频等交流工具使得书信、拜帖等传统的交流方式逐渐退出了社会生活,再过分强调工具性只能使得书法因其实用性降低而走向衰落。而文件中提到的“书法教育”以工具性为基础,强调书法的人文意蕴和审美特征。明确书法教育是民族教育,以培养中华儿女独具的一种文化素养——“书法素养”为己任。何为“书法素养”,我们认为就是一种“国学素养”、“母语素养”,它要求我们形成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观察、书写、欣赏汉字能力的修养,以及在书法方面表现出来的汉字、中华传统文化等学识修养和书风、情趣、价值观等人格修养。
培养“书法素养”是增强国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书法素养”集做书之“法”和做人之“法”为一身。做书之“法”即书法的“工具性”特点,具有实用性。学书法最基本的活动是写字,而写字首要的目的是为了记事和交流情感,起码的要求是把字写得规范、整洁、清楚,使人看了乐于接受,如果把字写得杂乱无章,甚至随心所欲、胡乱造字,读者如释“天书”、无法辨认,就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通过书法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沉着镇静的品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书写实践体悟用笔、结字、成章的规律和诀窍,以提高书写水平,可以提高观察、记忆、思维、动手能力。做人之“法”即书法的“人文性”特点,书法涵盖的汉字知识、字体源流、书体知识、书法发展史、历代名家名作、碑帖知识、篆刻知识都具有显著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这些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中庸和谐、书品即人品”的思想精髓。
基于此,贵州版《小学书法练习指导》根据书法本体性(工具性)和非本体性(人文性)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系统的体例设计,以工具性即书法知识、方法和技能为经,以书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性为纬,前后呼应、层级衔接、螺旋上升。
该套书法教材中有80%的教学内容是对书写习惯、书写技法和应用进行直接指导的,另外20%涉及书法小史、书法欣赏等方面。例如三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是“用笔技巧”、“基本笔画”、“永字八法”、“书法赛场”等,都以学生书写练习贯穿始终,并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这是从“写字教学”提升到“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又如第二课“文房四宝和摆放”,除了采用简单的画圆、画8字、画格子训练等基础试笔书写练习,对所掌握的书写双姿进行巩固训练,还涉足文房四宝的相关文化知识。
习惯篇的增设也反映了一种人文关怀。它以书法习惯关键词和对应的习惯情景图片的方式构成,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学期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并要在该学期书法学习过程中落实。8册书培养的书法学习习惯依次为:培养良好的写字双姿、爱护书写工具;动笔就不苟,逢写必规范;临摹序列一——养成读帖的好习惯;临摹序列二——能准确临摹名帖(对临);培养浓厚的书法兴趣;培养书法欣赏的能力;临摹序列三——能准确临摹——名家名帖(背临);训练书法应用的能力。各册习惯提炼精当,通过图片、解说词、故事等展示并渗透到每一课的书写技巧练习中,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因为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巩固养成的好习惯,会具有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使学生受用终身。
“书法乐园”和“书法综合性学习”两类课型的人文性更强。这两类课文以全新的面貌将技法、文化融会贯通,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对书法进行综合性学习。它们采取书法主题研修形式,或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书法密切相关的字(永、福、和、书、家、禅、龙、寿)及其相关的文化与临写;或以写春联、给书房题名、学印章和办个书法展等为活动主题,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书法、用书法。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书法活动形式与单纯的书法技法训练不同,它能让学生在丰富的书法实践活动中培养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英国的美学家赫伯特·里德这样说:“对于中国人来说,美的全部特质存在于一个书写优美的字形里。”(《艺术的真谛》(赫伯特·里德著,王柯平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2页)我们的书法教材把具有艺术价值与美学意蕴的汉字和书法作品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将广博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将汉字的结构美、余白美、流动美、线质美、墨色美、词义美、韵律美和书写作品的章法美、装饰美、意境美有机地融入到课堂的书写实践中去,从而体现了书法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贵州版《小学书法练习指导》8册教材是辨析和体现以上三个方面辨证关系的结果,同时也是实践课程改革精神、贯彻《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理念和目标,加强中小学书法教材建设做的有益尝试。贵州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认为,这些书法教材的开发对贵州省小学书法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它是新课程改革体制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要将书法教材的开发与贵阳市书法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结合起来,促进教材的操作性和实效性,推进基础教育中汉字规范化书写进程,力争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文化的传承,使书法渗透进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血液”中,让中国人的内心都涌动着一种割不断的“翰墨情缘”。
(作者系贵阳市南明区甲秀小学初澜书法名师工作室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