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丽芳
教师集体研讨备课和课后集中反思是一种既简明朴素,又直接本质的校本教研形式。通过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共享彼此的经验和智慧,促进教师共同提高。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成灵光”。同学科教师,特别是同头课教师之间的集体研讨,大家广泛交流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教学实践的体验、感受、思考、研究,互相倾听、互相激荡、互相启发,撞击出创新的火花,实现教学思维“杂交”,教师双方抑或多方都会有所裨益和启发。
传统的教育习惯,使得教师间似乎不是独自奋斗就是相互竞争。其实,教育活动并非孤独者与竞争者的行程,应该成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共同的发展之旅。在互动、研讨过程中,教师会由个人的“单打独斗”向“团队助力”发展,教师的“个人特点”也会整合为“集体优势”,进一步放大1+1﹥2效应,促动、培养开放的视野和胸怀,善于接纳批判的声音,重视彼此之间的合作与协商,形成多元的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对有效与高效课堂的呼唤更为迫切,集体备课在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许多学校认识与重视。实践也已证明,集体研讨备课方式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前提。当前,教师集体备课的主要形式是同头课教师间的集体研讨备课,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通过集体讨论形成比较完善、大家共用的“导学案”,并实现了统一进度和例题、教学重点和难点,统一了主要教法、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等。在笔者看来,集体研讨备课是教师个体智慧和群体智慧共同发展的有效模式,使教师从个体劳动走向教学集体,一起分享和交流各自的专长和智慧。聚焦课堂,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在集体研讨中,大家共同研读教材、论证教法,完善教学设计,拓展了教学视野,提高了教学效益,提升了不同层次教师的生命质量。并且,因为有了中老年教师的引领,青年教师还可以少走弯路,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还消除了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大家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自主思考、钻研教学、研究学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然而,由于教师水平不一、文化积淀不同,因而教学风格和个性也不一样,加之各个班的学生情况也不尽相同,一堂课讲完后,对于教学环节是如何由不完善逐步走向完善,自己又是如何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个中滋味,只有教师自己在反思中清楚。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反思性的实践活动。没有反思的教学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教学研讨是空洞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课后集中反思就更为重要。在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教研氛围中,几位同头课教师课后不拘形式地聚在一起,毫无约束、畅所欲言,互相质疑、互相对比、互相借助、互相引领,再次对课堂教学进行研讨解析,再度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研究教学设计。每位教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教学过程的所思、所想、焦虑、烦恼、兴奋、欢乐以及自己课堂教学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拿来与其他教师共同分享,扩展自己省思的层面,集思广益,精益求精,共同超越。一个人的发言可能会同时引起多人的回应,而每个人不同的回应又会引发其他人的反应,从而让思维的触角不断延伸,让思想的灵感不断迸发,让思索的果实不断凝练,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对教学过程的成熟和教师个人的成长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和“催熟”作用。迈克·富兰在其著作《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这样写道:“当教师在学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当他们把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如何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事和其他外部优秀经验中获得认识、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是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这种知识创新过程其实就是最具实在意义的真实的教科研活动,是共同构建一种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相互提高活动。
在国内,所有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都表明,对教师影响最大的不是大学教师,不是学校领导,甚至也不是教研员,而是教师们每日相处的同事。教师在集体研讨时的相互碰撞交流中,会不断地强化重新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挑战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内驱力;还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同行的有效教育教学经验和做法,集合大家的教育心得,切磋专业技能,改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使教师的专业提升更为直接和深入,并累积教学经验,激活与扩充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智慧,以形成独到、睿智的个人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
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单个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团结起来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需要打造集体研讨的组织与形式。大家在对比中提升,在研讨中发展,在反思中成长,这不但提高了教师的校本教研水平,而且也为大家一体的成功搭建了思想交流、成果共享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