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向商业银行改制的趋势

2016-04-29 00:00:00李旭文
今日财富 2016年36期

摘 要:对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从业人员数量和机构家数等方面的分析,表明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趋势明显。本文从理论和财务绩效角度论证了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合理性,并提出应积极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旨在大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村金融监管水平。

关键词: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改制

近年来,随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金融结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这十年来的财务报表、从业人员数量以及机构设立数目等方面来看,都在不断增加,这些都表明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不断发展和前进,越来越多的人才积极投身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工作中,推动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不断发展,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尤其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于农村商业银行。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向商业银行改制的表现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我国“三农”服务的主要对象之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十年的改革,终于取得一定成就。截止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667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合作银行190家,还包括一些农村信用社。这些机构的资产、财务负债和税后利润以及存款规模都得到提高,其增长速度是改革前的5倍以上,不断丰富机构的资金收入,减少机构发展中的不良贷款现象,不断改善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环境。通过对比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情况,最终得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比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速度要快,其经济效益更大,表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向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具有必然的趋势。

(一)财务报表分析

从财务报表中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趋势,主要通过对机构的资产、财务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税后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增长情况对比分析机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从资产规模的增长幅度来看,农村商业银行资产增长要快于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从负债规模的增长情况来看,农村商业银行要比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快;从所有权益规模情况来看,也是农村商业银行比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增长快;从税后利润方面也同样是农村商业银行比其他的增长情况好。农村商业银行的各项标准都在增长,整个发展情况又比另外两种机构快。

(二)人员择业去向分析

2005年到2011年,农村商业银行从业人数和机构设立家数都要在逐年增长,而另两种机构则是逐年下降。且农村商业银行中人员结构越来越趋向年轻化和高层次化,很多刚从学校出来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愿意积极主动投身到农村商业银行工作中,这些人才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质水平都很高,在实践工作中,勤奋好学,积极参与银行内部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使自己更好地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做贡献,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快速发展。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向商业银行改制的趋势分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向商业银行改制也是一把双刃剑,要辩证地看待这种改革趋势,要抓住机制改革中的机遇,积极应对机制改革中的挑战,推动我国农合作金融机构向银行改制发展进程,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模式,改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尤其是新的形势下,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快机构体制改革和管理方式以及发展理念等方面的改革。从而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和发展状况。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向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省一级联社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导致县级联社人员选拔和机构管理都存在很大缺陷,很多联社股东大会和社员大会都形同虚设,没有承担风险的责任主体。其次,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农村合作银行实行股份合作制,很容易造成合作银行内部矛盾和经济纠纷,很多事情在银行决策和投资时候很难科学准确地做出决定,导致银行发展滞后,没有抓住投资和发展时机,造成财务损失。而农村商业银行则在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农村商业银行实行独立的企业法人制度,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和民事权利,法人是銀行的直接负责人和责任人,承担银行一切风险和法律责任。这种制度有利于银行集中管理,优化内部结构,能有效提高企业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以及自担风险等能力,且机构内部运作比较规范。由此观之,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只有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更加适合新的发展形势和市场环境,满足资本市场和经济市场的发展要求。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体制改革中积极面对挫折

1.面对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向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金融机构要积极应对这种变化趋势,适应新的发展模式,采取有效的策略推动自身发展和不断完善。首先,要积极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深化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改变原来的资格股模式,要为金融机构向商业银行发展广招投资和合作商,增加机构的财务收入,从而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体制改革。还要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管理质量和管理队伍的综合水平,平衡股东大会、社员大会以及监事会之间的权力,实现三者相互监督共同发展的目的,提高机构融投资决策水平,减少机构风险。

2.政府仍然要加大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制定长久的激励和引导方案,为其提供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扶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支农再贷款等方法,都能有效地帮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向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除此之外, 政府还要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首先,要进一步放宽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增加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政府要激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走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使金融机构股权多元化,不断完善和优化金融机构内部成员结构。再者,要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增加支农资金供应,为金融机构发展备足后援,从而有效地提高农民贷款的可获得性。最后,还要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健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政府要结合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实际情况,为机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且要对发展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充分发挥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引导作用,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村商业银行发展。

3.在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农村互助社的存在是由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必然导致传统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不复存在,而小农经济还会继续发展。因此,发展农村互助社能有效缓解农民贷款难等问题,但是这种互助社的存在也不是长久之计,互助社发展滞后且缓慢,严重制约着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减少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和财政收入,所以,随着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村商业银行的变化发展,这种互助社也会被取消。

三、结语

总体而言,近年来我国对于农村的发展非常重视,对农村发展的投入也逐年增加,尤其是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并且农村金融机构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例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财务报表的项目越来越多,合作金融机构的财政收入来源渠道越来越多,从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且有很多年轻人才的加入,为体制改革带来体制管理的创新。同时,农村金融机构数目越来越多,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农村商业银行。在体制改革中,金融机构管理人员要正确把握体制改革中的机遇,解决体制改革中的问题,积极推动体制改革,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从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管理制度,促进整个农村经济健康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年第4季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18-19.

[2]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1):1-13.

[3]张小山,李周.中国农村改革 30 年研究[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215-221。

[4]瞿强.现代商业银行概论[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92-96.